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而这众多的人又操着众多的方言。自古以来,我们的先人就在探索并推广一种能够跨越方言的共通用语,以方便人际交流,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
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家孔子,有三千弟子。这些弟子来自五湖四海,各自讲着自己的方言土语。怎样让他们听懂自己的山东方言,学有所成,孔子充分认识到消除语言障碍的重要性。因此,孔子选择了作为共同语的“雅言”来授课。
《论语·述而》载:“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意思是说:孔子在教他的学生读《诗经》《书经》和司掌礼仪时,使用的都是“雅言”。这在方言遍野、土语泛滥的年代,孔子的所作所为无疑是值得学习和倡导的。
所谓雅言,《辞海》雅言词条说:“雅言,古时称‘共同语’,同‘方言’对称。”隋唐时期著名儒学家孔颖达在《正文》中说:“雅言,正言也。”“雅言”就是中国最早的古代通用语,相当于现在的国语或普通话。由此可知,远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就已经有了当时的普通话。
操一口山东方言的孔夫子,在教学和司掌礼仪活动中能够自觉使用当时的普通话,称得上是推广普通话的典范。
试想,他用普通话教学,让那三千弟子不但能够完成学业,而且还能够掌握和使用普通话。他们学成后用普通话再去教别人或影响他人,就会在社会上形成一股学习普通话、使用普通话、推广普通话的潮流,效果应该是相当可观的。
另外,孔子在开展礼仪活动时使用普通话,也是很有传染力的。因为孔子出席的各种礼仪活动中不乏各界人物。这些人会在羡慕孔子讲一口流利雅言的同时,开始仿效。
有关研究表明,中国古代有其独特的语言标准,先称“雅言”,以后叫“正音”,到明清时又叫“官话”。“五四”运动前后广泛推行“国语”,对汉语普通话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了很重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