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满树初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 清明节期间,济宁邹城峄山阳光明媚、桃红李白、诗意盎然,在美丽的峄山脚下数万游人涌上峄山,花海迎来人海。早9点,峄山停车场车位已满,峄山旅游专线车行缓慢,后来游客只能把车停在旅游专线临时停车位。市民刘先生一家四口驾车来到景区,“今天天气难得的这么好,早就听说峄山桃花盛开非常美丽,所以一大早就带着孩子一同来游玩赏花。”
在峄山旅游小市场,富有峄山特色的民俗产品吸引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驻足购买,峄山桃木如意、峄山文化书籍、峄山留念精致绣包,峄山桃木剑等凝聚峄山文化特色、富有纪念意义的商品让游客兴趣盎然,在购买的同时增进对峄山文化历史人文景观的了解。来自滕州的孙女士介绍,“以前只是对孟母教子有些大致了解,今天带孩子来到孟母教子的发源地,亲身感受孟母教子文化,买了一本孟母教子小图册,回去和孩子一同学习。”峄山文化源远流长,峄山风景区管委会深入挖掘文化历史资源,精美包装景点文化,走出了一条特色文化旅游与生态景观旅游完美结合的新路子。
在峄山山门上的和平鸽广场内,白色的鸽子徜徉在草地间,尽情享受着春天的阳光,不时叼啄草叶,吸引孩童追踪嬉戏,一副儿童闹春图。峄山和平鸽广场是峄山风景区新打造景点,充分利用桃花源内桃花的静态美与美丽白鸽的动态美相结合,陶冶儿童情操,增加峄山景点内涵。
在峄山白云宫内,登高祈福的游客络绎不绝。“天伴峄峰簇锦霞,孤桐老后补桃花,沃根不用人间水,红雨春风到万家。”清代邹县县令王尔鉴描写峄山种桃的诗句将峄山两大绝美传说糅合在一起。峄阳孤桐,绝世无双,据传,峄山之阳产桐树,为制作极品琴瑟不可缺少之原料,所产桐木一概御用制琴,后峄山没有记载的野火将峄阳孤桐焚为灰烬,一同消失的还有举世闻名的秦峄山碑,历代文人墨客无不扼腕,纷纷前往峄山祭拜,并留下很多传世名篇。清代邹县县令王尔鉴,有感于峄阳孤桐的悲情,于每年春初,召集峄山村民将桃核用湿泥包裹,在峄山谷涧随性弹射,没用几年,峄山遍山桃花灿烂,春风来到,片片桃叶如红雨飘落,蔚为壮观。峄山道教香火极盛,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峄山海拔只有582米,方圆不过20平方公里,却有245座道观,道教大派龙门派、随山派等都曾在峄山建立道场,弘道收徒,曾经的峄山被成为历史九大名山之一,绝非浪得虚名。每逢三月初三,来自五湖四海的香客都来峄山赏桃花、拜王母、游古会、求幸福。近些年,由于各种原因,峄山道教文化处于低谷,香火也不再茂盛,新一届峄山管理机构利用市委市政府强力发展文化旅游,推动峄山崛起的机遇,敏锐意识到开发峄山文化,打造峄山文化品牌的必然性和重要性,精心策划,认真包装,实地操作,深度介入,重修峄山道观之首——白云宫,整合峄山道教资源,挖掘峄山道教文化。
依节办节,跳出旅游看旅游。峄山管委会充分内外部条件为峄山在创了一个小黄金周,有力延长了旅游热度和卖点,大大增加了旅游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