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所处的年代风雨飘摇,列强一面在中国横行,一面也带来了西方的器物与思想。在这种一盛一弱的对比下,无数如胡适一般“先进的中国人”,很自然地青睐于西方思想。但事实上,一个社会的健康发展,不该是某种思想压倒另一种思想,社会需要的是多元的文化氛围。
西方思想家伏尔泰曾对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言行颇多赞美,并藉此完善了自己的思想体系。1767年,一位德国青年甚至在给伏尔泰写信中称赞他为“欧洲的孔夫子”,这说明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厚魅力。不过,彼时“救亡压倒启蒙”已成气候,再加之旧派文人对于西学的过分抵制,从传统文化中成长起来的胡适,为快速“救国”,亦高喊“全盘西化”,无奈其初衷却是“取法乎上者,仅得其中”,但一种浪潮既已形成又岂能是这位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所能左右。
尽管胡适对传统文化采取了一种“全盘西化”的态度,但他仍没有斩断传统文化的根。比如其对于家庭关系,即明确声称“于家庭从东方”;对于朋友,更是如古之孟尝君,留下了“我的朋友胡适之”的美谈;给青年学生推荐国学书目时,胡适甚至跳过了一些基础性书目比如《史记》等等,而直接推荐《史记探源》,因为在他看来,来求书目者,应该有些国学底子。由此可见,胡适所谓“全盘西化”的确是一种事急从权。今人重新审视胡适,必须看到这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意识。
萧伟光先生在书中感慨,“要培养出胡适之这样的博学之士,更不是现在所能梦想的”。书中所提及的胡适给大学生开国学初读书目一事,即为例证。彼时胡适所开书目,在当年传统教育尚未完全式微的环境下,即令当时的学子感到艰难,更不用说现在的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疏远,直接带来的一个明显恶果即是现在学生的写作能力滑坡严重,大学每年扩招,但培养出来的大学毕业生,从人文素养上来说,远不如以前。
作家熊培云曾说过“错过胡适一百年”,言语中颇有未能与这位先贤往来的遗憾,其实,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化而言,与胡适又何尝不是失之交臂。纵观胡适的一生,既治学严谨讲究,又富有士大夫精神,这毫无疑问与其早年所接受的传统文化熏陶不无关联。今人看待胡适,就要全面看待其一生的思想探索,既遵循其“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质疑精神,客观评价,又须保留一份温情与敬意,看到传统文化之于胡适的培育作用。唯有此方能理解其“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的精神,为我们当下的文化注入宽容底蕴,践行胡适所说“异乎我者未必即非,而同乎我者未必即是”,为文化繁荣培育出一个好的未来。(杨兴东《湖北日报》2015年1月10日 4版)
北大博士生惠文、肖伟光重新评注的两部胡适经典作品
北大博士生重评胡适作品
中国青年网北京1月8日电(记者张炎良) 在当下竞争激烈的出版市场上,有一个人的书籍不仅没有受到影响,相反还有水涨船高的趋势。这个人就是被季羡林评价为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起过重要作用但争议又非常多”的胡适先生。
近日,北京大学国学院博士生惠文、肖伟光重新评注了胡适的两部经典著作,出版发行了《学问与人生:胡适四十自述(评注本)》和《为人与为学:胡适言论集(评注本)》。他们以青年的视角重读胡适,重新解读当年的北大老校长的思想精髓,产生了不一样的思想火花。
在民国时期,一句“我的朋友胡适”成了许多文人雅士、社会贤达以及草根人物的口头语。甚至,胡适的很多生活细节,也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讨论的材料,所谓“胡适大名垂宇宙,小脚夫人亦随之”。“他是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大V。”评注者惠文说。
当问及评注胡适《四十自述》的原因时,惠文说:“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四十自述》,不仅是胡适生前唯一亲笔撰写的自传,也是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名篇之作。古人有四十而不惑的老话,《四十自述》这本心迹自白书,不仅透露了胡适成长的秘密,也是胡适最好的自画像。
惠文认为,要想了解胡适的思想,必须回到胡适生命成长的过程。”在《四十自述》中,我们几乎可以找到胡适一生所有重要议题的萌芽,比如推广白话文、‘言论自由’、‘人权和宪政’、‘五鬼乱华’、‘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等等。有趣的是,胡适在论证自己主张的时候,总是希望找到中国文化的根源。比如在言论自由方面,引用范仲淹的‘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而另外一本书籍《为人与为学:胡适言论集(评注本)》,评注者肖伟光则以札记形式进行评点,借民国大师来深刻反思”钱学森之问“,对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均有深入思考,并特别强调国学经典阅读方法。该书,除了胡适先生,还给出了梁启超、钱穆两位先生推荐的经典阅读书目,对当下国学普及有着现实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