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一千五百四十五米的泰山,雄立于齐鲁大地中部,绵亘在济南与泰安、历城、长清三县市区之间,“山势磅礴雄伟,峰峦突兀峻拔”,北有“黄河金带”迤俪而过,南有如翠四湖烟波浩淼,东望黄海水天一色,“云海玉盘”,西览梁山,万松竞上,豪气壮天。难怪当年汉武帝登泰山时,情不自禁处,赞叹道:“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东方朔也说:“盖将吞西华,压南衡,驾中嵩,轶北恒”,由此便得了个“五岳之首”的美誉。山间名胜无数,山上古迹无数,历代帝王前来朝拜封禅者绵亘不绝。于是,泰山不仅仅以“雄峻”威壮天下,更以文化积淀深厚为神州名山之首。真个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意味。因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文化双重遗产名录。
泰山的风景被分作了各有特色的五大区域。一曰“丽”,说的是山脚下的俊美清秀;二曰“幽”,指的是从东路登山的沿途景色;三曰“妙”,道的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美妙感受,四曰“奥”,讲的是后石坞一带奇特幽静,五曰“旷”,比的是走西路登泰山的相对平坦与开阔。
今天,我们就走登泰山的人们最喜欢选择的东路,一路走来一路看。
从岱宗坊出发,用不了多长时间,在你还没有感到自己是在登山的时候,就过了红门,到了万仙楼。
据史书记载,万仙楼也叫望仙楼,原来供奉的是王母娘娘,登山的道路就从楼下的门洞中穿过。楼北面原来有大片的樱桃绿竹,应时或红或绿,遗憾的是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了。我想有朝一日这个景观是会恢复的。楼的东面“溪流鸣珮,荡绿摇翠,风清月白之夜水月交辉,景色尤为奇丽”,有“仙楼月夜”的美誉。
就在万仙楼北面的登山盘道的东侧石壁上,有一块石刻,可以说是所有登泰山的人都过目难忘的。那就是清朝光绪二十五年济南名士刘廷桂所刻的“虫(上有一撇)二”石刻。起初,人们在看到这块石刻时,都会百看不得其解,不知道这石刻表达的到底是什么意思,后来经旁边的人一提示,方恍然大悟——原来是个字谜。取“風月”两字的字心组成谜面,意思是“風月无边”,用来表示万仙楼一带自然风光优美,让人留恋忘返,陶醉其中。虽然是一个让人费解的字谜,属于文字游戏,不能归入正而八经的石刻艺术,但其新巧别致的立意的确既让人耳目一新又耐人寻味。新奇的文字游戏与周围旖旎的自然风光相映成趣,可谓是自然与人文的巧妙的结合,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泰山自然与人文双重文化的广博与精巧。说白一点,你想一想,做为一代名士写几句歌颂泰山的诗句并非难事,然而,想写几句从有着几千年石刻历史的泰山中一鸣惊人的诗句却绝非易事。试想一下,集泰山所有石刻来看,或颂或歌,或叙或描,已将万代名山所有的美丽与雄壮,旷达与神奇,清幽与俊秀,描绘得淋漓尽致,不容置喙。因此我们说刘廷桂的这块题刻可谓是出奇制胜之典范,可谓是另类之作之精华。否则,如果刘廷桂就是老老实实地题一句“风月无边”在那儿,“早有崔灏在上头”的泰山何以能给他一个让后人兴趣盎然的位置?
继续前行不多久,就到了斗母宫。沿石蹬组成的小路,从斗母宫往东北走,大约两华里,便来到了大名鼎鼎的经石峪。十亩左右的自然石坪平坦干净,坡度舒缓,上面刻有《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现存一千零四十三字,字经五十厘米,篆隶兼备,书法遒劲洒脱,与邹城市的铁山摩崖石刻有着极其相似的风格和韵味,素来被人们尊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据清朝著名学者魏源考证,为北齐时期的作品,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石坪周围的山崖上,也不时可以看到一些明清时代的赞颂题刻,附近还有高山流水小亭,绿树碧草红花,是赏景、品字、休息的好地方。在以前,这经石峪的上方是没有石坝,周围也没有石栏的,只是后来出于保护的考虑才修建的。一九八六年的六月,我游泰山来至这儿时,恰逢大雨滂沱,只好跑到经石峪上方一巨石下暂避。当时,就看得见,大水从经石峪汤汤而过的景色,真个有“洪水洗大字”的味道。如果你去时,是晴空万里的日子,站在高处,俯瞰山脚,可见原先高大的楼房已经变成了积木式的城堡,掩映在绿树繁花之中,煞是美丽好看;仰望南天门,巍峨雄伟,直插云霄,几可与苍天比高,白云飘忽其间,雾气漂浮其上,俨然人间仙境。这以大地为纸书写的经书,选择此地实乃一大天才的构想和妙作。再往下,势低气浊,不足以体现其大字气度;再往上,迷蒙飘忽,难以表达其“祖宗”沉稳之风。是呀,这经石峪也只有落户泰山,落户这泰山东南麓的花木葱茏,溪流淙淙的山谷之中,才可将自己的“大字鼻祖”、“榜书之宗”的雄浑丰厚、圆劲古雅张扬得淋漓尽致。惟有文化底蕴丰厚的泰山才能养育得出这字,也惟有这圆劲古雅的字才配得上泰山。
回到登山的路上,继续北行,过柏洞,壶天阁,再度云天桥,便到了中天门。中天门,顾名思义,到了这儿,也就走完了上山的一半路,也是东西两路汇集的地方。来到此处,抬头向岱顶眺望,除了晴日里山云分明,雨天里山云一体的景致外,有一块浅灰色的矩形远远地挂在前面的山崖上——那就是著名的百丈碑。据说是乾隆爷的杰作。遗憾的是我只能远观而不能近看,于是,也只能提提这个名字而已,因为自己虽然登了很多次泰山,可一直都没有看清楚,那碑上刻的到底是什么。漫步“快活三里”,过云步桥,访五大夫松,再过朝阳洞,就到了泰山景色绝佳处——对松亭。两边的山峰面面对峙,直插云天,“松生绝壁,云出其间”,“风起则松涛轰鸣,如巨浪拍岸,令人心荡松谷,不知自我”;风止则排闼送青,有紫烟飘忽,让人身轻气爽,如入仙境。连当年乾隆帝都称之为“岱宗最佳处,对松真绝奇”。
走过慢十八盘,在升仙坊,呼吸一下泰山飘逸出来的仙气,略作休息,然后一鼓作气,爬过紧十八盘,就到了三天门,也就是南天门。左面的山岭名飞龙岩,右面的山峦名翔凤岭,龙凤护卫下的南天门两边刻有一副著名的对联——“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进南天门向东折,便到了天街,迎面是一道刚修建没有多久的牌坊,坊额上题写着“天街”,是武中奇的手笔。走过天街,马上感到在泰山之巅竟有如此平坦的天街的确是一个奇迹,其欣喜之情不亚于爬过中天门时看到“快活三里”的情景。信步天街,远望天边“齐烟九点”,近看脚下松石嶙峋,顿觉自己是在美妙天堂,又怀疑自己是否还在人间。与沿街的小贩们讨价还价买一点纪念品,然后再到小酒馆独酌两杯,又让你感到这天堂也充满了人间的烟火味道。等到街灯亮起,星光闪烁时,让人马上就想到以前学过的郭沫若先生的《天上的街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说句题外的话,郭老先生的诗也就这一首写得还有点诗味,其他的,不敢恭维。穿过碧霞元君祠,再往前走,就到了鼎鼎大名的“纪泰山铭碑”了。
纪泰山铭碑背靠岱顶大观峰,是削壁而成的石刻,高十三点三米,宽五点三米,凡九百九十六字,是风流天子唐玄宗李隆基的大作。今人讲“字体俊逸雄浑,开书法‘唐隶’一格”,古人说“书法遒劲,若怒猊渴骥,羁束安闲,不惭汉碑”。解放后,为了防止人们拓印碑文以及风吹日晒损害碑文又对碑文进行了特殊的保护,竟然在碑文上都贴了金,这恐怕为国内所独有,由此可见此碑的价值。左前方是泰山的标志性石刻“五岳独尊”,身后西北方向有著名的“无字碑”。至于这无字碑到底是为何人而立,学术界一直没有定论。有的说的秦始皇,有的说是汉武帝,有的还说是
汉章帝,甚至还有人说的武则天。姑且不管这块碑的主人是谁,单说这碑所处的绝佳位置,就可断定这碑的主人是一个绝顶聪明的大人物。非绝顶聪明,不会立这么一块无字碑,在泰山难以数计的碑刻中,以不着一字而让后人费劲思量,吸引足了天下人的眼球,难为够了天下人的脑筋;非权倾一时,不可能占据这般绝佳的位置。背依巍巍玉皇顶,怀抱碧霞元君祠,俯瞰齐鲁大地,雄视荡荡中原;向东是日观峰,“旭日东升”的好地方;向西有月观峰,“晚霞夕照”的好去处。可谓是风水绝佳。单单从这一点上看,应该是年代很靠前的人了,要不好地方哪能留到今天。你不见,整个泰山难得找到一块没有题刻的光滑石头,连自誉为“十美老人”什么事都想占先、欲与前代帝王争高低的乾隆爷,也不得不把自己的字挤兑到悬崖峭壁上去,虽然让人远远的就能看得到,可究竟写是什么,谁也看不清。哪有什么用处呢?
泰山上究竟有多少块碑刻,不知道,也没有见过这方面的记载。泰山上到底有多少古迹,不知道,即便是有了统计,也未必准确。
泰山,已经不是一座地理意义上的山,其实,他更多成分上,是一座文化与精神上的山。他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游泰山,与翻看中国通史没有什么两样,甚至比读史还来得直观、形象与有趣;游泰山,与看历史连续剧几乎相同,虽然你看不到出将如相,听不到锣鼓喧天,但可以从这里看到所有朝代所演绎出的自己的绝代风华与旷世余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