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济宁邹城东凫山和堵子山相交的山坳里,有一泓碧水清泉,面阔约40余平方米,翡翠般的水面静如处子,水中长着墨绿色的水草,幽幽的,一团团的,被阳光一照,似蠕蠕地动,像海里的软体动物。清澈见底的潭水,终年水流潺潺,深幽幽的,两面峭壁雄壮的夹着一条下阔上狭的缝隙。这条缝隙直向里延伸,深不可测。这泓清泉被当地人叫做老泉,是纪念女娲老人而命名的。因为女娲炼石补天曾在此休憩用水。
传说伏羲女娲滚磨成亲,人类繁衍起来后,忽然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打起仗来,他们从天上一直打到地下,闹得到处不宁,结果祝融打胜了,但失败的共工不服,一怒之下,把头撞向不周山。不周山崩裂了,撑支天地之间的大柱断折了,天倒下了半边,出现了一个大窟窿,地也陷成一道道大裂纹,山林烧起了大火,洪水从地底下喷涌出来,龙蛇猛兽也出来吞食民众。人类面临着空前大灾难。女娲见她的儿女们即将失去生存条件,着急万分,就决心炼石补天。去哪里炼石呢?女娲遍涉群山,最后还是选择了老家凫山大红套里。这里地高顶阔,泉水足,彩石多,是炼石的好地方。于是,女娲在这里堆土为炉,取附近青山、白山、黄山、红山、染山五色彩石为料,又借来太阳神火,历时七七四十九个日夜,炼就了巨石三万六千五百块。然后又历时九天九夜,用三万块将天就补好了。剩下的向东抛去便堆成了峄山。天补好后,女娲担心天塌下来。这时有一大龟形鳌鱼从东海游来,女娲用鳌的四腿做擎天柱。经过女娲一番辛劳整治,苍天总算补上了,地填平了,水止住了,龙蛇猛兽敛迹了,人民又重新过着安乐的生活。
女娲老去后,长眠在她炼石补天的地方。老泉也因为女娲老人的庇佑而充满神奇,此泉再旱不涸,多少年来以此丰盈的泉水润泽着她的土地和子孙。
圣泉别名圣水泉、或胜水泉,当地百姓把喷涌泉水的地方叫胜井。胜井坐落在大顶子山的东麓,每到雨季盛水期,胜水泉如趵突泉般喷涌。清《娄志》载:胜水泉,离县西南八十里坐落在薄梁社朝阳村(今邹城郭里镇朝西村),源出自忝山半腰,池周一丈二尺,五里至王曲(屈)村,四里至镇头村,六里入柳青泉,八里入白马河,十二里至圈里村入泗河,转入鲁桥河口,胜水泉是王屈河的源头。圣泉所以叫圣泉,跟至圣孔子、先贤仲子的故事有关。
传说孔子从鲁国司寇的官位卸任后,不满鲁定公接受齐景公所送美女的事,打那以后,孔子离开鲁国,带着仲子路等一批学生周游列国,希望找个机会实行他的政治主张。孔子在从国都洛阳曲阜的途中,路过匡城,此地已近鲁国国界,回忆起一路的颠簸流离,一路的艰难险阻,孔子不禁感慨万千。心情便放松下来,便有了寄情山水、访谈乡民的想法,于是他让马车走大路,单独带着子路爬桃花、高平等山,几个山头爬下来,已是又累又乏,饥渴难耐,问过乡民找水,乡民指着胜井,此水可饮,孔子见此泉果然不同凡响,一泓碧水,清如明镜,池底随处涌出亮晶晶的珠泡,一簇簇,一串串,大大小小,错错落落,争先恐后,闪闪发光,真是如泻万斛之珠。泉喷声如玉,潭澄色似空。这叮叮咚咚流淌的山泉,像知音的琴弦,弹着清脆悦耳的旋律。孔子一饮一洗后,连说:“好井、好泉,好人也。”孔子回到鲁国,便把精力放到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教育学生上面。
孔圣人说的好人是不是子路呢?子路有着明泉般的志向,忠勇的性格。跟随他一辈子不离不弃,至死还做着孔悝的蒲大夫。不过现在仲子路的嫡系第七十一代至七十四代孙就居住在圣水泉下的朝阳村里。
圣泉之水,澄滢甘洌,大旱不涸,四时不竭。圣人渴饮泉水,遂名“圣泉”。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皆为大地声息之灵。一个地方,当它的传说和现实美景融为一体时,它便披上了美丽而神秘的幔纱,人们也不断演绎着这“圣泉”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