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府菜是中国四大菜系中鲁菜系的代表菜系,分布区域以曲阜为主,在济宁、济南、黄河中下游,以及浙江衢州和台湾等地区也广为流传,2006年被列入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孔府菜秉承了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观念,凝聚着儒家文化特色和底蕴,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质。
据《孔府档案》和北京故宫《曲阜典籍》记载,孔府菜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72年,而且历代传承不绝,创新不断。它的形成,主要是自西汉以来,皇帝“朝圣”祭祀活动频繁,皇室成员每次来曲阜必以盛宴接驾,至于高官要员的纷至沓来,孔府也要设高级宴席接风。到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叶,孔府菜已完全形成了名馔珍馐齐备,品类丰盛完美,色、香、味、形、器、意俱佳的独特体系。孔府菜取料广泛,选料严格,配料巧妙,烹饪多样,口味纯正,造型古朴,取名典雅,做工精细,善于调味,讲究盛器,烹饪技法全面,制作程式复杂。在诸多技法上,尤其以烧、炒、煨、炸、扒见长。其风味特色是清淡鲜嫩,软烂香醇,原汁原味,代表菜有诗礼银杏、神仙鸭子、阳关三叠、一品豆腐、带子上朝等。孔府菜的筵席规格有严格的等级,规格最高的是招待帝王的筵席,其次有祭祀宴、迎宾宴、寿庆宴、婚庆宴、家宴。到清乾隆年间,由于御赐满汉全席全套餐皿,因而又有了满汉全席,有404件餐具,196道菜,其华贵奇巧可见一斑。
由于孔府在历史上“与国咸休”的政治经济地位,使得孔府菜在上千年的传承过程中,不仅吸纳了宫廷菜的特色,更是荟萃了全国各地地方菜的精萃。作为我国烹饪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孔府菜烹饪技艺不仅直接影响了鲁菜系的形成和发展,更为研究中国饮食文化和中国烹饪历史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随着儒家思想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和发展,孔府菜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丰富儒家文化内涵,扩大儒学对外影响的作用,在对外交流与文化旅游中也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成为让世界感受中国的新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