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文明祭祀已经成为清明节的热点话题之一。今年清明节,呼和浩特市民政局向市民发出《和谐‘清明’倡议书》,倡导市民以低碳、节能、和谐的生活方式缅怀英烈、祭奠逝者、悼念先人。那么,文明祭祀的是否为广大市民所接受呢?大家对文明祭祀有什么看法呢?清明节期间,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划地为圈的传统祭祀习俗难禁止
每年清明节,在呼和浩特市各街口都能看到三五一群、划地为圈焚烧祭祀的场景,以及一摊摊随风四散的灰烬。今年,这种场景依然如此。4月3日晚,记者在呼和浩特一些路口看到,部分市民仍在“烟雾缭绕”中寄托着他们对已故亲人的哀思。“我是来呼市打工的,奶奶的坟在村里,清明节不能回去给奶奶上坟,只好在路边烧些纸钱了。”正在街头烧纸祭祀的小李对记者说。
清明节寄托哀思无可厚非,可是这种划地为圈的祭祀方式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确实不小。清洁工陶大爷对“划地为圈”的祭祀方式就颇为头疼:“每年清明节都是这样,人们烧完纸会留下满地的纸灰,风一刮满大街都是,特别不好打扫。”街头焚烧祭品不仅仅污染了环境,还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记者在采访时看到,有些市民在祭祀品还未完全熄灭时就已匆匆离去,极有可能引发火灾。
文明祭祀在一些陵园里悄然兴起
与街头焚烧祭祀不同,文明的祭祀方式正在呼和浩特一些陵园里悄然兴起。呼和浩特的张女士每年清明节都会去内蒙古革命烈士陵园祭奠已故的父母,如今她的祭品由纸钱变成了鲜花。“前几年只是焚烧一些黄表纸和冥币来祭奠亲人,大风一吹灰烬四散,弄得身上特别脏。这几年公墓提倡鲜花祭奠。开始不太习惯,但慢慢觉得这种方式很好,既环保又文明。”除了鲜花祭祀,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了一些低碳、环保的祭祀方式。呼和浩特市某陵园推出了“天堂信箱”服务,市民可以将对已故亲人的思念写在卡片上“寄”往天堂。今年12岁的李媛媛小朋友给姥姥的“信”中写到:“姥姥您在天堂放心吧,我会好好学习的。”李媛媛的母亲吴女士告诉记者,她非常认可这种文明的祭祀方式,而且她要让孩子也接触到文明祭祀。“文明、低碳、环保的祭祀形式也同样可以表达了对故人的思念。清明节祭奠,应该倡导科学、文明、低碳。”
年轻人们正慢慢接受网络祭祀
近年来,网络祭祀这种新兴的祭祀方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所谓网络祭祀就是借助互联网跨越时空的特性,将现实的纪念馆与公墓“搬”到电脑上,方便人们随时随地祭奠己故亲人。呼和浩特某陵园就开通了这种网上祭祀的服务。记者在其官方网站上看到,网上祭奠区与陵园的布局完全一样,祭祀者只要输入逝者的姓名或者墓碑的编号,点击和拖拉“供品”和“祭品”,就可以模拟完成献花、点烛、烧香等祭祀活动。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种虚拟的祭祀方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所接受。呼和浩特的小刘今年清明节就是在网上祭奠已故的爷爷,他在网上发表了一篇思念爷爷的博文,并赠送一束菊花,表达了对爷爷的思念。“其实形式并不重要,相信爷爷在天堂能收到我来自网上的祝福。”
文明祭祀方式的普及需要过程
近年来在我国大力提倡文明祭祀的背景下,文明的祭祀方式也为越来越多人多接受,但记着在采访时发现,传统的祭祀方式仍是社会的主流。内蒙古革命烈士陵园的一位工作人员认为,始于周代的清明节迄今已传承了两千多年,传统祭祀习俗历经千年积淀,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这种传统的祭祀方式与现代文明似乎有些不相适应,但是要打破传统的祭祀观念,需要一个被大众接受过程。现阶段只能是加大宣传力度,至于采用何种祭祀方式,应由祭奠者自己去选择。
记者手记:文明还是传统?这是一道摆在每一个祭祀者面前的选择题。记者在两天的采访中既看到了传统祭祀的种种弊端,也感受到文明祭祀的好处。道理谁都明白,优劣一眼可辨。可为什么传统的祭祀方式仍占据主流?或许改变思维比改变方式更加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