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讯 白石镇位于济宁市汶上县东部,东与泰安市宁阳县接壤,属于低山丘陵地貌。该镇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是汶上县乡村旅游开发的重点区域之一。近一段时期,白石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旅游发展,当作镇域经济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的主要抓手,围绕昙山、郭朝宾墓、夏村等自然、文化和民俗资源,策划旅游项目,包装旅游产品,通过建设生态旅游屏障,谋划资源整合开发,不断开启乡村旅游富民强镇发展之路,积极打造生态乡村旅游度假区。
生态坚守保障乡村旅游发展质量
白石,顾名思义,以丰富的石材资源为依托,大力开展石材加工销售,数十个石材品种远销北京、上海乃至日本、德国等地区和国家,打造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虽然能够增加可观的经济效益,却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并不可持续。所以,早在十多年前,白石镇党委、政府就在积极探索如何保护自然环境,丰富产业类型,提高发展层次,真正实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青山绿水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昙山地处白石镇西部,主峰海拔179.3米,为汶上县最高峰。不同于东部石材加工带来的机器轰鸣和环境困扰,昙山山清水秀,林木茂盛,周围分布有郭林石刻群、荣子墓等历史遗迹,山下郭林村、夏村布局规整、绿化较好,是该镇乡村旅游重点规划发展区域。为坚守这一生态屏障,白石镇党委、政府围绕山区开发,开展了封山育林、山路硬化、引水上山等工作,种植了高产农作物和万亩核桃林,形成了高效种植、畜禽养殖和林果生产三大农业主导产业。通过多年的植树造林和林果栽培,目前,遥望昙山已是山顶松柏盖帽、山腰景色环绕、山下果树满坡,为乡村旅游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资源整合丰富乡村旅游发展内涵
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旅则旅的发展原则,汶上县认真挖掘乡村旅游资源,不断调动基层发展热情,真正做到就地取材、造福于民。根据《汶上县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要求,白石镇乡村旅游形象定位为“仁山彩田、自乐白石”,力求通过挖掘文化资源,突出历史特色,依托农产优势,打造养生品牌。目前,依照这一规划目标,该镇积极整合昙山周边文化旅游资源,精心策划郭朝宾墓和昙山生态有机茶园等旅游项目。
汶上素有“小县不大四尚书”美誉。郭朝宾墓位于昙山北侧,为明代工部尚书郭朝宾的墓葬,占地面积13000余平米,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郭朝宾墓区内有着规模庞大的石刻群,十分威严雄伟,艺术价值较高。为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历史遗产,2014年7月,汶上县委托制作了郭朝宾墓维修保护方案,计划修复原有人像、动物石刻,建设围墙、亭堂、石坊等建筑,主体工程预计2015年下半年完工,打造成为游客体验传统文化和郭氏族人祭拜先祖的文物景点。荣子作为孔子72贤弟子之一,为儒家文化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下步,汶上县还将对昙山西侧的荣子墓进行保护开发。
昙山生态有机茶园位于昙山南侧、夏村驻地,规划占地1300亩,主要以绿茶种植为主。目前,一期示范基地已培植大棚50个,修整土地200亩,开挖蓄水此2个,茶苗生根发芽,长势喜人。预计,2016年下半年,第一期绿茶采摘上市,届时汶上人将能喝上汶上茶。汶上佛教文化积淀深厚,“佛”与“茶”天然有着不解之缘,谓之“禅茶”。下步,昙山生态有机茶园还将建设景观式、开放式厂房,开展茶叶采摘、烘烤、品味等游客体验活动,不仅为汶上佛教文化增添了韵味和内涵,而且必将拉长佛教文化产品的旅游线路。
设施改造提升乡村旅游发展水平
乡村旅游作为推动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补充、美好乡村建设的有效载体和促进农民增收的新型途径,必须把旅游品牌建设作为示范引领,必须把基础设施改造作为当务之急。2015年,汶上县计划创建白石镇省级旅游强乡镇、夏村省级旅游特色村、昙山生态有机茶园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全面铺开“改厕改厨”、游客中心、道路标识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工作。
近年来,围绕乡村旅游发展,白石镇以昙山为核心,修建了连接郭林村、郭朝宾墓、昙山、茶园和夏村之间的柏油路,不断加强景点之间的相互衔接和融会贯通。目前,济北旅游大道白石镇段已经通车,快速干道可以直达昙山脚下,下步,该镇还将打造昙山观光绿道、上山坡道和山上凉亭,借助舒缓山势策划开发“夏季滑草、冬季滑雪”旅游项目。结合新农村建设,白石镇还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大力开展了村庄硬化、美化、亮化等工作,基本实现了户户通马路、家家刷白墙、绿植路边栽、垃圾集中收生产生活模式,农村风貌和农民形象得到根本改观。为体现乡村旅游富民工程作用,白石镇引导昙山驻地村庄开发农家乐、渔家乐经营项目,形成集中连片发展趋势,鼓励经营业户外出参观学习,群众支持、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热情逐年高涨。
展望未来,白石镇乡村旅游发展预期良好,前景广阔。只要努力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通过加强组织领导,深化项目开发,实施资源整合,谋求政策支持,必将会开启乡村旅游发展新篇章,实现新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