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琴华 由于清明节的前一两天是寒食节,人们就把这两个节日混同起来,比如《燕京岁时论》中说:“清明即寒食。”由此可知,在这一节日里缅怀先烈,祭奠英灵,寄托哀思,往往就成为这个节日的主要内容。可是也有在这个节日里来表达相思的,比如宋代李清照。
李清照出嫁前在山东青州居住,嫁给赵明诚后就在汴京赵府住了下来。当时赵明诚是太学士学生,婚后的赵明诚每天还要到太学士读书学习,一年十二个月,每个月里李清照只能有两天时间才能与丈夫赵明诚团圆。身边没有了赵明诚,李清照就开始觉得万般孤独和寂寞。
寒食节要到了,大地上莺歌燕舞,鲜花簇拥,碧草青青,京城汴京呢?更是热闹非凡,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可是李清照独守空房,却被深锁在“春光”之中,不得自由。李清照嫁给赵明诚,当时是18岁,赵明诚是21岁,从门当户对上来说,这二人是非常匹配的,属于天造地设的一对夫妻。因为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当时是宋徽宗时的礼部侍郎,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礼部员外郎,双方父亲都是朝廷里的重臣。
衣食无忧,李清照只可以尽享父辈给他们带来的荣华富贵。可是这对于一个有着绝代才华的李清照来说,要的不是物质上的享受,地位上的炫耀,而是在美好的春光里,应是两性肌肤上的亲昵,应是爱情的欢愉和幸福。可是丈夫不在身边,这一切只能是镜中之花可望而不可及。在寒食节前夕的傍晚,李清照独自一人,轻轻地漫步于油油的青荇,任思念的情绪在晚风中飘荡。夜深了,星星更亮了,露水早已打湿了她的衣裳,可是那种难言的孤独和寂寞不时的涌上她的心头。于是李清照在寒食节到来之际,只能把对丈夫赵明诚的相思倾注于笔端———“帝里春晚,重门深院。草绿阶前,暮天雁断。楼上远信谁传?恨绵绵。”“多情自是多沾惹,难拚舍,又是寒食也。秋千巷陌人静,皎月初斜,浸梨花。”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李清照的《浣溪沙》在寒食节同样表达了她的相思之情。“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这首词表面上是写景写节,其实是通过这景物,这寒食节来抒情达意的。这是因为她对户内的“沉水袅残烟”“山枕隐花钿”和对户外的“人斗草”“柳生绵”“疏雨湿秋千”等多种事物的描绘,无不折射出李清照的影子。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物所构成的意境,正是李清照心情的流露和反映,即丈夫赵明诚不在身边后她的孤独和寂寞。而她的《念奴娇》呢?更是这样。“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栏干慵倚。被冷香销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1121年,即宣和三年,赵明诚到山东莱州任职,李清照只好一个人独居青州。寒食节近了,李清照见不到丈夫赵明诚,就通过描写春天的景物以及在这种景物里孤独和寂寞的感受,来表达她与丈夫的离别之情。所以她的这首《念奴娇》在《花草粹编》《古今词统》《林下词选》里都是作“春情”,《彤管选编》中题为“春日闺情”,《词的》题作“春恨”,《历城县志》里写作“春思”。
众所周知,赵明诚志在金石之学,婚后的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感情笃厚,再加上“体态的美丽,亲密的交往,融洽的旨趣等等”相互吸引,李清照常常夜以继日与丈夫一起共同校勘书籍,研讨金石文字,趣味无穷。比如她在《金石录后序》里这样描述:“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夫妇之好,终身不离”,这是李清照对爱情和家庭生活的追求,可是丈夫一旦读书求学,或出游在外,李清照心中就增添一种难以言状的孤独和寂寞。
可是她又无力改变,只能凭借文字来表达她对丈夫的思念,只能通过离愁别绪的倾诉来表达她对纯洁爱情的执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