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是我国清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他的诗、书、画被誉为“三绝”有极高的声誉和地位。
相传,郑板桥与济宁的吴家有亲戚,吴家世代为官,又经商铺,吴氏开的“福祥烟店”在小闸口河西街,北邻“南天德堂”药铺,南是“马大兴老店”和坝口“迎龙桥”是明清年间繁华地段。
郑板桥五十岁,乾隆七年(1742)在范县任县令时第一次来济宁,来吴家探望,吴老太爷亲临接待,喜迎上宾,知其才,求其墨,在宴席畅谈中,郑板桥对吴说:“今我来贵府挥毫动墨,请你妥善保管,后必有重用!”家人应声准备文房四宝,笔墨纸砚,拉开八仙桌布好画坛。郑板桥铺上宣纸,砚好墨,又找了一支麻捺布底鞋,卷上衣袖沾上墨,在宣纸上“叭叭叭”地印上十几个大小不同的鞋印子。这时吴老太爷一看,心想给我画画的,怎么用鞋底印了这么多鞋印子?这时郑板桥拿起羊毫毛笔,在纸墨鞋底印花周围勾绘出蟹爪蟹腿,行成了一幅活龙活现的“群蟹贺喜”图,众人看了,个个赞扬。然后又画了一幅条幅“竹石图”,其中有一棵折断的竹子,随手题诗,落款压印。交待吴老太爷好生保存。吴老太爷口中连连答应,可心中盘算:给我画的群蟹图,弄了这么些鞋底;画幅竹吧,偏偏还给我画了棵折断的竹子。心中有些不悦。
郑板桥会见完亲戚,第二天就启程回范县,吴老太爷送走郑板桥后,对这两幅画并没精心保存,随手卷起放在帽筒里。可郑板桥来济宁画画的事轰动济宁一些名士,济宁南门大街当典的老板得知后,特来“福祥烟店”找吴老太爷想买这两幅画,吴老太爷也没放在眼里,说:“你看着给吧!”当典老板就拿三十两银子如得宝贝似地拿走了画。
郑板桥在乾隆十一年(1746)五十四岁时,从范县调任潍县县令,时隔四年,他从扬州乘船沿运河,二次来济宁吴家。在宴席谈话中郑板桥没有看到客厅和家中挂的他画的那些画,便问及上次画画的事情,吴老说:“咳,叫大槐树典当行的老板强买走啦!随便给了些钱!”这时郑板桥听了,从此再也没动笔给他作画。
郑板桥在济宁州画的这两幅“群蟹贺喜”和“墨竹图”,由大槐树典当老板收藏,时隔近两百年后,不知几经转手,在一九三九年被我仁伯父鲁连祥发现。
鲁连祥与我父亲马振山读书时相好为仁兄、仁弟。鲁连祥字云千,号秋舫,1920年生济宁南关七铺街,望族。省立七年毕业后在南关任小学教师,1939年间弃教从商,曾在吴家福祥烟店当会计。自幼酷爱书法绘画,是济宁籍寄居辽东的书法家。1939年时是日本入侵济宁的第三年,有钱有势的资本家携家眷去外地逃难去了。济宁荒芜凄清,一派悲凉。鲁连祥路过新街口,看一老太在街旁卖一幅老画,鲁一细看是“墨竹图”有郑燮,板桥并题印章。问到卖多少钱?老太婆开口只要三块大洋,鲁疑是否是真迹,便问及老太的身世和画的来历,才得知老太是电灯公司老板的女佣人,老板全家逃难,老妈妈留家看守,临走时东家曾交待“只要看好家,不管什么都能卖着吃”。电灯公司的老板,是济宁有名的绅士,鲁想他收藏得一般不会有假,又问老太你还有吗?老太太说:“和这幅一块的还有一幅,你跟我回家去看看吧。”回家一看,正是那幅“群蟹图”。鲁当即买下,一共收鲁连祥五块大洋!那时市面上,一块大洋可买一袋子(50斤)洋面。
解放后鲁连祥去辽东抚顺工作,走之前他把自己钟爱的字画和书籍存放在一个小皮箱里,交给他大哥看护。那时鲁连祥的大哥在七铺街住,文革开始破四旧,越河街道办事处各家查抄。他大哥心小怕事恐被人抄查,自己便在做饭时把皮箱的字画书籍当柴火烧锅啦。1976年鲁连祥回济宁欲取回皮箱时,才知焚烧已毕,心痛万分,1993年和我谈及其画的事,还悔恨得直摇头,心痛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