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五年(1372年)的一天,盛怒之下的朱元璋想把孟子的木主牌位从孔庙“四配”的位置上撤下来。这一事件,不仅对孟子本人,而且对当时人们的儒家信仰产生了极为强烈的冲击。
旧时中国的孔庙(或称文庙),多以颜渊、曾参、子思、孟轲配祀孔子,其中颜渊、子思居孔子的右边,曾参、孟轲居孔子的左边,统称四配。
而唐朝初年,孔庙中尚只有颜渊一人配祀。唐睿宗时,孔庙中的配享者增加为颜渊、曾参二人。北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立孟轲、扬雄像于庙庭”、“诏封孟轲邹国公”。南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春正月,“以颜渊、曾参、孔?(即子思,孔子之孙)、孟轲配享”。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加封)颜子,兖国复圣公;曾子,絣国宗圣公;子思,沂国述圣公;孟子,邹国亚圣公”。(《元史·祭祀志五》)
至此,四配的名位、名号、封爵等已基本完备。
谁曾料到,到明太祖朱元璋时,孟子的配享地位受到了冲击。
朱元璋为何对孟子如此恼怒?
朱元璋对历朝历代所给予各路神仙、名人的各种封号不甚感兴趣。洪武三年 (1370年),“诏革诸神封号”,只是对孔子还算宽容,“惟孔子封爵仍旧”。
洪武元年(1368年)二月,朱元璋曾经遣使到曲阜致祭,并召孔子的第五十五代孙孔克坚到南京朝见。孔克坚犹豫不决,称病不去。朱元璋疑心这位衍圣公看不起他这个出身微贱的皇帝,便拟一封诏书,快马送给孔克坚,说:你声称有病在身,不知是否属实;如果假称有病,是绝不允许的。孔克坚这才感觉大事不妙,日夜兼程赶到了南京。孔克坚的到来,使朱元璋转怒为喜。
极度自尊的朱元璋对于高高在上的 “至圣文宣王”孔子,是一百个不情愿。洪武二年(1369年),他就下诏说:孔庙的祭奠活动,只须在曲阜进行,天下其他地方不必通行。诏令一下,朝野大哗。经过大臣们的争取,朱元璋才极不情愿地收回了命令。但他心有不甘,于是便把一腔无名之火发在孟子头上了。
洪武五年的一天,朱元璋翻看《孟子》,见到那“民贵”、“君轻”之类的话,觉得如芒刺在背。他一边读,一边骂道:“如此荒谬之言,哪里像臣子说的话?”“倘此老在今日,岂可免我一刀。”朱元璋当天就命令将孟子逐出文庙殿外,不得配享;并发狠说,诸大臣“有谏者以不敬论,且命金吾(御林军)射之”。
看到这道圣旨,满朝文武惊恐不知所措。这时,刑部尚书钱唐挺身而出,要为孟子鸣冤。他说:“臣为孟轲而死,死有余荣。”(《明史·钱唐传》)说罢,让人抬着事先准备好的棺材,袒着胸,抱着必死的决心,向皇城奉天殿方向走去。
进入奉天殿,朱元璋果然命御林军卫士杀气腾腾地引满弓,等着他的到来。见到钱唐视死如归的模样,朱元璋更加恼恨,便真的让卫士连射了好几箭。钱唐的左臂、右肩、胸部都中了箭,被射倒在朝堂上,但他仍然挣扎着向皇帝座前爬去。
朱元璋终于退缩了,他不仅没有因此而治钱唐的罪,还命令太医仔细地为他治疗箭伤。
第二年,冷静下来的朱元璋下了一道谕旨:“孟子辨异端,辟邪说,发明孔子之道,配享如故。”算是极不情愿地把孟子的牌位又请了回去。
但他觉得这个孟老头实在有点讨厌,《孟子》是明朝官定的《四书》之一,学校用来做课本,科举考试用来命题,这岂不把天下的学子都教坏了?朱元璋心想:既然配享不能动,我动你的书应该可以了吧。于是,他命令翰林学士刘三吾对《孟子》进行删节。
82岁的刘三吾奉命后,经过反复揣摩,共删掉85条朱元璋感到刺眼的内容,保留170余条,成《孟子节文》一书。
朱元璋立即下了一道诏书,规定“自今八十五条之内,课土不以命题,科举不以取士,一以圣贤中正之学(指《孟子节文》这部书)为本”。孟子是否配享的公案,到此才算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