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继鹏(?一1863年9月),文贤教(白莲教)起义军领袖,邹县白龙池村人。曾任邹县田黄社社长,粗通文字。以诵经书符为人治病取得乡民信任,创立文贤教。以郭凤岗为教师,李八、李九、李奉钧、张树德、王存芳等为教友,从事传教活动。
太平军北伐过鲁,捻军的活动也波及到山东。清廷乃于咸丰三年(1853年)命各地办民团,宋继鹏遂以办民团的名义购买兵杖火器,建武装、授官职,定年号为“天纵”,秘密准备起义,附近州县民众纷纷来归。
咸丰十年(1860年)八月,邹县知县林士琦上书山东巡抚文煜,称宋继鹏“反状已著”,请派兵镇压。清政府忙于防捻,无暇顾及。十一月底,林士琦自率地方民团和县署衙役2000人分道进击,被教军打败。兖州镇守双龄、守备张鹏志率300人增援,亦被教军击退。十二月初六,败滕县民团于城前庄,败清兵于官庄,击毙守备姜长清、把总李佐清。起义由秘密转为公开。
次年春,清钦差大臣僧格林沁派都统西凌阿、副都统舒通额等大举来攻,并调泗水、曲阜、滋阳、济宁诸县民团助战。宋继鹏率3000教军,转战至邹西、济宁境,所至重创清军及地方民团。四月末,教军战败清军。清廷以鲁西长枪会声势大张,恐相联结,不得已许降。清军退去,教军出山割麦,并以防捻为由,西至点灯山,东至雨山一带,修墙浚濠,筑防御工事。八月,捻军人山东,宋继鹏乘势复起,联络幅军近万人,活动于曲、泗、滕三县之间。曾包围邹县、进逼兖州,与敌周旋二年,互有胜负。
至同治二年(1863年)正月,清廷抽调部分军队监视直鲁边境降众向东昌转移。教军乘机占据邹境大部村寨,攻打邹城未克。适逢捻军李成率部北上入济宁境与教军联合,幅军首领刘双印、程四虎兵败,由峄县来投,一时声势大振,势力北至泰安西南之娄德镇,东人平邑、蒙阴境。但不久捻军又北上,余部李成二系李帛被攻灭,刘双印被捕牺牲,程四虎叛降清军,余部教军仍孤军奋战。
在此以前,有邹县举人董乾儒与宋继鹏联合,接纳教军据守峄山七大寨。此时南华观寨王朝栋被清政府诱降,开门放清军占峄山,教军稍挫。清廷又调淮军黄国瑞、郭宝昌部由峄县北上。僧格林沁亦由淄川开到。教军收缩在宝泉崮、凤凰山等处据险固守。激战月余,诸山次第失陷,郭风岗、李八等被俘。教军南奔灵山、分距岗山、大步顶等处,至七月二十四日,教军万余全部战死,血染山谷,宋继鹏死于乱军之中,时年60岁余。先前诈降时见其形象者,说其老态龙钟且有一目失明。
邹教军起义
在曲阜、邹县、泗水等县的交界地区,到处是崇山峻岭,著名的有点灯山、尼山、大山、云蒙山、辛庄山、凤凰山、雨山等,绵亘数十里。这里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在万山丛中,有几百个村庄分布其间,其中邹县城东数十里的白莲池(又叫白龙池)是这一带较大的村庄,隐然成为山区的中心。该村宋继鹏本为田黄社社长,“能诵经书符,为人治病”(《捻军丛刊》,第4册,第377页),结交甚广,在附近乡间享有较高的声誉。后来便成为邹县文贤教起义军的领袖。
1853年,郓城季和里白莲教教徒李捌、李玖兄弟,来到邹县白莲池,与宋继鹏一起组织了白莲教的支派文贤教(因发源于邹县东乡,又简称邹教),秘密吸收宋继鹏及冯开疆、郭凤冈入教,初步形成了以宋继鹏为首的领导集团。这时,清廷下令在各州县举办团练,协同官军镇压农民起义。宋继鹏遂以练长的身份出面办团,组织力量,招募乡勇,为武装起义做准备。他们不仅购置了军火武器,建立了一些堡寨据点,而且还在各个堡寨间构筑了长达数十里的长墙工事。与此同时,文贤教组织也在扩大,曲阜、邹县、泗水等附近州县很多信教群众,也都集中到这里。因人数不断增加,宋继鹏等人便开始设立官职加以管理,并使用自己的年号“天纵”。至此,文贤教已具备了农民政权的雏形。经过七八年的准备,文贤教准备发动武装起义。
1860年9月,邹县知县林士琦获悉文贤教密谋起义的消息,先后两次请求山东巡抚文煜派兵镇压。这时,捻军进逼山东,文煜正手忙脚乱,亦未将刚刚兴起的文贤教放在眼里。11月,林士琦又上书文煜,声称“文贤教反状已著,非临之以兵不可”。但文煜无兵可派。迫不得已,林士琦纠合了2000余勇役,于1861年1月10日向文贤教起义军发动了进攻。当官军行至黄土崖、赵家庄、龙泉一带时,教军出队应战,打得清军大败而退。林士琦不得不再次向文煜飞书告急。文煜闻状,急派署兖州镇总兵双龄、兖州知府张鹏志率军增援。但清军仍遭教军痛击而败归。1月16日,兖州镇总兵富新等纠合邹县练勇由土旺村进攻教军驻地云蒙山。教军乘天时地利,主动出击,又一次击败清军。教军三战三捷,极大地鼓舞了士气。此后教军乘胜出击,包围邹县、曲阜两县城,捣毁尼山书院,焚烧颜母林,并进驻滕县、泗水、济宁一带。
1861年春,捻军赵浩然等部大举进攻山东,文贤教军奋起响应,连打胜仗。3月间,教军一举攻克邹县城,由此声威大振,其势力北达济南郊区,南达苏鲁边区,东达海滨,西达济宁、兖州。起义军的基地也包括了曲阜、邹县、泗水、滕县等地,从而成为当时山东地区力量相当大的农民反清武装之一。
鉴于文贤教起义军势力日益发展,清廷遂命亲王僧格林沁分兵镇压。僧格林沁先抽调都统西凌阿、侍郎国瑞率军由济宁出发,攻打教军。为避敌锋芒,教军由县城退入云蒙山、白莲池一带固守。接着,捻军进入曹县,鲁西南为之震动,国瑞等见教军已退,转而又率军攻捻军。教军便再次乘机出击,四处袭扰清军。4月上旬,宋继鹏亲率教军3000余人,由尹家沟渡过泗河,进入济宁陆家桥、南贯集一带,击败当地地主团练后,又由郑庄渡河返回邹县。4月13日,教军再次围攻邹县城,僧格林沁急派副都统舒通额率军前往增援。但舒通额慑于教军声威,并不敢上前交锋。5月,僧格林沁亲统大军抵达邹县,檄调泗水、曲阜、滋阳等州县地主团练前来协助,分兵三路向教军进攻。经半个月的激战后,教军便收缩兵力,退入云蒙山中,据险固守。清军组织攻山,教军一面分兵千余由鹿山出发,抄袭清军后路,一面以主力坚守阵地,击退清军多次进攻。双方形成长期对峙状态。这时,长枪会正处于全盛时期,活跃于鲁西南各地,清廷无奈,又调僧格林沁西去进攻长枪会,但僧军却被教军拖住,无法抽身。僧格林沁遂派人与教军议和,终于达成临时停战协议,文贤教军表面上接受了“招抚”。僧格林沁要教军派勇丁“随营助剿”,宋继鹏借口有病予以拒绝。及僧军撤后,教军便积极整顿军备,除“出山刈麦”,蓄积粮草外,“凡西自点灯山,东迄雨山,诸峰缺处,辄筑长墙穴门,设楼橹”(同上书,第4册,第379页),准备对付清军的再度进攻。
同年秋,捻军张敏行等部到达山东烟台,幅军也在鲁中远征。这时,文贤教军人数已达10余万,遂亦分兵四出。他们往来于曲阜、泗水、滕县等地,攻占这一地区的许多村庄,还不断对邹县城进行攻击。
1862年春,文贤教军占领了泗水县与邹县接壤的大部地区,意在继续北征,攻打泗水县城。这时,僧格林沁派所部道员赵康侯由河南率军入山东,伙同兖州镇总兵札隆武对教军发动“联合会剿”,在泗水南部山区展开了泗水战役。在战斗中,教军英勇顽强,依托丛山峻岭,终将清军打得大败而退。此后,教军乘胜北上,进驻泰安的石徕、放城等地。
这一时期,谭廷襄接任山东巡抚,他分析了幅军、教军的特点,认为“幅匪散而教匪聚”,从而制定了“先清幅而后攻教”的策略,并指挥山东清军主力先行攻打幅军,以图先易后难,各个击破。教军乘机大举出动,积极活动于泗水、曲阜、滕县等地,使谭廷襄大为恐慌,不得不急调札隆武率部返回曲阜、邹县。
10月、11月间,谭廷襄亲率“东军”数千人分两路进攻教军基地云蒙山。行抵邹县后,见教军地处万山之中,山峦重叠,外山诸峰低缺处,周遭数十里,皆筑长墙,重关设险,数万教军更替死守,山外数百民寨,存粮积草,皆掠入寨中。而清军却“几无驻足之地”,又“无筹粮之所”。况且,教军又有捻军和幅军的支援。双方相持一段时间之后,教军自12月间开始反攻,先击败清军副都统保德,并围攻邹县城,后再大败副都统海群,又乘胜分路出击,进兵泗水、新泰等地,“怒马直趋兖州城下”。
1863年3月、4月间,捻军李成、李帛部由安徽北上,进至曲阜、宁阳。文贤教军则乘机分兵作战,一路与捻军合作,开至泰安东南的楼德、八里庄一带;一路攻占了峄阳、炉丹峪、红山、唐口山、看庄、楼舆山、赵村等山头和村寨,并再次筹备攻占邹县城。
邹县城东门里举人董乾儒,与宋继鹏早就暗中往来。这年5月,当谭廷襄率军从邹县退走,前往鲁西北进攻白莲教起义军时,董乾儒遂与儿子士红组织了响应文贤教军的起义。在教军协助下,董氏父子占据了峄山圩及南华观、太白山、峄阳岩、小凤山、后华宫、红庙等7处圩寨,人数也发展到2万余人。当董乾儒与宋继鹏约定以红灯为号合攻邹县城后,邹县知县张体健勾结南华观团练头子王朝栋为内应,开始向教军反攻。由于有叛徒开门接应,致使峄山圩等7个寨子先后失守,教军伤亡惨重。董乾儒父子逃走,退保刘庄和枣园,继续坚持斗争。
教军峄山失利,至伤元气,而清军乘胜步步进逼。教军只好暂停进击,收缩兵力,回邹东山区固守,再图发展。这时,幅军被清军击败,首领刘双印、程四虎等率余部七八千人投奔并加入了文贤教军。教军势力虽由此有所扩充,但由于顿失外援,加上整个反清形势日趋恶化,教军愈来愈显孤立,处境亦日益艰难。
不久,僧格林沁派道员赵康侯、副将何建鳌前来镇压文贤教军,随后又派都统舒通额和德楞额合军来攻,而僧部总兵陈国瑞部亦移军邹县、滕县一带。教军面对围攻,毫不畏惧,与来犯清军展开殊死搏斗。6月17日,双方会战于云蒙山麓。结果,教军失利,投奔教军的原幅军首领刘双印误中埋伏,被俘牺牲。合入教军的捻军李帛部,在战败后也开往沛县。
接着,何建鳌、郭宝昌等部清军会师邹县,分两路向教军发起攻击:一路进攻凤凰山;一路进攻峄山。至8月,董乾儒父子的最后据点刘庄和枣园圩寨失守。董乾儒打算混入难民中逃走,被清军捕获杀害。教军力量更为孤单了。
教军根据地圩寨连连失守后,除留一部分精锐力量坚守白莲池外,大部分人员分守凤凰山、小红山等处山头。8月18日,僧格林沁镇压了淄川刘德培起义军后,自统大军来邹,夹攻白莲池。僧军在付庄安营扎寨后,由僧格林沁亲自督战。势态对教军愈加不利。教军凭险固守,多次打退清军进攻,但因力量单薄且分散,分守各山头的教军往往失去联络与照应,加上粮食得不到补充,致使士气下降,战斗力锐减,在以后的战斗中连连失利。小红山战斗中,郭凤冈、李捌被俘牺牲,余部南奔灵山。宋继鹏、李玖带领的近万名教军,在岗上、大步顶一带与清军对峙数日后,终于抵不住清军的攻击,一败再败。9月5日,教军基地白莲池也为清军攻破。教军将士死难者数以万计,血流成河。首领宋继鹏、李玖等全部英勇战死。至此,坚持斗争达3年之久的文贤教起义军终于失败了。
清军一入白莲池,立即进行了惨无人寰的大屠杀。至今田黄辛庄一带仍有俗称“万人坑”的数处起义军殉难将士埋葬处。当地两块石碑上记载着:“同治二年七月二十三日,王师平定白莲池,阵斩教逆及伤亡将士、裹胁被难人三万有奇,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僵尸遍野,白骨成堆,惨状殆不忍睹矣”(《山东近代史资料》第1分册,第201—203页)。
[NextPage掩埋白莲池尸骨记]
白莲教起义遗址
文贤教起义,又叫习文教起义,俗称白莲教起义。该遗址以邹城市田黄镇白龙池村为中心,周围有枣园、朝阳寺、辛庄等村。在凤凰山、小红山一带诸山中,至今仍保留有起义军驻守的寨墙及墓冢遗迹。在枣园山、东鹿山的向阳坡处,原存有清政府立的《平定白莲教匪掩埋枯骨碑记》和《掩埋白莲池尸骨记》两幢碑刻,以及掩埋起义军尸骨的14座大墓冢和两座孤魂坟。
据《山东通志》和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吴若灏纂修的《邹县续志》记载,清咸丰十年(1860年),邹城市东部山区田黄镇凤凰山一带,爆发了大规模的文贤教农民起义。起义首领为白龙池村农民宋继鹏,以及郭凤冈、李八、李九等人。文贤教为白莲教的一个分支。白莲教提倡互助,“习其教者,有患相救,有难相死”,以为有白莲护身,可以消除来日大灾大难。《邹县续志》载:“继鹏故为田黄社社长,粗识文义,能诵经书符,为人治病,乡愚多信之。自号文贤教,凤岗为教师,八、九为教友”。他们以白莲教义相号召,以白龙池为中心,以凤凰山、云蒙寺山、大山、点灯山、鹿山等山岭为屏障,建立根据地。本地乡民大多以农耕为业,富有斗争精神。宋继鹏以田黄社社长身份作掩护,一面用符咒为人治病,一面在贫民中开展艰苦的宣传组织工作。不久,郓城人李八因其祖父信奉白莲教惨遭杀害前来投奔宋继鹏,共同开展传教活动。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山东地方官吏为了防御革命势力的发展,命令各州县举办团练武装,宋继鹏等遂借办团练为由,收购武器,准备起义。此后,参加人员日益增多,其中有济宁人郭凤岗,他们建立起组织,并决定以“天纵”年号纪年。
咸丰十年(1860年)九月,邹县知县林士琦探得文贤教准备起事的消息,请求山东巡抚派兵镇压,迫使文贤教公开举起反清的大旗,起义迅速爆发。同年十二月,知县林士琦纠集千余清兵向义军发起进攻,宋维鹏等率义军于黄土、龙泉一带击败清兵。次年春,再败兖州镇总兵富新及邹县团练的进攻,并乘机一度占领曲阜、泗水、滕县一带的若干村庄,多次击退官军僧格林沁部的进攻。同治元年(1862年)春,在泗水战役中大败前来“会剿”的道员赵康侯、扎隆武所部清军,乘胜将势力发展到泰安、宁阳等地,曾怒马直驱兖郡城下。同治二年(1863年),义军攻陷了峄阳、炉丹峪、红山、唐口山、看庄、接舆山、赵村等村寨,包围了邹县城,文贤教起义盛极一时。是年四月,捻军北上,幅军遇难,文贤教成为一支孤军。五月,陈国瑞所部清军会合清都统舒通额及德楞额等部移师邹县,向义军根据地发起大规模的进攻。大兵压境,宋继鹏孤军奋战,虽经顽强抵抗,但寡不敌众。六月,清军攻破白龙池石堡,义军被困数日,处境日蹙。七月,僧格林沁亲率大军围山三匝,直至九月,义军大本营白龙池被清军攻破,义军弹尽粮绝,被迫突围,宋继鹏在凤凰山东麓英勇战死,郭凤岗、李八被俘后惨遭杀害。起义军民3万余众也惨遭血腥镇压,以至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白骨累累,堆积如山,惨不忍睹。
是时,候补道张石渠观察、兖州府王励臣知府、与邑侯县令张均溪捐廉倡首,兼办善后事宜。他们搜寻暴露遗骨,妥善掩埋,因临近隆冬,天寒地冻,没有完成。第二年,又设尼山局、安东镇劝捐,安抚流民,并招募雇工50余人,在高山峻岭、悬崖峭壁、井窖沟渠等地方,搜得遗骨2万余具,就地埋葬,计50余坑,共费京钱270千文。
邹东白文贤教起义是山东省近代史上规模较大的农民战争,其队伍曾一度发展到十余万众,由于遭到清朝统治阶级和地主武装的联合镇压,结果以失败而告终。它前后持续了5年之久,行程万余里,先后打到济宁、泗水、曲阜、兖州、宁阳、泰安、平邑、微山、滕县等地,沉重地打击了地方豪绅和清朝反动势力,显示了劳动人民不畏强暴,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在中国农民革命斗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该遗址及碑刻是研究中国农民革命斗争史的可贵的历史资料,1986年,被公布为济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附:《掩埋白莲池尸骨记》碑文
掩埋白莲池尸骨记
同治二年七月二十三日,王师平定白莲池,阵斩教逆及伤亡将士裹胁被难民人三万有奇,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此掩骼埋胔之政,所当及时举行者也。八月,候补道张石渠观察、兖州府王励臣太守来办善后,与邑侯张筠溪明府,各捐廉倡首,而河南候初府盛小兰太守,前邹县许畹生明府,亦各捐俸来助,于是由府派委陶二尹锡祺专司其事。只以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未能即时竣事。明年春,散放鲁源、田黄、罗头三社赈。五月,从抚部院阎巡视白莲池,六月,设局尼山、安东镇,清丈逆产,安抚流民,与印委诸君重经旧垒,遍历山陬,见白骨累累,如山堆积,既悲死者之长暴其骨,而尤虑生民之将遘其厉也。八月,局中官吏及执事人等,果十病其九,归来乡民,病者七,死者三,邑侯复出资九十千文,将重申前议,舍弟彦臣亦自东昌差次,以东昌府曹俊山太守以次捐银工十一,分遗使来助,正喜经费有出,而又虑司事者不得其人不能善其事也。适分防白莲池刘二尹思霖,暨独峪沟王茂才玠,毅然以此事自任,遂于十月初十日设局分防署中,选募乡民五十人,周历山谷,悉力搜寻,随其所在,就地进瘗,自颜家庄、后峪村、东村、西鹿山后、云蒙寺、杨家峪以南、猴子山、前打鼓堆、栖凤朝阳寺以及烧峪、樊家庄、平定山等处,凡五十余坑,除残支断骨不计外,其可以数计者二万余具。掩埋既毕,复建道场三昼夜,至十一月十五日蒇事。除上年收支银钱不计外,此次共收银67两,又京钱90千文。共用京钱277千600文。茂才曰:“是役也,曷为之记?”余曰:“子将以此为国家彰武功耶!为同人矜善行耶?将欲取信于好善乐施之仁人君子耶?抑何所见之不广耶!”茂才曰:“不然。夫鉏奸灭叛者,法也。掩骼埋胔者,法外之仁也。法以惩恶,仁以劝善。是举也,不亦圣教之一助乎?曷其奈何弗志。”余日:“善。愿乡之民,咸以君言为训,崇正黜邪,修德辨惑,而长享治安于无疆也。”是为记。
同知衔候选知县丁寿保撰文六品衔医学训科姚继考书丹六品衔分防白莲池县丞刘恩霖监局 X镇右营尽先守府安东镇千总田永魁监理候选训导王玠立石龙飞同治三年岁在甲子十二月榖旦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