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尹丽娜 本报通讯员 曹翠兰 于波■本报记者康明 摄
热豆腐是济宁的名小吃,已有几百年历史,颇得老济宁人喜爱。热豆腐,无论寒暑一律必是热的,济宁人食用热豆腐,不是说“吃”,而是说“喝”,手托着白生生、水汪汪的热豆腐,用嘴轻轻一吸,那滋味岂是一个美味能形容的。
2009年,词坛大家乔羽老先生回到家乡济宁的时候曾公开表示,他最怀念的小吃就是家乡的热豆腐,可见热豆腐在每个老济宁人的心目中都占有一席之地。虽然如此,到了今天热豆腐的供应市场却在逐渐萎缩当中。90年代到2000年初,济宁市做热豆腐的人家还到处都是,光一个南张镇的宋南和宋北村几乎家家都在做热豆腐;从2000年后,做热豆腐的人家开始慢慢减少,截止到现在,宋南村几乎“全军覆没”,宋北村也只剩下几家“老字号”了。既然销路和受欢迎程度都没有降低,那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现象发生?11月3日,记者来到了任城区南张镇的宋北村,调查产生这个“怪圈”的原因。
费时费工 赚钱不多
到了宋北村,村干部把我们带到已经做热豆腐三十多年的宋大爷家。因为时间没掌握好,我们走到宋大爷家时他已经“上街”去了,家里只有宋大爷的老伴胡大娘一个人。“我们这里去城里卖豆腐就叫‘上街’,到乡下就说‘下乡’。”胡大娘说,因为这两年城市的扩建,宋北村离城市越来越“近”了,宋大爷就很少“下乡”了,“上街”卖以后,生意比以前好多了,一盒子热豆腐1个钟头差不多就能卖完。“俺们家做热豆腐已经快30年了,老头子负责上街卖,我负责在家做,如果没有啥特殊原因,都是一天上街卖两次。”胡大娘边和我们聊天,边忙活着为下午的热豆腐做准备,“做热豆腐点卤虽然很重要,但是我觉得最显功夫的还是泡豆子,这两年还好,以前为了豆子在口感最佳的时候打成豆浆,鸡还没叫我就起床了,很辛苦。”胡大娘拉呱拉得兴起,30多年做热豆腐的酸甜苦辣都道了出来。“以前我们村家家都做热豆腐,‘上街’、‘下乡’还都能有个伴,转眼这么多年过去了,俺们村做热豆腐的越来越少,村干部说都不到30%了。年轻人也不愿意学,嫌做热豆腐太麻烦,赚的钱也少,还不如在外面打工。”虽然是在感慨岁月变化,但胡大娘话里暗含了一个热豆腐供应市场为什么会萎缩的原因。
时间慢慢过去,胡大娘正给豆浆加着热的时候,宋大爷回来了。听说我们是过来采访的,这位60多岁的老人非常高兴,热情地招呼我们品尝刚刚熬好的豆浆。“在浣笔泉附近卖豆腐,只要我一去,小摊前就围满了人,周围的居民和我都熟了,说‘老宋,你一定要晚退休两年,要是你退休了,我们到哪买你这么好吃的热豆腐去。’”转述这些话的时候,宋大爷充满了满足感。“这两年卖热豆腐的的确少了,也不能怨年轻人不愿意学,你看你大娘,一天要做两次豆腐,从泡豆子、打豆浆、熬豆浆到出锅、点卤再到最后的冷却压成热豆腐,全程下来就要4个小时,而且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很大的功夫,年轻人不想学,那也是情有可原。”宋大爷告诉我们,他们村再过几年就要拆迁了,到时候他就不卖热豆腐了,毕竟年龄也大了,该在家享享清福了。
供不应求 需规模生产
宋大姐也是宋北的村民,和宋大爷的情况一样,她的豆腐也是供不应求。“很多爱吃我热豆腐的嫌我带的太少,来晚了都买不着。”大家对热豆腐的喜爱,让宋大姐笑眯了眼。宋大姐说,有时候她也想多带点,但是现实情况不允许,一是,一盒子豆腐就得近4个小时,想多做没那么多时间;二是,路途远,热豆腐受不得颠簸,一盒还能照应着,多了就有点顾不过来了;三就是热豆腐是越热越好吃,要是两盒子或者更多当下要是卖不出去,时间长了,热豆腐变成“凉豆腐”,就不好吃了。
针对宋大姐提出的问题,准备投资热豆腐的王老板也多方考虑过,“我本人就很爱吃热豆腐,我不希望咱们济宁的这个名小吃淹没在历史的大潮中,所以我想多方考察一下,看看能不能扩大生产,形成规模,到时候就可以把人们爱吃的热豆腐继承下来,让热豆腐走出济宁、走向全国。”热豆腐是济宁名吃,老少皆宜,先不谈走出济宁走向全国,不过记者认为完整的继承是相当必要的。
小朋友正在津津有味地喝着热豆腐
热豆腐的制作过程复杂而又精细深受市民喜欢的热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