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柘澄泥砚,又名鲁柘砚、柘沟陶砚,因产于周朝鲁国属地制陶古镇柘沟得名,相传为唐朝时四大名砚之一,南宋以后,鲁柘砚逐渐失传。1972年中日建交后,日本访华团成员提出要购买鲁柘砚,这才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发现鲁柘砚原产地在泗水县柘沟镇。此后,泗水县多次组织生产,均未获成功。1989年孔子文化节期间,省金石专家石可提出恢复鲁柘砚生产的愿望,得到省市县各级领导的重视。于是,一所简陋的“研究所”诞生了。石可先生带领着三名当地民间能工巧匠研制,出生于泗水县柘沟镇农村、小时候接触过鲁柘砚的杨玉祯临时受命,担当起“研究所”所长的重任。
一切从零开始。建小窑,购置澄泥工具,制作装泥浆的布袋,搭建阴干泥浆的凉棚,置办整毛坯的板、锤、刻刀等工具……1990年冬,第一窑鲁柘砚试烧。为保险起见,石可只放了一件作品。从备料、澄泥、成坯、雕刻、装窑、烧结等道道工序都格外谨慎,第一窑竟然奇迹般成功了,虽然破损率很高,但大家都非常兴奋。
1991年后,鲁柘砚的研制、制作经过了无数次的试验、失败,再试验的过程,现已研制出十多个花色、200多个品种(以仿唐宋名砚为主),鲁柘砚具有沉静坚韧,温润如玉,含津益墨,声若金石,手触生晕,发墨如油,不渍水,不损笔,古朴大方等特点,其质地、造型、色泽等方面,不仅超过宋代所制,还优于国内同类澄泥砚。

雏形泥砚在房子里阴凉风干

筛选泥料大多靠人工

工人在刚成型的泥料上精心雕琢。
砚中极品“鳝鱼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