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9岁的张爱惠是济宁市中区人,她头上有诸多耀眼的光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济宁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孔孟书画院院长。张爱惠进行书画研究创作30多年,在多年的书画创作道路上获得了十多个国内外大奖。现在她创作的精品书画作品,已经走向世界,并受到业内人士的认可和好评。在济宁书画界,她是不可或缺的星座。10日,记者拜访了这位济宁书画名人。
不爱红装爱丹青
记者来到张爱惠家时,她在挥毫泼墨,画意正浓,画室内到处都是她的习作。
张爱惠告诉记者,自己从小不喜欢逛街、买衣服,而是喜欢书画,经常画一整夜,天亮了也不觉得困倦。
她清楚地记得,在十六七岁时,她学习绘画,经常到车站、广场等人多的地方写生,一画起来就是一上午或一下午,冬天冻得手指僵直,她也不肯驻笔。
在张爱惠的记忆里,自己青少年时期给予她帮助最大的一个人是许庆山。许老师是她高中的美术老师,不仅在其绘画道路上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做人方面也给予了她言传身教的影响,至今令张爱惠念念不忘,感恩至深。那时,张爱惠已经定格了自己的艺术人生,书画成了她的第二生命。
1980年,张爱惠参加高考,考取了一所专科学校。上进心强的张爱惠后来又考取山东曲阜师范大学美术系本科。1995年,她进入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工笔重彩人物研究生班,师从孙志均先生,后又得到刘大为、范曾等名家的指点。
张爱惠在自己的作品《倩秋》前
解读张爱惠作品
张爱惠在追求艺术的过程中,既注重传统又注重创新,历史上顾恺之“春蚕吐丝”,陆探微连绵贯气,笔迹动利的“一笔画”,吴道子顿挫有力、变化丰富,墨线飘动的“莼菜条”,张爱惠都做过精心的临摹和研究。前人绘画的智慧结晶,使她得到了较高的艺术技巧。但她更明白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因此她以传统为前提,以生活为源泉,在平凡的场景中挖掘人性美、生活美,在几十年的学习创作中,张爱惠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风格。
张爱惠的作品以人物见长,她笔下的女性世界是一个灿烂多姿的世界。在绘画中,她特别注重心灵美的刻画,常把女性内在美通过其外在气质与神态注入到读画者的心目中。无论村姑、渔妇、慈母还是女战士、知识女性,通过张爱惠的生花妙笔,惟妙惟肖地勾勒设色,无不栩栩如生地跃然纸上,呼之欲出。有的女性含着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羞涩,有的则深韫只身东海挟春雷的豪侠,有的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雍容华贵,也有的是春日凝妆上翠楼的忧郁多情。
张爱惠告诉记者,工笔画的特点就是厚重、细腻、明快,她指着自己的作品《收获》说,里面每个人物的头发需要涂色20多遍,衣服、背影等不知要涂多少遍,直到色彩饱和为止。正是因为如此,张爱惠完成一部作品往往需要花费半年的时间。
书画中收获快乐
蹉跎岁月的历练,造就了张爱惠。上世纪90年代,张爱惠迎来了她艺术的春天,一幅幅精品书画的出炉,不断把她推向艺术的巅峰。
张爱惠最擅长的是工笔画,她的作品被中国文化部选送到意大利、日本、巴拿马、毛里求斯、澳大利亚等国家进行学术交流展览并被收藏。2000年5月,作品《迎澳门回归》获中国文化部主办的全国书画精品大展金奖;2000年12月,作品《憧憬》获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新世纪全国中国画大展铜奖;2001年9月,作品《沂蒙山秋》获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全国书画精品展铜奖;2000年11月,《彝族姑娘》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民族魂、国土情全国书画精品展;2000年12月,作品《秋》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亚享杯全国书画精品展;2001年11月,《丰收》获文化部、中国文化报主办的巾帼之光全国书画大赛银奖;2002年2月,入选21世纪中国澳大利亚作品展;2002年10月被国家人事部评为“当代中国画杰出人才奖”;2003年5月,获《国画家》全国扇面小品精品展优秀奖;2003年9月,获第二届中国美术金彩奖全国美术作品展;2003年8月,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十七次新人新作展。
张爱惠说,她从中获得了很大的收益,更重要的是从中收获了快乐。
欲攀人生新高峰
张爱惠告诉记者,一幅好作品应该是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结果。在多年的书画创作中,家人对她非常理解和支持,而她也通过书画的学习和创作,在丰富了自己生活的同时也使精神得到了愉悦。
对于今天取得的成就,张爱惠似乎还没有时间细细品味,她觉得自己离自由、奔放、灵动表现主题的最高境界还有很大距离,在艺术的道路上永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她乐于成为一个画坛上的探索者,她说,只有不断地勇于探索,才能不断翻越一座座高峰,也才能让自己更加成熟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