贾庆超著《四书精华解读》
如何发掘利用传统文化资源为构建现代思想家园服务,如何从孔孟思想文化中汲取精华,铸造自己的精神支柱,焕发与时俱进的力量,已成为常谈常新的永恒性话题,成为时代赋予理论教育工作者的历史重任。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教授、邹鲁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贾庆超勇于担当这一重任,多年执著这一研究,历时五年,完成82万字的《四书精华解读》,已由齐鲁书社出版,得到专业人士的高度评价。
一、体例新颖,构思独运
全书以“四书”为纲,条目清新,编排严谨。首先将四书的精华要点一览无余。所选726条语录约占原文90%以上,即使杂糅其中有一定实际意义却又不适宜单独作为语录选析的,也尽量在同类评述中出现,有些大段篇章或驳杂陈述则尽量精当按义项拆分组合,舍弃的仅是赘言、重复或糟粕。二是突破旧有的版本注疏评传体例,按内容旨意另行归纳,重新组合,系统分类。语录条文下一般具备4项,即本注(未必全有)、译文、链接和简评。“本注”包括字词、背景及名家注疏专论选粹;“译文”则是立足原意的白话文;“链接”主要选辑传统经传学术论点,尤以先秦为主,截至近代启蒙思想家,只引原文,限制2条,概不重复,起到与四书语录互相映衬、征引发明的作用;“简评”力在摄取精义,多维观照,综合评说,一般300字左右,最多不超过500字,言简意赅,布局完整。
二、科学的立场、态度和方法
首先以解读“四书”原著原意为旨归,体现对原始儒家思想的坚执与核心价值观念的守望。古往今来的重大文化复兴,都是由向民族经典的回归与阐发而激活的,构建现代精神家园依然如此。由这种文化身份认同与文化价值认同而形成的民族文化凝聚力,才是民族文化复兴最基本的前提。正值于此,贾庆超曾开宗明义表白自己的初衷时说:能力大小不可强求,治学方向不可不讲,即使力不从心,筚路蓝缕,也要用孜孜不倦的诚敬态度解读,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解读,用中西不同学派的比较解读,用先秦诸子解读,用传统经传解读,用文化发展史解读,用名家智慧解读,用现实生活的观察和体验解读,以期揭示占据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及与其他各家学说共同缔造和构成中华文明的历史贡献,即中华文明的生命源泉。
三、思想宏博,见解深刻
首先以“儒学就是人学”为本质要领与精魂贯彻全卷,形成总有概论、章有引论、条有简评的理论系统,准确而有创建地概括为 “五观”:人道世界观、人本政治观、人性伦理观、人格价值观和人才教育观。以解析儒家对民族文化心理的形成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为中心,围绕“人为什么活、应当怎样活”的主题揭示孔孟的回答和自己的思考,进行现代儒学价值体系的重构。
二是把握孔孟思想与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融通性、契合点,像鱼与水,像绿叶与红花,像车头带车挂,通过评述和链接各代百家的论述与主张,衬托彰显孔孟思想的光辉,勾勒出儒学与国学的共荣及坐标。不仅重在剖析儒家自身本体的构成,而且通过与墨家的辨析,与佛家的分野,与道家的歧别,与西方哲学的异同,认为儒学代表并反映着人类最本质的需求和社会人伦关系,对现代文明的发展和建设仍有重大指导与启发意义。
三是不仅概论、引论高屋建瓴学术性强,即使在每条几百字的简评中,也不是蜻蜓点水泛泛而言,而是探索来源,理清脉络,剖析义理,评价影响,不乏精辟之见。
四是与时俱进,富有新意。作者认为任何文化都是动态的和发展的,国学的大众化、现代化归根结底是为了使国学精华渗透在当下中国人的国民性格和主体生命之中,既有普适价值,又保留民族的价值特性,在全球化背景下焕发新的文化生命力。
四、语言练达,意境高远
早有评论界人士关注并在文章中说过,贾庆超好像一个学者型作家,哲理的深邃、学术的犀利、文学的优美、新闻的简洁,交糅得体,相得益彰。如后记中言“苦乐寓梦”可谓超凡脱俗,“孔子、老子、孟子、荀子、管子、庄子、韩非子……乃至启蒙的巨擘、革命的先行,几乎白天看他们的书,晚上就去和他们对话。他们身着布衣,大度翩翩,那么笑容可掬,和蔼可亲,虽然各抒己见,切磋不让,却又彬彬有礼,济济一堂。一会儿显现于桃园杏林,一会儿消失于云雾弥漫,其乐融融,尽游其间,多少次甜蜜蜜地笑着醒来。前天又做一梦,居然是‘文革’上山下乡摇辘轳浇园的一幕重现,好深好深的井哟,摇不几下就干了,一头扎到井底挖淘一番上来再摇,两手血泡活像戴上拳击手套,麻木不觉,浑身泥巴,手摇辘轳,饥肠辘辘,和着垄沟里的流水,慢慢浸入菜园,滋润着干渴的小苗。正瞪大眼睛爬在地上傻看的时候,队长一声‘开饭了’,便猛然跳起,——是否意味着这部书稿也该告一段落而要杀青付梓了”。足见起承转合游刃有余,最后入情入理地表达遏制不住的奋进与追求,“难以计数的乡亲们、朋友们、老师们的支持、鼓励与期待,都是来自家园的心声,都是催我前进的动力之源。伴随感激的萌生,然又觉得人生道路总是在跨栏,每当跨过一栏还来不及休息的时候,下一栏又摆在前面;人生犹如点点溪流,当汇入江河湖海之后,才是一种生命的安顿和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