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光敏,字逊甫,改字修来,别号乐圃,复圣颜回之六十七世孙,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出生于曲阜城一个官宦家庭。颜光敏祖居曲阜县城西北十余里的古龙湾村,后迁城内孔庙西北侧天官第街,其建筑早已不存,今仅存其前门石狮于街旁。
满门忠孝正义凛然颜光敏之祖父颜胤绍,一作颜孕绍,字永胤,别号赓明。颜胤绍幼年丧父,在母亲抚养教育下长大成人。他勤奋好学,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考中进士,任安徽凤阳府知县,后改任江都。因政绩突出,被召入京,经考核本应入翰林院,但因考选官徇私舞弊,被任命广平府经历。颜胤绍经此挫败,心灰意冷,遂弃官归里。后清军入关侵犯,形势紧迫,经崇祯皇帝亲自提议,颜胤绍被召回任命河间府知府。
颜胤绍到任后,为加强城防,募兵练武,加固城池。不久,清兵侵犯河间,颜胤绍组织军民奋力抗清,但终因寡不敌众,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闰十一月十二日城被攻陷。当河间出现危难时,颜胤绍预先将光敏之庶祖母贾氏、于氏、二姑颜孔氏和二婢、一仆妇计六人关在一口屋里。颜胤绍之子颜伯珣时年六岁,交由保姆照管。保姆不知主人意图,开门进入屋内,被于氏强力推出关在门外。不久城被攻破,颜胤绍急回衙内,令仆人刘真等拒门抵抗,自己换上官服,持刀绕室一周,指挥家人在四周堆积柴草,自己点火后,向北朝廷方向再拜,然后履薪入室。其子颜伯珣牵衣随入,被仆人吕有年冒着烟火从室内抱出。颜胤绍全家七口遂壮烈殉节。其后吕有年中箭身亡,颜伯珣便失落在民间。
颜光敏父亲颜伯璟,字士莹,身材魁梧,相貌俊秀,性格坦率,平易近人,喜爱谈论古人忠孝,不喜沽名钓誉;好鼓琴赋诗,读书不屑章句。常对人说:“世事如炎火燎原,将及于厦,处堂之燕雀,吾不为也。”清军南下时颜伯璟与弟颜伯玠同居兖州,初八日城被攻破。兄弟二人逾墙而逃,伯玠中矢身亡,伯璟腿被摔折,遂为清兵所掳。押解至清军大帅处,得知其父已经殉难,妻子也被杀弃在街头,竟将其释放。颜伯璟于兵荒马乱之时碾转千里来到河间府,收拾父亲等人遗骨归葬。后又在民间找到幼弟颜伯珣,兄弟同居三十年,彼此相处融洽,从无抵牾之处。颜伯璟曾在明朝时为“四氏学”廪生,在清朝建立后决意不入仕途,乡下谥称为“孝靖先生”。颜光敏的母亲朱淑人,当兖州被攻破时为清兵所掳,她不肯屈服,被清兵用刀砍伤其臂,她骂不绝口,清兵将其杀死,掷于道旁。当颜伯璟得知时已经过了四天,但当他找到尸体时却发现尚有微弱气息,便设法救回曲阜,不久竟死而复苏。颜光敏和兄长颜光猷、弟弟颜光敩就是出生和生长在这样一个满门忠孝凛然的官宦家庭里。兖州被清军攻陷时,颜光敏才3岁年纪,与父亲一起住于兖州家中。当时,叔父颜伯玠置酒于桌上,请光猷保姆吴氏、光敏保姆孙氏入内,举酒敬二人说:“兖州城早晚必陷,我兄弟二人难以幸免,此两儿年幼,你们千万要不论昼夜携抱勿放,我的小女儿就来不及照顾了!”说毕痛哭,两位保姆亦泣不成声。待城被攻破时,两保姆不负重托,分别携抱光猷、光敏随难民逃出城外,回到颜氏祖居龙湾村,遂幸免于难。
自幼聪颖仕途顺利颜光敏自幼聪颖异常,8岁就能写八股文,12岁能赋诗,善书行草,14岁补入四氏学,由于品学兼优,16岁为廪膳生,曾拜提督学政施闰章为师。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颜光敏年仅17岁参加乡试,因非孔氏后裔而名列副榜,举入国子监就读。康熙六年(1667年)丁未科,颜光敏经殿试为进士,授官国史院中书舍人。康熙八年(1669年)皇帝驾临太学,加恩于在京为官的四氏子孙,颜光敏被破格提升为礼部仪制清吏司主事,次年被任命为会试同考官。不久又被派往龙江(今齐齐哈尔)监理关税。后逢皇帝加恩封赏,被授予奉直大夫(文职五品),调吏部稽勋清吏司主事。
康熙十年(1671年),父亲颜伯璟病故,颜光敏回乡丁忧,居家3年。丁忧结束,颜光敏又因身体有恙在家养病。直到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颜光敏补为吏部检封清吏司主事加一级,到京后又升本部员外郎、本司郎中。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秋,颜光敏改任吏部考功清吏司郎中。翌年任《大清一统志》 编修官,同年秋染病,九月底卒于京邸。仅享年45岁。
善交游情深友笃颜光敏善交游,和许多名士相互唱和酬答,共同探讨汉魏六朝唐宋元明诸诗家之得失。还和尚书宋荦、侍郎田雯、国子祭酒曾禾及林尧英、王又旦、曹贞吉、谢重辉、汪懋麟、叶封号等诗人结为“十子诗社”,颜光敏被推为诗坛盟主,时有“康熙十子”之美誉。刻有《十子诗略》行世,为当时收藏家所珍藏。
颜光敏与顾炎武可说是忘年之交。顾炎武比颜光敏年长27岁。在顾炎武给颜光敏《五月十九日院审》一信中后署“通家眷弟顾炎武拜”字样。从“通家眷”三个字含义看,足见其关系之深。
颜光敏所著《乐圃集》由顾炎武校订完稿; 而顾炎武所著《音学五书》,颜光敏为其题写书签。至于他们之间的信函往来,赠答诗篇之多,自不必说,足见其情深友笃,绝非一般之交。
颜光敏家乡还有一位挚友是著名剧作家孔尚任。孔尚任在其《湖海集》的信札中有给颜光敏的一封信,谈到在颜光敏丁忧和养病期间,孔尚任在石门隐居,二人合写了一本《鲁谚》时的情景:“六月酷暑之夕,红炬两行,沥汗如雨,亲家赤体秉笔,弟挥汗充副座,漏下之更,采风于臧获仆役之人,亦阙里之胜事也。”后来孔尚任得知颜光敏病逝的消息后,在给其弟颜光敩的信中说:“知二兄修来,忽弃宾客,如山裂星陨,惊痛欲绝。乃于北郊为位而哭。四海茫茫,谁为解人?谁复知我者?学问文章,犹属声气之末,而无气无声,如磁针柏芥之投。所谓生平更无两人,一旦人琴俱往,泪枯失声,从此闭户深山,终生不必更一语矣。”
在颜光敏病逝多年后,孔尚任还为其做墓表,由此更可证见两人相交之深了。
爱好广泛博学多才颜光敏爱好广泛,手不释卷,博览群书,精通律历勾股之学,善鼓琴,工书法;长于骑射,善于踢球,爱下围棋,喜做投壶游戏。所作古体诗,训辞深奥有汉魏遗音,近体诗清新婉约,酷似唐人,名扬全国。对《大学》章句尤深通要旨。
颜光敏在官吏部时,每上朝归来,必制艺一篇,辑成《未信堂时艺》一首。在颜光敏的诗歌中,《太华》、《伊阙》可称第一佳作。其《思悲翁》、《战南城》则有白居易讽喻诗的遗风。顾炎武在《乐圃集·题辞》 中论其诗:“古诗讽辞深厚,往往得古人微旨,可称大雅遗音,迩来殆无出其右者。近体、清新婉约,逼似唐人,所谓不意永嘉之末,复闻正始之音者矣。敬服、敬服!”又清人郑则厚评论说:“乐圃五言,原本三谢;七古在李颀、杜甫之间。近体秀逸深厚,出入钱、刘。”
颜光敏爱好金石文字,得有佳本,必悬挂昼夜观赏,甚至废寝忘食。正是由于对金石的爱好,颜光敏特别擅长书法,即使是文稿,脱手后亦常常被人拿去,或摹勒,或珍藏。其兄颜光猷在《水明楼诗》中评论其书法:“笔折膊腕劲,墨落悬针直;昔名噪长安,盈门求真迹。”由此诗可以想见,颜光敏的书法在北京是多么出名了。
颜光敏著述丰富,除著有《乐圃集》四卷、《未信堂时艺》一卷外,还有《颜氏家诫》四卷,《大学订本》一卷,《训蒙日纂》 二卷,《未信编》一卷,《旧雨草堂 诗》 二卷,《南行日记》一卷 存世。
满门忠孝正义凛然颜光敏之祖父颜胤绍,一作颜孕绍,字永胤,别号赓明。颜胤绍幼年丧父,在母亲抚养教育下长大成人。他勤奋好学,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考中进士,任安徽凤阳府知县,后改任江都。因政绩突出,被召入京,经考核本应入翰林院,但因考选官徇私舞弊,被任命广平府经历。颜胤绍经此挫败,心灰意冷,遂弃官归里。后清军入关侵犯,形势紧迫,经崇祯皇帝亲自提议,颜胤绍被召回任命河间府知府。
颜胤绍到任后,为加强城防,募兵练武,加固城池。不久,清兵侵犯河间,颜胤绍组织军民奋力抗清,但终因寡不敌众,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闰十一月十二日城被攻陷。当河间出现危难时,颜胤绍预先将光敏之庶祖母贾氏、于氏、二姑颜孔氏和二婢、一仆妇计六人关在一口屋里。颜胤绍之子颜伯珣时年六岁,交由保姆照管。保姆不知主人意图,开门进入屋内,被于氏强力推出关在门外。不久城被攻破,颜胤绍急回衙内,令仆人刘真等拒门抵抗,自己换上官服,持刀绕室一周,指挥家人在四周堆积柴草,自己点火后,向北朝廷方向再拜,然后履薪入室。其子颜伯珣牵衣随入,被仆人吕有年冒着烟火从室内抱出。颜胤绍全家七口遂壮烈殉节。其后吕有年中箭身亡,颜伯珣便失落在民间。
颜光敏父亲颜伯璟,字士莹,身材魁梧,相貌俊秀,性格坦率,平易近人,喜爱谈论古人忠孝,不喜沽名钓誉;好鼓琴赋诗,读书不屑章句。常对人说:“世事如炎火燎原,将及于厦,处堂之燕雀,吾不为也。”清军南下时颜伯璟与弟颜伯玠同居兖州,初八日城被攻破。兄弟二人逾墙而逃,伯玠中矢身亡,伯璟腿被摔折,遂为清兵所掳。押解至清军大帅处,得知其父已经殉难,妻子也被杀弃在街头,竟将其释放。颜伯璟于兵荒马乱之时碾转千里来到河间府,收拾父亲等人遗骨归葬。后又在民间找到幼弟颜伯珣,兄弟同居三十年,彼此相处融洽,从无抵牾之处。颜伯璟曾在明朝时为“四氏学”廪生,在清朝建立后决意不入仕途,乡下谥称为“孝靖先生”。颜光敏的母亲朱淑人,当兖州被攻破时为清兵所掳,她不肯屈服,被清兵用刀砍伤其臂,她骂不绝口,清兵将其杀死,掷于道旁。当颜伯璟得知时已经过了四天,但当他找到尸体时却发现尚有微弱气息,便设法救回曲阜,不久竟死而复苏。颜光敏和兄长颜光猷、弟弟颜光敩就是出生和生长在这样一个满门忠孝凛然的官宦家庭里。兖州被清军攻陷时,颜光敏才3岁年纪,与父亲一起住于兖州家中。当时,叔父颜伯玠置酒于桌上,请光猷保姆吴氏、光敏保姆孙氏入内,举酒敬二人说:“兖州城早晚必陷,我兄弟二人难以幸免,此两儿年幼,你们千万要不论昼夜携抱勿放,我的小女儿就来不及照顾了!”说毕痛哭,两位保姆亦泣不成声。待城被攻破时,两保姆不负重托,分别携抱光猷、光敏随难民逃出城外,回到颜氏祖居龙湾村,遂幸免于难。
自幼聪颖仕途顺利颜光敏自幼聪颖异常,8岁就能写八股文,12岁能赋诗,善书行草,14岁补入四氏学,由于品学兼优,16岁为廪膳生,曾拜提督学政施闰章为师。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颜光敏年仅17岁参加乡试,因非孔氏后裔而名列副榜,举入国子监就读。康熙六年(1667年)丁未科,颜光敏经殿试为进士,授官国史院中书舍人。康熙八年(1669年)皇帝驾临太学,加恩于在京为官的四氏子孙,颜光敏被破格提升为礼部仪制清吏司主事,次年被任命为会试同考官。不久又被派往龙江(今齐齐哈尔)监理关税。后逢皇帝加恩封赏,被授予奉直大夫(文职五品),调吏部稽勋清吏司主事。
康熙十年(1671年),父亲颜伯璟病故,颜光敏回乡丁忧,居家3年。丁忧结束,颜光敏又因身体有恙在家养病。直到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颜光敏补为吏部检封清吏司主事加一级,到京后又升本部员外郎、本司郎中。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秋,颜光敏改任吏部考功清吏司郎中。翌年任《大清一统志》 编修官,同年秋染病,九月底卒于京邸。仅享年45岁。
善交游情深友笃颜光敏善交游,和许多名士相互唱和酬答,共同探讨汉魏六朝唐宋元明诸诗家之得失。还和尚书宋荦、侍郎田雯、国子祭酒曾禾及林尧英、王又旦、曹贞吉、谢重辉、汪懋麟、叶封号等诗人结为“十子诗社”,颜光敏被推为诗坛盟主,时有“康熙十子”之美誉。刻有《十子诗略》行世,为当时收藏家所珍藏。
颜光敏与顾炎武可说是忘年之交。顾炎武比颜光敏年长27岁。在顾炎武给颜光敏《五月十九日院审》一信中后署“通家眷弟顾炎武拜”字样。从“通家眷”三个字含义看,足见其关系之深。
颜光敏所著《乐圃集》由顾炎武校订完稿; 而顾炎武所著《音学五书》,颜光敏为其题写书签。至于他们之间的信函往来,赠答诗篇之多,自不必说,足见其情深友笃,绝非一般之交。
颜光敏家乡还有一位挚友是著名剧作家孔尚任。孔尚任在其《湖海集》的信札中有给颜光敏的一封信,谈到在颜光敏丁忧和养病期间,孔尚任在石门隐居,二人合写了一本《鲁谚》时的情景:“六月酷暑之夕,红炬两行,沥汗如雨,亲家赤体秉笔,弟挥汗充副座,漏下之更,采风于臧获仆役之人,亦阙里之胜事也。”后来孔尚任得知颜光敏病逝的消息后,在给其弟颜光敩的信中说:“知二兄修来,忽弃宾客,如山裂星陨,惊痛欲绝。乃于北郊为位而哭。四海茫茫,谁为解人?谁复知我者?学问文章,犹属声气之末,而无气无声,如磁针柏芥之投。所谓生平更无两人,一旦人琴俱往,泪枯失声,从此闭户深山,终生不必更一语矣。”
在颜光敏病逝多年后,孔尚任还为其做墓表,由此更可证见两人相交之深了。
爱好广泛博学多才颜光敏爱好广泛,手不释卷,博览群书,精通律历勾股之学,善鼓琴,工书法;长于骑射,善于踢球,爱下围棋,喜做投壶游戏。所作古体诗,训辞深奥有汉魏遗音,近体诗清新婉约,酷似唐人,名扬全国。对《大学》章句尤深通要旨。
颜光敏在官吏部时,每上朝归来,必制艺一篇,辑成《未信堂时艺》一首。在颜光敏的诗歌中,《太华》、《伊阙》可称第一佳作。其《思悲翁》、《战南城》则有白居易讽喻诗的遗风。顾炎武在《乐圃集·题辞》 中论其诗:“古诗讽辞深厚,往往得古人微旨,可称大雅遗音,迩来殆无出其右者。近体、清新婉约,逼似唐人,所谓不意永嘉之末,复闻正始之音者矣。敬服、敬服!”又清人郑则厚评论说:“乐圃五言,原本三谢;七古在李颀、杜甫之间。近体秀逸深厚,出入钱、刘。”
颜光敏爱好金石文字,得有佳本,必悬挂昼夜观赏,甚至废寝忘食。正是由于对金石的爱好,颜光敏特别擅长书法,即使是文稿,脱手后亦常常被人拿去,或摹勒,或珍藏。其兄颜光猷在《水明楼诗》中评论其书法:“笔折膊腕劲,墨落悬针直;昔名噪长安,盈门求真迹。”由此诗可以想见,颜光敏的书法在北京是多么出名了。
颜光敏著述丰富,除著有《乐圃集》四卷、《未信堂时艺》一卷外,还有《颜氏家诫》四卷,《大学订本》一卷,《训蒙日纂》 二卷,《未信编》一卷,《旧雨草堂 诗》 二卷,《南行日记》一卷 存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