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通常的观念是,小人、坏人会给君子、贤者捣乱,贤者之间都是互相欣赏,互相帮助的。其实,这样的想法带有一厢情愿的色彩
公元前517年,鲁国的“三桓”联手驱逐了鲁国国君鲁昭公,鲁昭公被迫流亡到了齐国。鲁国发生了政治动乱,孔子本着“危邦莫入,危城不居”的原则,也躲到了齐国。这一年,孔子三十五岁。
孔子来齐国,表面上看是避难,实则是想到齐国来推行他的“仁政”理念。当时的孔子已经是国际闻名的大学者了。到了齐国之后,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回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听了孔子的回答,齐景公非常高兴,他说:“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意思是,您说得太好了。如果国君不像国君,臣子不像臣子,父亲不像父亲,子女不像子女,那就算是有粮食,我又怎么能吃得下去呢?
我们一定要注意孔子与齐景公说这番话的背景。当时,鲁昭公被“三桓”驱逐,正在齐国流亡。齐景公对此也是深有感触。齐景公当政之前,齐国就发生过崔杼弑齐庄公之事,其后,崔氏、庆氏都曾先后控制齐国政权。即便在齐景公问政孔子之际,齐国国政也为国氏、高氏、陈氏等几个大的政治家族所掌控。看着鲁昭公被“三桓”驱逐,齐景公有物伤其类之感,因此才大赞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说。
初次向孔子问政,齐景公感觉收获很大,于是抽出时间,再次向孔子请教,“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这次孔子的回答是:“政在节财。”意思是为政不可瞎折腾,乱花钱,大搞排场,大搞个人享乐。孔子的这个回答有点当头棒喝的味道。要知道,齐景公本人就是一个爱搞楼堂馆所、喜欢享乐的主儿。孔子以“政在节财”来回答齐景公,批评的锋芒直接指向了齐景公本人。齐景公很有修养,他并没有因为孔子“暗讽”自己而恼羞成怒,反而觉得孔子说到了点子上,还想重用孔子,“欲以尼 之田封孔子”。若此事成行,春秋后期齐鲁两国的历史恐怕都会被改写。可惜的是,孔子在齐国的从政之路被晏子所阻止。
晏子也是春秋时期的贤者,他历事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代国君,有很好的德行和智慧,也有治国之才,是春秋后期有名的贤相。可是晏子对孔子倡导的儒家思想并不认同。他对齐景公说:“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间。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说,孔子研究那些繁复的礼仪,阐述那些先贤的治国之道,在今天这个乱世根本不适用。晏子这么一说,齐景公也就信心不足了,史书载,“后景公敬见孔子,不问其礼。”他见了孔子还是非常尊敬,但是已经不再向孔子请教周礼了。
在齐景公冷落孔子的同时,一些齐国大夫还想谋害孔子。孔子一看情况不妙,就赶紧离开齐国,返回了鲁国。就这样,孔子想在齐国推行自己“仁政”思想的愿望也随之破灭了。人们通常的观念是,小人、坏人会给君子、贤者捣乱,贤者之间都是互相欣赏,互相帮助的。其实,这样的想法带有一厢情愿的色彩。真实的历史也会发生这样的情形,即贤者不但会遭到小人的障碍,而且贤者之间也会因观念不同而彼此拆台。晏子阻碍孔子就属于这种情形。好在孔子不记仇,晏子死后,孔子仍不吝赞美,说:“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还称赞说:“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由此可见,孔子确实是心胸坦荡之人,他没有因晏子障碍过自己就一直耿耿于怀,更没有贬低晏子。这种抛开个人恩怨,公正评价他人的态度,亦是一种君子风度,值得今人学习。 本文来源:山东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