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网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30日下午就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历史形成和发展进行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要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共同精神支柱和强大精神动力。
中国孔子基金会副会长、清华大学教授陈来参加会议就爱国主义精神与中国梦相关问题进行讲解,并谈了意见和建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各位同志认真听取了陈来教授的讲解。
中国孔子基金会副会长陈来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讲解“爱国主义精神与中国梦”。
中国孔子基金会副会长陈来,2015年度“孔子文化奖”获得者。
陈来,1952年生于北京,2015年度“孔子文化奖”获得者,现为中国孔子基金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国学研究院院长。在接受中国孔子基金会《儒风大家》专访时,陈来教授高度评价了儒学在当代社会的作用和价值。下文选编自《儒风大家》第27辑专访陈来教授的对话:
儒风大家:早先的文化论争中,陈先生坚定于“反对反传统”,后来陆续出版《哲学与传统:现代儒家哲学与现代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人文主义的视界》《孔夫子与现代世界》等著作。在您看来,传统与现代如何实现良性的融合?
陈来:我们看看欧洲、日本,都是传统与现代结合得比较好的。世界上还有很多好的例子,你看韩国,一方面是文化上的持守,另一方面是经济、政治、文明等的发展。所以我想,传统与现代就应该这样结合。
儒家在历史上所面临的很多东西是既定的约束。比如说君主制度,那不是儒家发明的,人类历史上早已经有了,儒家不可能推翻它。儒家当时碰到的不是现代、后现代,所以要在历史环境里面思考问题。
儒风大家:张东荪先生讲,孔子所倡导的不是一种“政治制度”,而是一种“政治精神”。
陈来:孔子没有创造一种政治制度,并且孔子的精神也不限于一种政治精神,应该说是一种文化精神,当然这种精神可以渗透于政治、经济、教育等等。历史上儒家跟制度发展有关系,但是不能说儒家想要怎么样,那些影响和作用是分散性的、弥散性的。儒家的这些精神与制度的形成确实有关系,比如唐代的法律制度充满了儒家精神,包含儒家所肯定的等级制度、男尊女卑,同时也体现了儒家巩固家庭关系的关怀;再比如隋唐以来科举制度使得各个阶层之间可以流动,人们通过努力学习能够改变自身的社会地位,这还是很符合儒家思想的。
儒风大家:9月27日,第七届世界儒学大会暨2015年度孔子文化奖颁奖典礼在曲阜举行。陈先生荣膺孔子文化奖,称以“传承者、诠释者”。在陈先生看来,孔子的精神对中国文化的重要影响是什么?孔子的思想对世界文明的关键贡献是什么?
陈来:孔子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其中最重要的就在于,整个文化要有一个价值的体系,孔子就奠定了中国文化的价值系统,用今天话来讲就是核心价值。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是由孔子开创的儒家来奠定的,这应该就是他对中国文化最大的贡献。因为那个价值观念对其他各个方面、各个层面都产生影响,不仅是对个人,对社会制度都起作用。
孔子对世界的贡献在于提供最基本的价值理性。价值理性跟工具理性相对,工具理性帮助我们在技术层面取得一些进展,但是这个世界能够存在,特别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它需要价值理性作为一个主轴。孔子是在这方面对世界做出贡献,实际上讲来讲去最重要的还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该把它作为当今世界最核心、最优先的价值,同时它也是最初始的价值。
世界范围内大家一致承认的价值,恐怕首先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全世界很多文化里都出现了类似的思想,但是孔子这句话最凝练,时代又早。所谓“全球化”就是世界更密切的交往,更密切的交往就要有准则和道德,基本的原理还是离不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进一步就是基于这个原则再延伸,但是基点在这。所以说,还是有必要把孔子的仁学思想作为今天这个世界价值理性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