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济宁市委召开了十一届十二次全委会,这是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关于转方式、调结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促进济宁经济转型升级所采取的重大举措。全委会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几年是我市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要重点推进服务业跨越式发展。纵观全局,大力发展旅游业恰逢其时,要把握机遇迎头而上,力促旅游业成为服务业发展的急先锋,在“转方式、调结构”中发挥生力军的作用。
“三大比重”看旅游产业地位的提升,着力提高发展认识
我市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从我市2000年至2009年10年的数据对比可以看出(见图1),除了2003年“非典”疫情影响造成暂时性比重下滑以外,旅游业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是持续增长的,由2000年相当于GDP的5.5%到2009年的8.1%,从第三产业的“重点产业”到“优势产业”、“先导产业”再到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产业地位不断提升。1995年我市重新制订了《济宁旅游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2004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济发〔2004〕13号)。2008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 《关于推进旅游业跨越发展的决定》(济发〔2008〕19号),进一步确立了旅游业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旅游业正成长为我市经济发展新亮点。
我市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图1数据反映了旅游业在我市服务业(即第三产业)中的发展情况,从2000年占比重15.7%到2009年最高达到24.9%,在全省列第四位。十年间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约20%,快于同期服务业总产出增速6个百分点。从2000年以来济宁旅游总收入对服务业增加值的增长弹性系数来看,除2003年因非典疫情影响,弹性系数小于1之外,其余年份均大于等于1,这表明我市旅游业的增长带来服务业的超速发展。由此可见,旅游业在服务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并且拉动服务业跨越式增长。随着国家和各级政府日益重视发展服务业,将服务业放到更高层面、更大空间来谋划,着力推动服务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明确旅游业在服务业发展中先行产业地位,旅游业也迎来了大好的发展机遇,把旅游业作为经济增长点来培育,把旅游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生力军来部署势在必行。
我市服务业内部各产业比重。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济宁市以传统的商业、交通运输业为主的服务业结构正在改善,新兴第三产业得到发展,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十五”期间,济宁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接近50%;而旅游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只占比不到30%。“十一五”期间,传统的商业、交通运输业所占比例相对下降,物流业、金融业等新兴服务业比重提高,旅游业比重由20.6%增加到24.9%,增加了4.3个百分点,在第三产业内部地位提升最快。
“三大比重”充分说明了旅游业在我市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地位,要进一步提高旅游业发展对我市转方式、调结构重要性的认识。旅游业涵盖“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涉及服务业中的大部分行业,这决定了它在服务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特殊地位。济宁作为一个旅游资源大市,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生态旅游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是济宁这样一个有快速发展的制造业支撑、经济实力和区位条件相对优越的地级市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捷径。
“四大作用”看旅游业对转方式调结构的重大意义,超前谋划大产业
济宁作为一个老工业城市,工业基础比较雄厚,为济宁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同时也带来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等诸多问题,在当前全市转方式、调结构的大环境下,发展压力很大。依靠产业结构升级,技术进步,淘汰落后产能固然能解决一定问题,但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结构的不合理难度大。特别是我市二、三产业比重不合理,长期以来存在第二产业比重偏大,第三产业比重偏小的矛盾。包括旅游业在内的第三产业,是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点选择,在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吃、住、行、游、购、娱”多个产业的拉动作用社会各界都已达成共识,旅游业的发展将会有力拉动地方服务业的发展,其无污染、节约资源、能源,见效快,综合效益显著,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发挥旅游业在转方式、调结构中对扩大消费的拉动作用。
“扩大消费”是中央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审时度势作出的战略抉择,也是我市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旅游消费是综合消费,在社会最终消费中占重要地位。据统计,旅游消费增长1%,能拉动GDP增长0.51%,拉动消费和经济的作用比较明显。2009年,我市共有4个旅游大项目获得国家扩大内需资金扶持,国内旅游花费176.9亿元,我市旅游消费总额已经占到了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0.2%,旅游消费已经成为一个极为重要的消费领域和推动消费升级的主渠道之一,对济宁国民经济与社会生活日益产生着深远影响。
发挥旅游业在转方式、调结构中对投资结构的优化作用。我市经济结构存在四大突出矛盾,一是结构性矛盾突出,服务业比重低于全省1.5个百分点;二是发展质量不高;三是资源环境压力巨大;四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今天的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经济结构。旅游项目投资拉动力强,是旅游产业的根基,是优化产业结构的载体,是推进服务业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要进一步加大旅游项目投资在服务业投资乃至全社会投资结构中的比重。要按照“政府主导、企业经营、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思路,根据市场需求和我市旅游资源优势,规划提升一批规模大、品位高的重点项目,恢复建设一批具有丰厚底蕴的文化旅游项目,谋划推出一批具有时代特色的创意旅游项目,精心打造一批适应游客消费需求的文化演艺项目,建设完善一批基础设施和服务项目。把旅游项目建设与培育旅游大企业结合起来,与扩大旅游业对外开放结合起来,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吸引大批国内外企业到济宁开发旅游资源、管理旅游企业。要学习借鉴泰安市的先进做法,泰安自去年以来投资100多亿元开发了封禅大典、方特欢乐世界、花样年华、东平湖、泰山古镇、泰山文化园等一批大体量的旅游项目,突破了以往“吃资源”的简单方式,改变了景区和城市分离的局面。今年“五一”期间,4个新旅游项目接待游客50.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743.8万元,分别是同期老景区泰山的2.7和1.3倍,相当于再造了一个泰山。
发挥旅游业在转方式、调结构中对城镇化进程的推动作用。旅游业的发展完善了我市城镇基础设施,促进了我市城镇产业结构的升级,第三产业是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动力,而旅游业在我市服务业中占很大比例,它直接推动了一产、二产的更新与提升;旅游业的发展提升了我市城镇的知名度,“孔孟之乡、运河之都”的城市总形象得到游客认同,2004年我市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推动了我市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工农业旅游示范点、休闲渔业示范点数量不断增加,带动了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建设。特别是旅游强县、强乡镇的创建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我市城镇化水平的提升,成为发展旅游的强大动力支撑。
四是发挥旅游业在转方式、调结构中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带动作用。按照省委、省政府重大发展战略,要把黄河三角洲打造成国家级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规划建设半岛滨海休闲度假旅游集群项目,把山水圣人旅游区打造成中华文化精品旅游目的地。济宁作为山东“南竞西进桥头堡”,面临着周边经济区的竞争态势,要通过对接全省区域发展战略,进一步提升山水圣人、运河水浒、节庆旅游、修学旅游、生态旅游、工业旅游、乡村旅游等重点旅游产品的档次,形成科学合理的区域旅游布局,推动全市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