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美国学者迈克尔·哈特在其所著的《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一书中,将孔子排名第五位。排名第一位穆罕默德,是伊斯兰教的“先知”;排名第二位的是牛顿,被誉为“科学之神”:排名第三位的是耶稣,是基督教的救世主;排名第四位的是释迦牟尼,是佛教的佛主;排名第五位的就是中国的文化圣人孔子。从以上排名来看,与孔子并列在前五位的人物是“非神即主”,由此可见孔子的地位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神圣而且崇高的。
孔子,名丘,字仲尼,男,汉族,公元前551年9月28日生,属相狗,星座天秤座,山东曲阜人。孔子是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尊称为“至圣”。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孔子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容 貌
孔子的容貌可谓是“奇人异相”。他身高196.8cm,相当于古代版的“姚明”。孔子刚出生下来的时候,头顶中间凹陷,就好像是一个山丘,他的母亲看到后以为是一个怪物,甚至差一点将他抛弃。长大后的孔子容貌上也存在着多种缺陷,包括鼻孔外翻,眼睛凸出,大暴牙齿,大耳垂肩,双手过膝,身材不匀等特征。但是这些仅仅是孔子的外部形象,“人不可貌相”,只要与孔子接触过的人,都会被他温和而充满正气,威严而不凶猛,谦虚而和气的内在气质强烈吸引。而且,孔子远非后世某些人认为的文弱书生的形象。他臂力过人,曾单独推出陷入泥潭的马车。孔子酒量也是深不可测,周游列国,豪宴百次,以一挡十,但是从来就没有喝醉过。
社会关系
孔子的四十七世祖,是黄帝轩辕氏。孔子的祖先最早生活在河南商丘,自孔子的六代祖孔父嘉之后,其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孔父嘉是战国时代宋国的一位省部级领导干部,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孔子的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从此孔氏便在山东曲阜定居,变成了鲁国人。
孔子的父亲孔叔梁,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他人品出众,曾荣立过两次战功,其中有一次单臂托住城门让冲进城池的部队安全撤出而威名远振。孔叔梁担任过曲阜市级领导干部,他在66岁时冲破世俗观念,娶了只有17岁,并且是奴隶的女儿颜徵在。他们的爱情结晶就是孔子。
孔子3岁时,他的爸爸孔叔梁因病去世了,孔子母子就被孔叔梁的原配妻子施氏赶出了孔家大院。孔母颜徵在只好携带幼小的孔子移居到曲阜农村,生活非常艰难困苦。
孔子17岁时,他的母亲颜徵在也去世了。孔子19岁时结婚,他的妻子是宋国人丌官氏。一年后丌官氏为孔子生下了他的独生儿子。当时的鲁国国君鲁昭公派人送来一条大鲤鱼表示祝贺,孔子为此感到十分荣幸,所以给儿子取名叫孔鲤,字伯鱼。
孔鲤的儿子叫孔伋,字子思,也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是历史名著《中庸》的作者。
现有孔氏正统后代均为孔伋之后。孔子的第79代嫡孙孔垂长1974年出生在台湾。曾在澳大利亚留学,目前在商界任职。孔垂长2009年11月被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聘为“国策顾问”,可就国家大计向马英九提供意见、接受咨询,成为台湾最年轻的“国策顾问”。
一、 孔子的政治作为
孔子在政治上还是很有作为的,而且也非常有才干。但是,古希腊著名学者阿基米德不是有一句名言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吗?孔子的政治一生也都是一直在寻找这个支点。
孔子青年时代曾做过管理仓库、牧场之类的小官,他事无大小,均能做到近乎完美。由于孔子超凡的能力和学识,很快得到不断提拔。
孔子51岁的时候,被任命为鲁国的济宁市市长,政绩非常显著。一年后又升任鲁国的建设部部长,接着很快又被委任为鲁国的公安部部长兼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孔子56岁时,又升任为鲁国的代总理。由于孔子升迁过快,不符合当时官员晋升标准,因此只能先成为代总理。孔子执政时,将扰乱政事的贪官污吏少正卯杀掉,以严肃法纪,因而名动一时,由此可看出孔子不是后世某些人认为的迂腐不堪的学究,而是赏罚分明的“铁腕”政治家。
孔子执政仅三个月,就使鲁国内政外交等各个方面大有起色,国家实力大增,百姓安居乐业,各守礼法,社会秩序非常好,达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和谐景象。同时,孔子还通过外交手段,逼迫齐国把在战争中侵略鲁国的大片领地还给了鲁国。孔子还不畏权贵,他为了削弱鲁国贵族的势力,采取拆毁“三大家族”所建城堡的措施。虽然后来这个行动未能最终成功,但对加强中央集权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但是,“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孔子杰出的执政能力让邻居齐国倍感威胁,齐国为了排挤孔子,精选了120匹良马和80名歌女送给鲁国国君。鲁国国君果然沉溺于此,疏远了孔子,连续三天没有处理国家政事,而且在国家重大事件中出现严重失误。
孔子对鲁君此举大失所望,于是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孔子先后去了卫、宋、曹、齐、陈、蔡、楚等国。孔子虽然在各国都受到了尊重,但由于孔子以仁为核心,以礼为秩序,要求和谐,爱惜民力的政治主张和当时诸侯追求的霸道格格不入,孔子始终未能得到重用从而实施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68岁回到鲁国,鲁国国君对孔子相当礼遇,但依旧没有重用孔子。
二、 孔子的教育成果
孔子的政治理想在当时无法得到实施,但孔子的伟大就在于“知其不可行而行之”,他将自己的政治理想寄托于后世。孔子在回到鲁国之后停止了直接的政治活动,一面继续整理文化典籍,修订六经;一面广收弟子,大规模的开展文化教育事业,相传教授弟子3000余人,著名的弟子就有72人。有很多都成为各国高官,其中最主要的有:
——颜回。孔子最得意弟子,为人谦逊好学,非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颜回以德行著称。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孔子的母亲也是颜姓,是巧合还是感情因素,使颜回成为孔子最得意弟子呢?
——子路。孔子得意弟子,为人豪爽侠义,忠孝勇武。他除学诗、礼外,还为孔子赶车,做警卫员,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深得器重。孔子称赞说:“子路好勇,闻过则喜。”
——子贡。孔子最有作为的弟子,曾任鲁、卫两国的总理。他还是春秋时期了不起的外交家和商人,被后世奉为“儒商鼻祖”,是孔子弟子中的首富,子贡是把孔子学和行的理念结合得最好的一位。
——曾子。孔子弟子中以孝著称,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名言。是历史名著《孝经》和《大学》的作者。被后代尊称为 “宗圣”。
三、 孔子的思想体系
孔子成为“万世师表”,他的思想体系核心就是“仁”,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倡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又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
孔子还主张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仁政,希望统治者以仁义之心待民,他说“苛政猛于虎”,对领导干部要求首先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孔子在人际交往中提倡自爱和爱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等。他倡导做人修身有五个标准即“五常”——“仁、义、礼、智、信”。孔子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早已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沉淀在我们的生命中,铸成了中华民族的个性。
如果与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基督教救世主耶稣,佛教佛主释迦牟尼相提并论的话,孔子不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领袖吗?
结 尾
孔子的晚年受到了一连串的精神打击,他的最得意弟子颜回不幸早逝,最亲近的弟子子路又死于卫国内乱,儿子孔鲤也先他离开了人世。孔子的一生经历了“幼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的所有不幸,孔子的身体健康因此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孔子于公元前479年农历二月十一日,73岁时与世长辞,被安葬在山东曲阜城北的孔林苍松翠柏中。
千字文有言“克念作圣”,百川直译为“克制私欲能成圣”。包括孔子在内的世界排名前五位的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他们都堪称“圣人”,其优良品德和高尚精神永远值得人们崇拜。
《月下四圣图》
从左至右分别是苏格拉底、耶稣基督、佛祖释迦牟尼、圣人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