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岛,是南阳湖中的一个小岛。自古就是著名的水陆码头,更是京杭大运河上重要的物质周转枢纽。有着极其鲜明的商业痕迹,但因与城市毕竟有水面相隔,又保留着极其浓郁的渔乡风韵。于是,南阳虽有济宁城南第一镇的美誉,但在我的眼睛里,她依然淳朴厚道,古风犹存,是一个尚未城市化的乡村。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颠簸,划过宽阔的水面以及成片的荷花芦苇荡,我们才渐渐的靠近南阳岛。船工捡了一个旁边长有一棵歪歪斜斜的老柳树的地方靠了岸,将篙稳稳的**湖底,没等船停稳,猴急的我们就已扑扑腾腾跳上了岸。码头,是用泥土堆积而成,三面都用绑在柳树桩子上的树枝竹片挡着,上面铺着的是一些砂石与蒲草,踩上去软软的,俨然一块薄薄的海绵……
与码头接着的是一条窄窄的石板小巷,因年长日久,很多的石板都已经破损,有的被人脚踏车轧得油光可鉴,有的地方被牲口踩出了些许浅坑,甚至有的地方已没有了石板,露出的是一块土坑……小巷的两边一例是矮矮的筒瓦砖房,整个的门脸儿都空荡荡的,一看便知这是昔日铺面留下的影子。只是大部分的店面都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有的甚至整日价上着门板,只有极少的铺面还在经营,除了渔网、须笼和一些虾篓以外,不外乎一些鱼虾鳖蟹之类的湖产干货……所以,走在这窄窄而又弯曲的小巷里,闻到的大都是淡淡的鱼腥味儿。有的人家依然的在沿袭着祖辈留下的手艺,坐在门里慢慢的用蒲草编织东西。只不过,不再是过去的蒲扇与蒲团,也不是湖区人常穿的蒲鞋,而是一些很有现代意味的草编工艺品,譬如蒲草的拖鞋、五颜六色的沙发座垫儿……有的门前,只是摆了编织精细的苇席,雪白的席子上用染了色的苇蔑儿编织各种规整的几何图案,有的是展开了的,但大多数的则成卷儿的堆放着。席子的后面,靠墙坐着一位老人,袖了手,在屋檐下的阴凉里打盹儿……只是有人问价,才慢慢的睁开眼睛,慢慢的回应一句:“看好再说。”然后,又慢慢的闭上眼睛,继续打他的盹儿……
盛夏的日子,去南阳岛,可吃的湖味儿除了鱼虾鳖蟹以外,也就只有莲蓬了。如果不嫌弃莲子心儿的苦味儿,你可以选一些老些的剥了来吃,如果喜欢甜的,则要捏一捏挑一些嫩的了。从当地人那里得知,北方尤其是陕西山西一带的游客来到这里以后,最喜欢购买的就是南四湖的莲子与莲心儿了。要吃菱角和鸡头米,现在还不是时候,因为菱角秧儿刚刚铺满水面,细密的白色小花也只有米粒儿一般大小,至于鸡头米还没有完全展开锅盖大小的叶子,偶尔可以看到的青莲色的花朵,也是羞答答的开得不甚舒展……因此,此时你如果到了湖里,摘几个莲蓬尝鲜,是不会挨骂的,如果提了菱角秧来看,大抵都要被看见的老汉训斥上几句:“是谁呀,这么馋嘴,老鸹还要等到椹子黑呢!”所以,即使从来没有见过菱角与鸡头米,也不要冒这个险,遇到爱较真儿的,说不准还要与你理论一番。如果实在想吃的话,不妨到街面上的铺子里买一些去年晒好的菱角米与鸡头米,虽然都是干货,失去了菱角鸡头米原有鲜味,但是拿回家合着大米煮粥,还是别有一番风味的。
从南阳岛走了一遭,看到听到的大抵都是冷清,说实在的,让人心底不免泛起一丝失望与惆怅。历史上的南阳岛不是这个样子。过去的繁华与富庶早已随着京杭大运河的衰落而成为过眼云烟。只是到了最近几年,才因运河的运煤船逐渐的多了,南阳岛才又渐渐回复了昔日的繁华,尽管还只是一个开始。
离开南阳岛的时候,已是傍晚。远远的回首南阳岛,看到的已是一片灯火,一片悬浮在轻轻荡漾着黑沉沉湖水上的一片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