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河南登封“天地之中”建筑群和“中国丹霞”项目正式跻身《世界遗产名录》。至此,新一轮“申遗”风带着全国世界遗产数量增至40个的“硕果”,光荣驶过。
欢庆的同时,“嗅觉”灵敏的人们开始担忧:“申遗”过后,涨价风潮脚步是否又近?
没错,按以往经验,“申遗功成必涨门票”。九寨沟、武夷山、黄山等等,尽皆如此。这一回,丹霞山已直言不讳:“可能涨价”;少林寺“CEO ”释永信虽还琵琶遮面,故作“含蓄”地说“暂时不涨”,但这个“暂时”的意味,可谓人尽皆知。
“ 申遗”本身,无疑是件好事。其代表着对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自然资源及文明历史的高度尊重和肯定,对遗产保护和民族自豪感提升等都意义深远。但时下的“申遗风”,却在部分地方政府急速拨动的“算盘” 下变了味:政绩上,大功一件,名垂史册;经济上,全球化光灿名片,世界遗产了,身价怎能不“涨”?于是,现行票价总是“不能与世界遗产身份相符”……历史无价,遗产无价,“涨价”更天马行空:庐山十年四提价,“三孔”六年涨三回,风潮一波接一波,众“遗产”奋勇争先,只需掩耳笑对民怨,便即轻松赚满盆钵。
所以,各地为“申遗”不惜斥巨资建设假文物,不合“申遗”要求的,再花钱拆除;某些景区连年失败,连年申报;编故事、找名堂、费尽心机。 为了那个铂金镀外的“虚名”不惜代价,义无反顾。因为有了它,就能撒着欢儿涨价;有了它,就能坐收名利。
而对于广大民众,“申遗”真正给他们带来什么?是增加了更丰富的内涵吗?有多少人去泰山、“三孔”是冲着“遗产”?在九寨沟、武夷山游览,会在意它是不是“遗产”?或者,因为以上这些是“遗产”,而突然游兴倍增、乐趣盎然?民众真正“享受”到的,恐怕只有“遗产”们陡增的所谓“身价”。而难道——这轰轰烈烈的“申遗”,就是为了把人民的遗产,贴上“世界”的镀金“封条”,然后变成民众望而却步的奢侈品,变成少数人掏空百姓腰包、谋权逐利的工具和见证?这样的申遗,还是原初的申遗吗?
“申遗”需要费用,登封为“天地之中”花了8亿元;外加那些因部分人“拍脑袋”而建建拆拆的“假文物”所耗之钱款,以及保护费用等等,资费庞巨。所以相关方面说:遗产升级后“需要”涨价。但是,遗产的价值,在于其对国民的非凡意义,绝不靠门票多少来体现。
退一步讲,百姓“ 买单” 的钱,政府拿去又干了什么?布达拉宫、九寨沟环境让人忧;多个“世界遗产”因保护不善被世界遗产委员会警告;各大景区门票收入几都过亿元,其真用在保护上的资金又有多少?
在前不久召开的“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上,国民党副主席蒋孝严说:大陆景点观光费用非常高,历史景点是祖宗留下的,自然景区是中华儿女共有的,都不应高收费。他说,在台湾,没有一个寺庙收费,日月潭、太鲁阁公园等自然景区也没有门票。
数月前“三孔”涨价时,笔者相熟的一位学者感叹,在世界各地,那些承载重要民族教育功能的遗产几乎都免费,我国百姓却需花大钱才能看,这不但是旅游业的失败,更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悲剧。
如今,新一轮“ 申遗”过后,注定一段时间内,“镀金”归来的“遗产”们之票价的涨与不涨、什么时候涨,又将成为关注焦点。但比起这个,笔者更想问的是——什么时候,我们的“遗产”才能真正“世界”起来?又什么时候,我们才能自由观览天地祖先留下的自家“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