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尚书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任城县厅壁记》中赞扬济宁:“青帝太昊之遗墟,白衣尚书之旧里。土俗古远,风流清高,贤良间生,掩映天下”。可见,济宁历史上出现过不少“风流清高”“贤良”之士,其中的“白衣尚书”郑均又是代表性人物。
史书上说,“郑均,字仲虞,东平任城人也。喜研《尚书》,好黄、老哲学。淡泊无欲,清静自守,不慕游宦”。他的哥哥在县衙里做掌管巡察缉捕的小官,经常收受礼物,郑均多次劝阻不听,决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他,便去给人家做佣人,辛辛苦苦干了一年多,将挣得的钱财全部送给兄长,并说:“财物用尽可以再去挣,当官不清白,终究会被抛弃。”哥哥大受感动,从此清廉。
哥哥去世后,郑均又承担起抚养家境贫寒的寡嫂孤侄的责任。其间,以“举孝廉”为己任的地方官员召他出来做官,他常称病在家。直到建初三年(公元78年),司徒鲍昱召他到朝廷任职,他才不得不应召。建初六年(公元81年),公车又特地征召他,升迁为尚书,协助汉章帝处理政务。章帝对他直道如矢、敢言直谏的品格,十分敬重,多次采纳他的逆耳忠言。后来,郑均称年老有病,主动请辞尚书职位,章帝又授他议郎一职。他以病重为由,决然脱下官服,挂冠而去,回归任城故里。
元和元年(公元84年),汉章帝诏告东平郡守,对回到家乡的郑均进行褒奖赏赐。诏书上,章帝称赞郑均青年时“安贫”“恭俭”;任尚书时勤于政务,抱病工作;到了老年,愈加坚贞不移地“守善”,对自己毫不懈怠,保持了晚节。因此赏赐他谷千斛,每年八月有长吏到他家中慰问,赐羊、酒。第二年,汉章帝对他给予了更重的超高规格的褒奖。这一次不是下诏委派地方官进行,而是汉章帝不顾路途漫漫、舟车劳顿驾临任城,亲至郑均家中,当面赐其终身享受尚书的俸禄。
古代未出仕的人所穿的衣服称为“白衣”。郑均病休还乡,本已成了“白衣”,但复受皇帝恩赐尚书俸禄,故留“白衣尚书”美名。
杨震却金
2010年9月,由中纪委、监察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联合主办的《浩然正气满乾坤———中国廉政文物精华展》,在国家博物馆隆重举行,金乡县送交的“杨震却金碑”入选。此碑即为民国十三年(1924年)金乡县知事唐翼猷在县衙公堂门口左侧立的“汉杨震却金处”石碑。
杨震(?—124),字伯起,东汉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东汉大儒,时称“关西孔子”。五十岁的时侯,接受大将军邓骘的推荐进入官场,曾任荆州刺史、涿郡太守等职。他一生为官清廉,而且经常为国举贤,效力国家。
杨震任荆州刺史时,发现当地的读书人王密才华出众,就推荐他做了昌邑(今金乡县境)令。王密非常感激。有一次杨震调任东莱太守,正好途经昌邑,为报知遇之恩,王密决定亲赴郊外迎接恩师。一天晚上,王密前去拜会杨震,两人谈得非常投机,不知不觉已至深夜。在王密准备告辞之际,突然从怀中捧出十锭黄金,放在桌上,说道:“恩师难得光临,学生略备薄礼,以报栽培之恩。”杨震说:“我了解你,才举荐你做官,你却不了解我啊!”王密没有听明白杨震的意思,以为他在假意推辞,就说:“三更半夜,不会有人知道的,请收下吧!”杨震立刻变得非常严肃,声色俱厉地说:“你这是什么话,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你怎么可以说,没有人知道呢?没有别人在,难道你我的良心就不在了吗?以前因为我了解你的真才实学,才举荐你为孝廉,就是希望你做一个廉洁奉公的好官。可你这样做,岂不是违背我的初衷和对你的期望。你对我最好的回报就是为国尽忠,而不是送给我个人什么东西。只有在没人看到的地方,才能显现一个人的节操啊!”王密听完之后,赶紧收起金子,羞愧万分地走了。“杨震却金碑”记载的就是这一千古传颂的历史典故。
清廉马绍
马绍,字子卿,济州金乡(今金乡县)人。历任左右司都事、单州(今山东单县)尹、提刑按察司佥事、刑部尚书、兵部尚书、参知政事、中书左右丞等官职。被元世祖称为秀才。他关心民间疾苦,洁己奉公,不畏权贵,敢言直谏,有“清廉贤明”的美誉。
世祖初年,马绍应诏入仕,授中书省左右司都事。后任单州尹,勤政爱民,得当地士民刻石赞颂。至元十年(1273),改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司佥事,以赈灾恤民为先务。至元十九年(1282年),皇上诏命划隆兴为太子封地,皇太子选拔总管,马绍受召到京城,任刑部尚书。
马绍为人廉洁刚正,与权臣桑哥多有斗争,曾力谏世祖行轻徭薄赋之政。一次,桑哥召集各路总管三十人,引他们上朝见皇上,想以催收赋税的多少来考定政绩高下。皇上说:“赋税收齐了,不把百姓财力榨尽一定不能做到。但朕的仓库军队,难道少这些么!”马绍退朝到尚书省,追记皇上的训示,交太史写下来。有人建议增加盐税,马绍说:“如果不节制不必要的开支,即使把赋税加重几倍,也不够用。”事情只好搁置下来。
皇帝下诏书把京城一部分种苜蓿的官田分给居民,可是以桑哥为首的特权阶层乘机据为己有。为堵马绍之口,他们把一块田地分给马绍,马绍却坚决不受。桑哥想上奏请求把这块地赐给马绍,马绍推辞说:“我没有才能在官府做事,常担心不能尽职尽责,怎敢希求分外的福分,而招致罪过!”桑哥垮台后,追查他曾行贿的人,找到他的账本看,惟独没有马绍的名字。桑哥后悔地说:“假如我早听马左丞的话,一定不会有今天的祸。”皇上说:“马左丞忠诚廉洁令人尊重,让他官复原职。”
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元政府撤尚书省,马绍改任中书左丞。元贞元年(1295年),中书右丞,兼江浙行省右丞。大德三年(1299年)改兼河南行省右丞。次年,死于任上。有诗文数百篇。
东门脱靴
方克勤(1326—1377),字去矜,号介轩。明初济宁府知府。浙江宁海人。明洪武四年(1371年),赴京应试,中二甲第二名,太祖朱元璋钦命他为济宁府知府。
当时济宁因战争破坏,人少地荒,城残村败,前任官员虽有恢复治理之举,但收效甚微。他到任后,与农民订立垦田法约,按土地等级和规定时间征收赋税,如果税吏不遵守这些规定就受责罚。垦荒者越来越多,大片荒地得以复垦收粮。济宁城墙坍坏,按旧例,应由守兵修筑。济宁守将仗势役使民众修城。时正当五六月间,天旱无雨,农事正忙,万余筑城之民不得收割庄稼,哭声闻数里。克勤为此事忧愤不食,叹道:“民病不救,焉用我为!”暗将此事禀告中书省,吏属惧而不敢署名,克勤独具己名上报。丞相胡惟庸得悉此事,立即下令停止筑城。诏下之日,正遇久旱甘霖,民众欢呼而散。是年五谷丰登,百姓作歌颂克勤之德:“孰罢我役,使君之力。孰成我黍,使君之雨。使君勿去,我民父母。”
方克勤为官为人,廉洁正直。任职三年,月俸有余则尽散给朋友,或留官库,毫无私蓄。平素衣着俭朴,不穿绸缎,一布袍竟穿数年。居室简陋,墙垣倾颓处,购苇席蔽风。室中无他物,只有书册杂陈其间。与人交往从不受人一物。兖州长官通过方克勤的小仆人进献两个瓜,他也退回;一同乡任邻郡县令,赠一大雁供其烹食,方克勤当即拒绝,并与之断交。洪武八年(1375)春被召入朝,太祖褒奖他治理有功,命礼部赐宴款待。三月,复还济宁府任职。后来,受到下属官员呈递奏章诬陷,被贬到江浦服劳役。
临走时送行人众,出东门时百姓脱了他一只靴子,放在城门洞木栅栏内,以表挽留之情。不久,方克勤又因“空印案”牵连遭处死。直到几年后才知道他是受了冤枉,朝廷颁诏天下为他平反昭雪。济宁百姓为表达对他的崇敬与怀念,特地集资在渔山书院塑像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