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济宁的运河河面相当宽阔,能并排行两条船,水量很大,尤其上游大闸口一带,舟船穿流不息,船工号子低沉有力,一些出苦力的船工、搬运工日夜忙得不可开交。据一位“老码头”讲,当时城区里没有码头,船工们是“母亲下蛋”,该到哪里卸货,卸下就走,随走随卸,随走随装,把商家的、居民的所用生活、生产资料送到千家万户。那时运河边商铺林立,因运而生的茶楼、酒楼、饭庄、书场遍地皆是,异常繁华。
晴天一声霹雳,乌云压城。1937年日本鬼子侵略中国,济宁人民深受其害。因为这条大运河交通便利,日本鬼子从江苏徐州乘船来济宁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日本鬼子为了运送军火、军粮等,在济宁这片土地安营扎寨,妄想长期盘踞在这里,营造“安乐窝”。为此,他们选好了顺河门附近建“军用码头”、炮楼,他们逼着劳工们开山辟石,人扛肩背,一块块大石头、钢筋等军用物资,筑起了用中国人民鲜血垒起的码头、仓库。然而不屈不挠的济宁人民都奋起反抗,机智巧妙地与日本鬼子周旋、斗争,为抗日部队运粮食、弹药,支援抗日前线。听一个老人讲,四个船工和两个鬼子给他们送物资,船工们将鬼子灌醉,趁着鬼子不省人事,勒死他们后扔到河里喂王八去啦。还有的队伍侦察好地形,在鬼子出船时进行阻击,消灭了鬼子兵,还缴获不少武器弹药,还有人说:“一个船工扛盐包,不小心麻袋开口了,从中掉出一个腌干巴了的鬼子,像一个干白萝卜一样”。抗日烽火燃遍运河两岸,打鬼子抗倭寇趣事、轶闻还真不少哩。
解放战争中,济宁军民利用运河运军粮、军鞋,送解放军,许多老船工至今念念不忘。
新中国成立后,经大规模整治,旧貌变新颜,成为发展航运和旅游观光等功能新型河道。30多年前,改革开放的春风给古老大运河注入生命活力,为了加强运河运输管理,政府将原来个体、分散小船只,组建成运河航运公司,统一管理。他们的船队像一列火车似的长蛇阵,往返于运河沿线,为南北物资大交流贡献了汗水和青春。
笔者所在的航运局南宿舍,住着不少老船工、老码头,退休后三俩个人聚在一起,还回忆起跑江南惊心动魄的故事。有一个伙计用手指着河东岸的一座小房子,那是跑客船时卖票的“大票房”,那时没有汽车、火车,人们坐船往返于济宁、鱼台、微山,有时在济宁买了水煎包子、糁汤,坐船到家还热乎乎的,那时两岸垂柳遮不住,轻舟如箭飞向前。还有一个老兄介绍他16岁就泡在码头,扛盐包、搬石头,一干10多个小时不觉累,一天能吃二斤多馍馍,一说起老运河眉飞色舞,津津乐道。
他们是老运河或者老码头的后代,生在运河边,喝着运河水,吃着运河里的鱼虾长大。他们的生命,他们的血肉都和运河分不开。他们是运河的子孙,也是运河兴衰的见证人。这里的水流不断,歌声唱不完,故事也说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