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毓溎,清代状元,字犀源,号梧江。山东济宁人。孙毓溎祖父为孙玉廷,官至体仁阁大学士、两江总督;其父孙善宝,曾任江苏巡抚。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孙毓溎位列殿试第一甲第一名(状元),授翰林院修撰。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出任云南学政。官至浙江按察使。
孙毓溎书法
显赫家世,四代簪缨
济宁玉堂孙氏是中国北方的名门望族,在清代的200多年里孙家四代累官。为清代北方士族第一家。在清代,除了热播的电视剧《刘罗锅》刘墉家之外,中国北方最大的名门望族就是孙家。
孙毓溎,是清代大学士、两江总督孙玉庭的孙子,孙毓溎四岁时父亲突然病故,十一岁他的母亲也去世了,自小失去父母的孙毓溎,由孙玉庭的妻子张夫人及其婶娘抚养长大。张夫人是名门闺秀,其父中过进士,当过知府,识大体,懂大理,是典型的贤妻良母。他的婶娘是户部尚书的夫人,也是家学深厚,治家有方,视孙毓溎如亲生,她担当起抚养孙毓溎之责以后,将孙毓溎与自己的孩子同吃同住同学习,使孙毓溎感到婶娘如母般的温暖。
孙氏家族像我国很多家族一样,开始以布衣寒士、耕读于乡,继而科举起家,走向仕途。家族的兴盛和丰厚的文化底蕴为孙毓溎科举鼎甲创造了条件,父母的早逝,婶娘如母般的爱抚,促使他必须出人头地,报答婶母养育之恩,加之孙毓溎天资聪慧,刻苦攻读,在家族良好的儒学滋养下,孙毓溎在未冠之年通过考试补为博士弟子员即生员,老百姓俗称秀才,道光辛卯在省里乡试中举人,不过后来他的科举之路并不顺利,直到他四十余岁,即道光二十四年(1844)才考中状元,这是山东上次中状元100多年后才出现的一个状元,可以想见,一个状元考取是多么艰难。
孙毓溎书法
公忠体国,克尽厥职
孙毓溎中状元后,即被皇家授翰林院修撰,道光二十六年出任云南学政,为管理云南省科考教育事务的长官,一到任他历风节,广教育,厘剔奸囊,振拔寒俊,受到了社会的好评,他与时任云贵总督的林则徐相互景仰,交谊甚笃,常作诗唱和(林则徐曾受到孙氏两代人的举荐,林则徐在济宁做河道总督时,曾多次到孙家看望他的老上司罢官在家休致的孙玉庭)。当时正值云南永昌回汉两族闹纠纷,群殴事件伤了不少人,且愈演愈烈,将滇西的道路都堵塞了,林则徐奉命带兵剿办,孙毓溎向林则徐建议,汉回之间没有什么界限,出于公心,他们才佩服,文武之间没有什么不可逾越的鸿沟,惟和才能解决。林则徐采纳了这个建议,纠纷很快得到了解决。
咸丰元年,孙毓溎被提拔为山西按察使,为一省的司法长官,相当于副省级干部,负责办理案件、管理狱政、考核官吏、科考监试、管理驿递等,到任后,针对山西当时法纪不严,他立置重典,疏理滞狱,劾罢不称职的县令,使吏治一新。孙毓溎虽然是个文状元,却有较强的军事才能和指挥能力,在调任浙江按察使期间,他整治武林不法之徒,捕捉扰民盗贼,剿抚私盐盐枭,保住了浙江一方的平安。
尤其是在平定浙江东部暴乱,他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指挥能力,浙东处于沿海地带,由于西方列强对我海上侵略,内地不法之徒鼓骚,宁波一带民气渐嚣,加上官府征粮不当与县民发生矛盾,导致4万多人围攻县衙,打了征粮官,吓得县官翻越围墙逃跑了,同时一些私盐盐枭也趁机闹事,眼见事件越闹越大,孙毓溎接到报告,立即带兵赶到出事的地点,了解情况后,剿抚兼用,良莠别待,首恶歼办,扰民遣散,暴乱指日廓清。但是一些私盐枭徒仗着手里有钱有武器,负隅顽抗,带兵围剿的一个武官副将因为轻敌平定不力而负伤,孙毓溎立即别简贤能,制定得力剿灭方案,并激励将士,立马将盐枭擒获。后又让他担负平藩助饷任务,因操办有功,受到了皇上的嘉奖被赏戴花翎,并准备提拔重用,可惜这时他因工作过于负重,操劳过度,积劳成疾,不得不请假休息,便回到了济宁就是现在的石门口街闭门养病。
清朝是个千疮百孔走下坡路的王朝,不是这里起义就是那里暴动,内忧外患,在孙毓溎养病期间,民间爆发了太平军起义、捻军起义,清朝派兵镇压起义军的同时,要求各地举办团练,也就是民兵地方武装,要求在家或丁忧在家的朝廷命官,督办地方团练,孙毓溎虽然身体有病,但自感世受皇恩,义不容辞,便带病加入了举办团练,守卫济宁、保境安民的行列。孙毓溎既是皇家委派,又是济宁士绅,有较强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当时济宁绅民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凡集资募勇,储粮制械,训练校阅,砌高垒,挖深濠,修缮城防,他必躬必亲,除了他家进行了公捐的银两以外,这位状元公还倾其宦囊,捐了2500两银子。由于孙家和孙状元带头捐助,致使团练士饱马腾,州城完实,屹若重镇,捻军看到济宁防备森严,几番窥视,未敢进犯,使济宁免遭了一场劫难。
病逝京都,归葬济宁
同治六年二月三日,孙状元卒于京城,终年65岁,归葬于现济宁城北李营镇贾庄。文革时期,孙状元及其家族带有御碑的墓地惨遭破坏,墓志碑现存博物馆,部分散落民间。但现今济宁民间仍然流传着许多关于孙状元的传闻、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