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运河立传的人
——访山东省“文艺精品工程”入选作品《大运河》作者杨义堂
“感谢义堂,写出如此恢弘的作品,在大运河申遗的伟大进程中,使得中国文学没有缺席。”说这句话的,是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何建明。而他所指的文学作品,正是济宁市文物局副局长、著名作家杨义堂历时近三年完成的近30万字的文学著作——《大运河》。这部堪称献礼大运河申遗成功的长篇小说,在创作的过程中也可以说是几经波折。
南旺运河枢纽唤起了他的创作冲动
在创作《大运河》之前,杨义堂的另一部文学著作《大孔府》就曾大获成功。济宁作为孔孟之乡、运河之都,他的这两部作品虽然都代表了济宁最著名的历史文化,却除了地域上的联系之外,彼此在历史的长河中并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
而为什么在成功创作《大孔府》之后,杨义堂要转个180°的弯,去围绕京杭大运河创作一部文学作品?“其实这都源于我来到济宁市文物局工作后,一次去南旺分水龙王庙考察的经历。”杨义堂说,2012年初,他调到市文物局工作,因为正好赶上了大运河申遗,他多次前往汶上县南旺镇去考察。
“第一次看到大运河南旺分水枢纽工程,我被深深地震撼到了。”作为15世纪的工程,当时的南旺分水枢纽主要作用是将大汶河的水引入小汶河,再流入运河。古代人民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利用南旺的地势和特殊的水利结构,不仅将水引入运河,而且还成功分流河水,使大运河南北畅通。
有感于在那个人力、物力都匮乏的年代,却能完成如此宏大的工程,杨义堂决定着手创作一部与大运河有关的文学作品,同时也为大运河申遗助威。“我是梁山人,从小就在大运河边长大,和运河自然也有着深厚的感情。”杨义堂说,而他90年代大学毕业后就来到济宁工作,也搜集、积累了许多与运河有关的历史资料,“以前没有创作的灵感和冲动,但见到南旺分水枢纽后,一切似乎就都水到渠成了。”杨义堂说。
为了写出历史味儿,看遍明代小说
《大运河》所描写的,是明代永乐年间济宁同知潘淑正与工部尚书宋礼联手开凿大运河,渴望使大运河能直通北京,圆明成祖朱棣的迁都梦。未曾想因为对水利不熟悉,加之不了解济宁的地势特征,使16万河工的付出都付之东流。为了改变失败的现状,而寻找到了南旺当地民间的农民水利专家白英,以化解困境。
“我之所以要把故事背景放在明朝,也是源于靖难之役后,朱棣迫切的想要迁都北京,但迁都若走海运,风大浪急,而且有倭寇从中作梗。”杨义堂说:“所以疏通济宁这一段200里的运河,放在这个时期的大背景下最合适了。”
虽然说起来容易,但明朝作为一个长篇小说发轫的时期,如何能把自己的作品也写出历史小说的味道,写得像明朝的历史,也着实让杨义堂犯了难。于是他在大量查阅《明史》、《朱元璋传》、《朱棣传》等史书的同时,又重新翻阅《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三言》、《二拍》等明朝时期的小说。杨义堂说:“你不看透明朝人写的小说,不琢磨透他们当时的生活,又怎么能写出带有明朝味儿的书?”
这些杨义堂大学时就看过的书,重新再翻阅后,他所寻找的角度也截然不同。杨义堂告诉记者,《三国演义》对他的创作影响很大,书中那种对君王的“忠”,和对兄弟的“义”,都让他觉得可以借鉴入自己的书中,“大运河的开凿,其实也在很多地方体现了‘忠义’二字。”而《金瓶梅》因为发生在临清,距离济宁很近,也使得杨义堂从中找到了许多明朝时期这一地区的市井特色。“中国优秀传统小说是我的根。”杨义堂说。
遍寻白、宋、潘家后人,才化解创作的窘境
因为明朝史书、小说看的多了,杨义堂把许多那个时期济宁的市井文化都挖掘了出来。他说,明朝初年运河沿岸的济宁人流行玩一种“水浒牌”,也就是麻将的前身,宋江、燕青、武松这些角色都在牌上体现。“现在梁山有些老人还在玩,但是已经非常少见了。”
虽然把个明朝“翻”了个底朝天,但在创作的过程中仍然时常碰上“卡壳”的时候。因为白天上班,晚上又写作到深夜,长时间坐着导致杨义堂的腰肌也出现劳损。为了缓解这些压力,他便经常凑周末跑去竹竿巷、大运河畔去休息、寻找灵感。
“书中有一段写宋礼第一次来济宁开河的时候剪彩,因为街头巷尾人挤人十分热闹,使得来济宁看望他的女儿被挤下了河,一个青年军官跳下河去救她,许多老百姓也纷纷从商铺里抗出竹竿来搭救。”杨义堂说,这样的场景正是他在竹竿巷闲逛时,看到街边商铺里摆卖的长竹竿而联想到的。
在完成第一遍创作的时候,杨义堂只用了大约5个月的时候,但是因为总觉得差些“火候”,所以他又决定再次前往汶上县南旺镇,去找寻书中所提到的白英、宋礼的后人。“南旺镇现在还有白庄和宋庄,后人多为这两位祖先守陵。”在走访的过程中,杨义堂得知那里白、宋、潘三家不通婚,一些年轻的后人说是因为过去三家曾因利益闹翻过。
感到创作遇阻的杨义堂因为这样一个结果有些失望,但不愿放弃的他之后又反复来到南旺镇去寻找了解过去的后人。“每逢周末,我就骑着自行车到南旺镇去走访。”他说,终于在去了七、八次之后,一位70多岁的老者告诉他,其实三家不通婚是因为白、宋、潘三人曾义结金兰,亲如兄弟的他们才不让后人彼此通婚。
广征意见,故事情节才得以不断丰满
在创作《大运河》之初,杨义堂本是将白英、宋礼、潘淑正三人都作为主角,但随着初稿的完成,原济宁市委秘书长郑仲逊则给予建议:“宋礼是工部尚书,治水是他的本职工作,潘淑正乃济宁同知,又不懂治水,这种情况下你更应该着重写农民水利专家白英,他能更好的代表中国老百姓集体的智慧。”
就是一个个这样的建议,让杨义堂虽然只用了半年的时间便完成了故事的创作,但前后却历时两年,修改了十余遍。在《大运河》还未出版之前,作品便在《起点中文网》和一些媒体上连载,因为书中涉及到许多大运河沿线城市的传说故事,所以在网上也引起了热议,几乎每天都有热心读者和杨义堂交流。
书中所写的潘淑正,祖籍是浙江台州。杨义堂因为将其描写为一个憨厚、忠良,但却不懂水利、有些书呆子气的官员,还曾引起了浙江台州潘家后裔的“不满”。然而几经沟通,这些后人也对文学作品的创作表示理解,更因为作品的影响开始修家谱,使得当时台州当地媒体刊文称“《大运河》推动了潘氏后人对祖先的认可。”
随着影响力的扩大,在上海、江苏无锡等地的白英的后人,也积极与杨义堂联系,不仅提供了许多他们所了解的祖宗的故事,而且还通过杨义堂的联系回到南旺镇认祖归宗。“正是因为和这些来自全国各地许多相关人士、历史专家、热心读者的沟通、交流,才使得《大运河》得以不断扩充故事量。”杨义堂说。
相关报道:
专访长篇历史小说《大运河》作者杨义堂
济宁新闻网讯(记者 陈娅 高桂菊)“大运河申遗成功,我们只是拿到一个入门证,更重要的是大运河的保护”。近日,济宁新闻网专访了济宁市文物局副局长、长篇历史小说《大运河》作者杨义堂先生。
济宁是大运河的最高点
济宁新闻网:济宁在绵延数千里的大运河沿线中,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
杨义堂:其实大运河申遗申晚了,它应该和八十年代的长城,故宫一起第一批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这是因为大家对大运河的历史和它在中国历史上的社会地位都有不同的看法。
大运河最初是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通的邗沟,夫差打败越国之后,为了北上齐国,和山东的齐国争夺霸主地位,开通了当时叫邗沟的一条人工运河。第二次是公元605年到610年,是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都说他是到扬州看琼花、采撷美女才开通的大运河,其实对他有误解。第三次是在元明清时代,公元1292年忽必烈裁弯取直,把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开通为京杭大运河。大运河的历史是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是世界上历时最长、工程量最大、地形最复杂,而且还在活着的运河,今天大运河还在发挥着它的航运、灌溉等各种功能。
济宁在大运河1794公里当中,是在最高的位置点上。济宁的南旺就是在运河之水脊,在高度上它是最高的。再一个它是科技含量最高的一个点,南旺的分水工程,让运河水分流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来调节水流和漕运,在公元15世纪没有现代的科学仪器测量海拔,能够准确的找到制高点,能够设计这么大的水利工程,非常不容易。它其实比都江堰还要复杂的多。
大运河申遗经历了惊心动魄的过程
济宁新闻网:很多人认为,大运河贯通南北、货畅其流,在历史上功勋卓著,国内外鲜有与之匹敌的。大运河入选世界文化遗产,似乎也应该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杨义堂:大运河申遗其实经历了一个惊心动魄的过程。它有两个不确定性。一是大运河经过两千多的历史发展和变迁,很多历史风貌都已经被破坏了,再也很难恢复到历史原有风貌;二是世界遗产专家依照的是西方的标准,每个人的眼光都是不一样的,他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
在这次的申遗的过程中,国家文物局童明康副局长带队到了多哈,世界遗产专家就告诉我们,你们明年再准备吧,今年是提报文件,明年再申请。我们一听就傻眼了,经过了八年的艰辛努力,结果回了这么一句话,大家非常伤心和失望。在研究讨论过程中,中国不是遗产组织的正式成员,所以一直被正式成员加塞,像日本、意大利一直加塞,一直排到最后。我们当时在家里一直给前线发短信了解情况。经过两天两夜的等待,最后一天的下午,世界遗产专家终于给了中国“OK”的答案,卡塔尔的公主才敲下了那个小木槌,这个时候全国人民心中的一块石头才算落了地。
申遗成功,对运河城市济宁而言具有更为重大的意义
济宁新闻网:我们了解到,这次济宁有11个遗产点进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杨义堂:大运河申遗,国家是按照点段来申遗的,济宁是大运河上的关键点,有南旺枢纽工程,有微山湖湖中运道。济宁最初报的点段是62个点,非常多,包括泗河上的金口坝、城区老运河,包括相关的越河、府河、洸河,还有东大寺、竹竿巷,都是我们上报的申遗点。但是因为老城区老运河被破坏掉了,还有与它相关的这些点,整个沿线的都被去掉了。所以济宁入选的就剩下南旺分水枢纽、小汶河、微山湖湖中运道等5个大项11点段。
济宁新闻网:大运河成功申遗,自然是一件非常值得庆贺的事情,很多媒体也给予了高度评价。我们更想了解,大运河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对于运河城市济宁而言,有哪些实际意义?
杨义堂:大运河申遗对于我们济宁来说意义非常重大。我们知道,济宁被称为运河之都,济宁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运河文化,底蕴深厚。大运河申遗世界遗产,对济宁文化而言就增加了一个非常大的亮点。济宁原来有一个世界文化遗产——三孔,曲阜三孔是一个世界文化遗产,现在济宁是极少的全国拥有两个世界文化遗产的城市,济宁市的知名度和文化底蕴一下子就提升起来了。同时,对于我们运河沿线上的乡村和县城意义更重要。我们西部的几个县,梁山、汶上、微山、鱼台这些县也就有了世界文化遗产,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县域文化的提升都有很大帮助。
第二个,有利于对济宁文化的重新发掘和认识。过去我们对济宁的文化、运河文化的发掘是不够的。比如说我们济宁在清代和民国的时候叫曲乡艺海,中国三大风水码头之一,北京天桥、南京夫子庙、济宁的土山,就是我们人民公园的土山,大家现在都觉得非常的沉寂,那个时候可了不得,各种说书的唱戏的走马卖艺的,卖小吃的,非常热闹的一个景观。还有济宁很多的曲艺,像四平调、渔鼓坠、汶上梆子、山东梆子。明清时候,很多的京剧名班名角都到济宁来唱戏,以到济宁来为荣。还有济宁繁荣的商业,比如说竹竿巷,南方的毛竹运到济宁,在这编织成各种器皿家具,然后辐射到周边的乡村和城市。
后申遗时代,我们能为大运河做什么
济宁新闻网:成为世界遗产不仅仅是一项荣誉,更能够促进我们的工作。在享受世界文化遗产为我们带来的种种荣誉和实惠的同时,我们又应该为大运河做些什么?
杨义堂:大运河申遗我们还只是拿到一个入门证,世界遗产组织让中国先通过,有利于中国对大运河的保护。我们的大运河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运河河段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济宁城区老运河的保护。城区老运河还不是世界文化遗产,还有很多的点段都不是,大运河保护工作还任重道远。济宁的运河文化也要很好的发掘、整理和再现。
还有一个,就是很多人希望大运河能够再度复航。它的一个点就在南旺和戴村坝这一段小汶河,就在汶上县境内,只要把这条四十公里的小运河开通,那么北方大运河的复航还是很有希望的。也希望我们的有关部门和县区能够痛下决心来实施小运河工程,让大运河来重新复航,这也是文物专家的愿望,这也是我由衷的愿望。
济宁新闻网:您怎么想起来为《大运河》树碑立传的的?能否谈谈《大运河》的创作经历、影响和意义?
杨义堂:我是在运河边上生活的,我的老家是在梁山。我1990年来到济宁工作,到现在有24年了。在这里工作结婚生子成家并且在这里生活,将近四分之一的时间,我人生当中最重要的阶段都是在济宁度过的。济宁是我的家,我每天在街上走,从大运河边经过的时候就觉得大运河是我生命当中的一部分。济宁的很多的文化、传说,我都如数家珍,但是当时我并没有想到为大运河来写一部书。我过去在孔子文化节办公室、中国文化标志城工作,写的是《大孔府》,是对孔孟文化的研究。后来因缘际会,我现在任职文物局副局长,大运河的保护和申遗就是我的工作,这个时候我才真正了解大运河,特别是到南旺枢纽工程,看到这么宏大壮观的治河工程,我被深深的打动了。我觉得我要为大运河树碑立传,我要写一部长篇小说《大运河》,我心中有这么一种冲动来写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