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假期,关于“景区门票”的话题总会引发热议。清明小长假前夕,有媒体对全国130家5A级景区的门票价格进行调查,其中接近一半门票价格超过百元,超过一成门票价格在200元以上。在你追我赶的形势下,景区票价已经真真切切迈入了“百元时代”。
进入“百元序列”的景区门票价格自然会遭到舆论的炮轰。很长时间以来,公众已饱受景区“高门票之苦”,中国景区的门票价格到底高到了什么程度,《经济学人》于2012年1月30日公布了最新的“巨无霸指数”。这项指数通过比较在不同国家巨无霸汉堡价格差异来解释“购买力平价”概念:爬一次黄山相当于吃14.94个“巨无霸”汉堡,而同样世界闻名的富士山却是免费的,就算收费的美国黄石公园,也仅仅需要3个“巨无霸”。
国内景区门票价格跨入“百元时代”,国外景点门票的价格,和老百姓的收入相比非常合理。很多景点免费开放,即使要购买门票,很多时候也只是象征性收费。珍宝如山的大英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开放,印度泰姬陵对外国人收取高额门票费,但对印度本国人仅收取象征性的20卢比(2.5元人民币)。美国的科多拉多大峡谷是世界自然遗产,其门票为25美元/车(含车内所有乘客),买一张票就可以在7天内自由进出景区。
此番对比下,公众自然会发问,“中国景区门票价格为何涨起来没完没了”。风景名胜虽是公共资源,但国内不少景区却是“经营”的。前期修路搭桥,完善餐饮住宿等配套措施,宣传造势吸引客流,投资数额巨大。再加上旅游这种特殊商品,囿于季节性等因素限制,回报周期很长,回报率难以确定,为尽快收回成本,门票价格只能一涨再涨。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非典型”因素必须考虑——— 公务接待。媒体此前曾经报道,平遥景区最多的时候一年“公务接待”近10万人次,仅门票一项就少收入1200多万。如此天价的公务接待成本必然要分摊在普通游客身上,这也助推了门票价格的高涨。
为遏制门票涨价,国家发改委和各地物价部门也曾频频推出各种限价规定,只不过在现实中往往失灵。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大小长假过后和年终总结时,各地方政府大晒旅游产业的优秀成绩单。例如去年北京市旅游总收入达到3210亿元,旅游产业占北京地区GDP的比重也超过了7%,其中仅故宫的门票收入就高达5.9个亿。高价门票为旅游产业做出了很大贡献,这使得地方政府在门票涨价上秉持一种暧昧态度。
对“门票经济”的过度推崇,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影响了旅游产品的规划。东至海滨西到沙漠,中国的一些人造景区越来越多,景观设计一味克隆山寨,缺水的地区不惜成本也要建池塘建瀑布,人文景观重复建设且毫无特色。这样的旅游产品既不能给人带来审美感受,无形中又大大增加了旅游产品的基础建设成本。事实上,真正设计成功的旅游产品,并不取决于景区门票的收入,而是靠基础旅游衍生出的附加产品所带来的受益,这部分附加受益一来没有强迫性,二来又有针对性,即便收费,公众也乐于接受。
景区门票年年说年年热,这说明其所呈现出的问题已非表面现象,公众对于遏制景区门票疯涨的诉求必须得以正视,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和景区经营者需要拓展眼界,开阔思路,克服门票依赖症,将旅游产业链扩深延长,“拦路抢劫”式的高门票只是饮鸩止渴,很可能导致旅游业走向没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