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南下22公里,就是邹县。邹县旧城南门外,即孟庙。
孟庙始建于北宋景祐四年(1037年),座落在邹县城东北四基山西麓的孟子墓旁,北宋元丰年间,迁徙于邹县旧城东门外,后因濒水受损,北宋宣和三年又迁徙于现址。孟庙呈长方形,为五进院落,以主体建筑“亚圣殿”为中心,面南座北,按中轴对称设建,有的地方又因地制宜进行了适当调整。共有各种殿64楹,御碑亭2座,木枋4座,石坊1座,各种碑碣石刻350余块。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亚圣殿位于第四进院落,为绿色琉璃瓦覆顶的重檐歇山式宫殿建筑。四周有明弘治年间立的二十六根八棱巨型石柱,柱础石鼓以宋代遗物石刻覆莲为承托,其中殿前廊下的八根柱上,都饰以浅线雕刻。殿门两侧四根的雕刻正面刻有云中翱游的双翅翼龙,其余各面皆刻有宝相牡丹和缠绕西番花莲,乃典型的明代石雕风格。正面重檐间悬一纵匾,上书楷体“亚圣殿”金字。正中门楣悬匾曰“道阐尼山”。书为乾隆所题。殿正中有雕龙贴金神龛,内供孟子塑像,衮冕九旒,沿袭宋代元佑元年开始的旧制,为公爵之服。神龛上有团龙彩绘的承尘藻井,藻井之下横悬清皇帝雍正手书“守先待后”金字巨匾。
孟子名轲,字子舆,是儒家学派中地位仅次于孔子的人物,故被尊为“亚圣”,清代两帝题书,说的就是孟子对孔子学说有所阐扬发挥,(道阐尼山)是儒家学派捍卫道统传承要义并有所开创新义,等待后人再发挥他思想、使儒家思想更臻完备的重要人物。(“守先待后”,大意同“继往开来”。)其实,依我之见,孟子对儒家的贡献,还是被有意的低估了。从政治学说上来看,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并把人民安乐国家富强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的“仁政”上,孟子学说的核心是“义”,“义”是以“天下为公”的“公心”之“义”而行事,若国君错了,是连国君都可以反对的。这是“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朴素的民主思想。孔子在提出“仁”的同时,还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一套,强调等级观念的“礼”及由此而生的“忠孝”。这种“忠孝”容易演变为“愚忠”“愚孝”,既不利于国家,也不利于自身。孟子提出“义”,合乎“义”则忠孝,不合乎“义”,臣子可流放君王,子女连婚姻之事也可以不必向父母汇报,应是一个战国时代的国家政治与家庭生活的民主与自由主义者。孟子是勇敢的,他常斥君王之非,反对无道的战争,一针见血地指出,“春秋无义战”。国君是“率土地以食人肉”。——我想,如果中国政治沿着这条路走下去,走到现在,中国应该是一个发展速度快得多的国家了。二千多年来中华民族历史几乎是一部为了政权与土地的战争史,杀伐不断,阻碍了多少生产力发展?中国政治制度,若依孟子学说而不是孔子——被断章取义歪曲了的孔子学说行事,不是皇权官本位的极权政治,而是群策群力,按“义”(事物本身运行的规律)办事,中国发展,岂今日美英德日诸国所可比?但中国封建社会,那些帝王们是不愿自己被“仁”“义”所束缚的。他们需要的只是“忠”字下的小“义”,摈大义于不取了。也正是出于这点私心,历代帝王,对孔子是尊崇有加,对孟子,虽表面尊敬,只不过是作些表面文章。内心,是不取孟子学说的。因为他们是容不得孟子的思想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的话是很尖锐的。据载,当年明洪武皇帝、造反而坐上金銮殿的朱元璋读到《孟子》的后一句话,龙心大怒, 诏告天下,说孟子的话“非人臣之所宜言”,罢免了孟子在孔庙中的配享——和孔子一起受人祭祀崇拜的资格。为了怕大臣反对这一做法,又明告群臣,有敢劝谏者,以“大不敬”论罪处死,命金吾射之。若不是刑部尚书钱唐冒死劝阻,群臣反对,孟子庙说不定都会被朱元璋捣毁呢。
我于古代圣贤,如老庄、孔孟、墨子等,对老子的大智慧,庄子的大潇洒,墨子的“摩顶放踵以利天下”的无私尚义的公益心,都很佩服,而于孔子,杀少正卯这事让人极不痛快,由此对他的圣人资格,是大有腹非的,但这不影响我对继承孔子儒家学统的孟子崇敬十分!孟子的“吾善养我浩然之气”“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及“故天降其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对我的人生有着深刻的影响。当我面对孟子的塑像时,我敬执其礼,如对严师。在我凝视孟子像时,仿佛犹听到孟子的声音在对社会贫富不均听之任之之辈与更加扩大社会贫富差距者叱咤:“疱有肥肉,厩有肥马,有民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这话,岂只是对梁惠王一人而说呢?那些制定政策调控利益分配者,若所行只为了保护少数富人的权利,而无视国之根本的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利益,甚至罔顾他们生死,使社会上出现人命不如狗命、“兽道”甚于“人道”的咄咄怪事,这不正是孟子所叱咤的“率兽而食人”吗?
拜谒了孟庙后,又去参观了孟府“亚圣府”,孟子被尊为亚圣,则迟至元代,为元至顺二年(1331年),元文宗皇帝封孟子为“邹国亚圣公”。孟府的大堂上,有清雍正帝手书“七篇贻矩”堂匾,这是赞美《孟子》七篇宏文,为世人留下了行为的准则规矩。大堂门两旁楹柱则书联道:“继往开来私淑千年承燕翼,居仁由义渊源百代仰光烈”。堂内设有木制暖阁,阁内设公案。暖阁两侧陈列“肃静”“回避”木牌和旗、锣、伞盖、扇等各种执事仪仗和“世袭翰林五经博士”的官衔牌,牌作红底金字。公案依衙门程式。,摆文房四宝与签筒及黄缎所包的印盒。但愿孟子后代行事,能依祖先遗训办,在掌权办事时能依“义”而行。堂建在一片高出院落的方形台基上,两侧立有精雕的石栏和青砖丹墀。东南角设“日晷”,西南角置“嘉量”各一座。后为内宅,有孟子七十四代孙孟繁骐居室的“世恩堂”。
从观赏角度言,孟府大门上的门神,彩绘而威武,颇有可看性。从传奇角度谈,孟庙的第三进院落,有一座康熙碑亭,所立石碑有一不解之谜:石碑座下有一个缝隙,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孟庙庙会之日,许多人都往这缝隙里投钱,从前是铜元、制钱,如今是硬币,凡投进去的,都琅琅作响,入地消失。投了300年,不见满过。也没有什么变化。至今还是个谜。
另外,在孟庙,还有汉画像砖石可观,虽历千年风雨,笔画犹清清楚楚,人物草木动物,均形象生动,枝叶而有欣欣之意,人物而眉眼欲动,衣服古简,风致高逸,令人心仪。这是两地最具艺术观赏之物。
由孟庙、孟府退而不失其恭地出来,上了早侯在门外的车,我们去拜谒培育了孟子这样位伟大的思想家的伟大母亲的坟山墓林——孟母林。雨蒙蒙而下,仿佛是专用来寄托我们对孟母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的敬怀之情。
汽车在雨中,快行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