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近日中山大学2013届8000名新生入学报到时被要求向中大学生工作处交上一份特别的暑假作业——《弟子规》读后感。此举在网络上引发广泛争议,各界褒贬不一,该校教授袁伟时更是对学校提出了尖锐批评。而《弟子规》作为一部成书于清朝的儿童启蒙读物究竟该不该作为大学生必读的“经典”,如何读懂《弟子规》的文化寓意,是否应支持高校的创新教学方法等都值得我们思考。
资料图
学生:建议换更有时代感的读物
据南方日报报道,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当问及新生阅读《弟子规》读后感作业的态度时,32%的新生支持中大的做法;17%的新生明确反对;而51%的新生持中立态度。
支持 经典著作值得阅读
持支持态度的学生大多认为,《弟子规》作为传统的经典著作,是值得当代大学生学习阅读并践行的,对于学生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求学、孝敬长辈有着积极作用
反对 无操作性没有多大实际意义
反对的人则认为《弟子规》已经过时了,里面很多封建的思想不符合时代要求,对当代大学生的发展不利。调查问卷还显示,19%的学生认为阅读《弟子规》对于当前道德的教育有操作性;22%的学生认为无操作性,没有多大实际意义;而认为无所谓的占了大多数,共59%的学生持中立态度。中立的人认为这取决于个人的选择,要辩证看待《弟子规》优劣。
新生 希望更多多元化选择
对于中大新生《弟子规》读后感这种新做法,中大新生表示:“大学应该是一个自由、独立、包容、多元的社会,不同时代需要不同的观点,《弟子规》带有严重的封建色彩,建议换更有时代感的读物。”
中山大学教授袁伟时:儒学传播中的又一笑话
据人民网报道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袁伟时发表评论《中山大学的新“笑剧”》对于中大此举提出尖锐批评:“一本17世纪的蒙学教材,一下子上升为大学生必读的“经典”,力度太大了。不过,需要考证一下,新中国成立以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较深研究的学者会承认它是经典吗?这不过是儒学传播中的又一小笑话吧。”
袁伟时在文中还举例分析,反对中山大学让新生读《弟子规》: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药你得尝一口!亲长逝世,三年不准吃肉!能这样操作吗?
最吓人的是这本粗浅的小娃课本,传授了“为人处世应具备的礼仪与规范”。一个合理的疑问是:为人处世的礼仪与规范要不要发展变迁呢?21世纪的现代公民为人处世与17世纪圣祖康熙皇帝治下的臣民总有点区别吧?它谆谆教导:“人有短,切莫揭……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做个什么人都不得罪的好好先生,儒家先贤尚且所不齿;能把21世纪的大学生纳入这个“规范“吗?
校方:本意在引导学生无功利阅读
据南方日报报道,中山大学一位负责人在接受媒体访问时表示,“我们的初衷是倡导学生无功利阅读,利用假期重拾自己,多读一些传统文化经典。”“悦”读感的作业是今年首次尝试。此前,几位从事教育管理的老师私下讨论,均担忧现代社会缺乏规则意识,导致社会成本高昂。“中大录取新生都是全省前2%的拔尖学生,我们想让他们在大学一开始就学会规则意识和做人做事的道理。”而《弟子规》一书,正是古人倡导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网友:明年新生难道要读《女诫》?
共鸣 最缺公民意识
距离:国人现在欠缺的是现代文明素质和公民意识,而不是欠缺封建礼仪。现代文明素质的基石是自由平等,它与《弟子规》的儒家礼仪是两个概念,前者以平等为基础,后者以等级为基础。
Tang:尽管当代人可能存在信仰缺失的问题,但也不应该拿《弟子规》之类旧经来培养新生代!
晴朗的天空:《弟子规》本质是奴化教育,知名大学将其作为新生必读,必然会在相当程度上扼杀学生的创造力,是为一蠢。
联想 “三从四德”复活?
蔡远:明年中大女生大概要读《女诫》了吧?“男银”们!性福日子就要来了!中国传统可是三什么四什么的!
愤怒的小鸟:袁先生这篇文章应该也是这8000新生的入学必读……
传统 为何爱“往后看”
陈云裳:我们这个民族最喜欢向后看了,千百年前的东西因其古旧就被奉为圭臬的比比皆是,不论好坏一股脑地接受,乞灵于古人是我们常干的事。
qp_1_v-l1_j-yg-w_e-:一个总喜欢向后看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
反驳 这就扼杀创意?
江南雨:一篇《弟子规》,有糟粕有精华,单挑糟粕来批判,未免有失公正。
老夫子:《弟子规》也有值得传承发扬的东西,现在不是做得过了,而是做得很不够,不尊老,不爱幼,没有礼数,缺少亲情。
王小娟:中国人有自己的特色,不好吗?谁说读《弟子规》的孩子就没创意呢?
孙鉴:是有那么一代人凡古籍就批判,我想问,你们都为国人塑造了什么样的精神文化?我们的信仰到哪里去了?破而不能立,实在可笑!你还是离不开传统的!
理解 新生并非傻子
草薰风暖:不要拿中大同学当傻子,看个《弟子规》,就开始歌颂、开始全套照搬?就变成了呆板的古人?我们不是三岁的孩子,我们也有辨别能力的好吗!尊重古典只能说明中大底蕴深厚,只要价值观上没有大的偏差,我们愿意接纳一切的文化流派,至少心态上是开放的,这才是自由的氛围!
延伸:高校创意为何屡遭批评?
据扬子晚报报道,我们经常说高校要去行政化,呼吁自主权,但每次高校弄点创意,总要一批到底,这究竟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抑或是骨子里叶公好龙而已?大学里开了“爬树课”要被骂;大学里开了“淑女班”也要被骂;大学里装不装空调,正反都能骂……就像有论者说的,“是有那么一些人,凡古籍就批判,我想问,你们都为国人塑造了什么样的精神文化?我们的信仰到哪里去了?”破而不能立,这就是舆论对高校建设的情绪化思维。
《弟子规》简介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的文义,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弟子规》共有360句、1080个字,三字一句,两句或四句连意,和仄押韵,朗朗上口;全篇先为“总叙”,然后分为“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部分。《弟子规》根据《论语》等经典编写而成,集孔孟等圣贤的道德教育之大成,提传统道德教育著作之纲领,是接受伦理道德教育、养成有德有才之人的最佳读物。
《弟子规》是一部成书于清朝并广为流传的儿童启蒙读物,目的就是要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为将来成长和发展奠定基础。它采纳《论语•学而》篇中“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意,加以引申扩展,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形式进行论述,阐释了“弟子”在家、在外、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求学等方面应具备的礼仪与规范。
(文章综合来源:人民网、羊城晚报、中国新闻网、南方日报、扬子晚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