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人对于中国医学发展的影响,可追溯至上古时期。上古时期的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伏羲始创八卦,衍生易学,开启了中国古代文明。《帝王世纪》说:“伏羲造书以代结绳之政,画八卦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所以六气、六腑、五脏、五行、阴阳、四时、水火升降得以有象,百病之理得以有类。”伏羲氏是传说中创建“易学”的人物。在《中国医学发展史概要》一书中写道,传说中比较著名的上古医家有伏羲氏……
到了孔子,编撰《周易》,使易学进一步发展。几千年来易学对中国文化影响的领域非常广泛,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对儒学、道学、中医、行政、军策、文艺、民俗影响深远。
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学经典文献,奠定中医学发展理论基础的《黄帝内经》深受易学的影响。《黄帝内经》的撰写者们以儒家的五行、情志、养生、人与自然、慎避外邪、预防疾病为基础,以道家的庄周的藏象﹑饮食之道﹑阴阳五行为基础,加之医疗实践编撰而成。
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对于中国医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总结了战国以前的医学成就,并为战国以后的中国医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在整体观、矛盾观、经络学、脏象学、病因病机学、养生和预防医学以及诊断治疗原则等各方面,都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具有深远影响。历代著名医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创新和建树,大多与《黄帝内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伏羲、孔子两位济宁人,他们没有直接的涉足医学的发展,却用自己的思想深深地影响着医学的发展,他们不仅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而且对医学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贡献。在《黄帝内经》这部以解剖知识为基础,古代的哲学思想为指导,通过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以及医疗实践的反复验证,由感性到理性,由片断到综合,逐渐发展而成的书中,其理论体系是在古代朴素唯物辩证法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大量吸收易学理论来完成的。《黄帝内经》和济宁的渊源还不止伏羲和孔子,这部书还是托黄帝之名而叫《黄帝内经》。《史记·五帝本纪集解》说:“母曰附宝……感而怀孕,二十四月而生黄帝于寿丘,寿丘在鲁东门之北。(即今曲阜城东旧县村)”而另一部经典医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则是托名炎帝,《史记素隐·三皇本纪》载:炎帝初都陈后居曲阜。《帝王世纪》说:“炎帝都于陈,又徙鲁(即今曲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