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声音
圣诞节和春节越来越成为世界性节日,中国人过圣诞节、外国人过春节已成为一种中西文化交流的社会现象,对此不必过度担心或自满
理性分析圣诞节与春节的差异,从差异中发现中华民族文化的闪光点,使之弘扬,从差异中“借鉴”……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本民族文化,同时促进中西文化的高效交流和发展
差异之一:西方人在过圣诞节时更加注重对神的敬奉,而中国的春节更注重对祖先的尊奉
不约而同:这两个节日反映了人类先民对季节交替的共同感知,对美好生活的共同祈盼
圣诞节来临,圣诞老人和圣诞树成为许多城市繁华商业街区的时令装饰。作为西方人重要的节日,圣诞节与我国的春节一样,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盼与祝福。但它们反映了不同的民族文化。
存异
圣诞节注重敬神 春节注重尊祖
中西方文化比较研究专家欧阳巧林认为,春节和圣诞节作为中西方文化两个具代表性节日,都有悠久的历史、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但有差异,差异之一是西方人在过圣诞节时更加注重对神的敬奉,而中国的春节更注重对祖先的尊奉。这种差异的形成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
圣诞节是西方人纪念耶稣基督诞生的日子,逢此日子,人们特别注重对上帝的感恩和对上帝之子耶稣基督的纪念与敬奉,举办颂扬上帝和祭奠耶稣基督的活动和仪式,如圣诞前夕,基督徒到教堂去做弥撒,聆听神职人员布道;圣诞夜前夕,圣诗班唱圣诞颂歌等。圣诞节的特色装点也体现了人们对耶稣基督的纪念,西方人以红、绿、白三色为圣诞色,圣诞节来临时,大家用圣诞色装饰,在平安夜与家人相伴品尝圣诞大餐,接受圣诞老人的礼物和亲人的祝福。很多“圣诞符号”最初具有宗教象征意义。
而中国春节的庆祝活动以追求现实的幸福快乐为目的。尊祖是春节重要的内涵。每逢春节,人们认为再远的游子都应回家,与家人吃年夜饭,走亲访友互相拜年。一些地方的人们在吃年夜饭之前,先为逝去的长辈准备饭菜,将斟好的酒泼洒在地上,意为请他们回家吃团圆饭。
专家认为,尊祖是受中华民族传统的宗法制度和儒家思想影响形成的习俗。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孝悌为基础,强调尊卑有序、上下有别的人际关系。所以,在人们最为重视的春节,通过对祖先的祭拜来缅怀祖宗之德,鼓励后人继承先人之志,祈盼幸福人生。通过给长辈拜年、问安,强化人与人之间的尊卑和依靠关系,明白宗亲礼仪往来,安排人生秩序,担负社会责任。
求同
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对美好生活的祈盼
圣诞节和春节都在一年中最为寒冷的时节。中西方文化中两个重要的节日“不约而同”并非偶然,它反映了人类先民对季节交替的共同感知,对美好生活的共同祈盼。
民俗专家认为,圣诞节和春节,都是人们为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人类发展的初级阶段,各民族对自然改造的力量都很微弱,对季节和自然的依赖性都很强,人们都渴望春天的温暖。
专家认为,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在网络发达、信息便捷的“地球村”时代,圣诞节和春节越来越成为世界性节日,中国人过圣诞节、外国人过春节已成为一种中西文化交流的社会现象,对此不必过度担心或自满。人类世界本身就是一个由多元文化组成的社会,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沟通和互动,可以促进人类文明的共同繁荣。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人们对自然世界的进一步了解,圣诞节和春节的节日内涵都将更多趋向娱乐和休闲意义。
新闻落点
圣诞节里“中国表情”多
成都的麻将圣诞树令网友直呼“Hold不住”
火锅圣诞大餐、挂着葫芦的圣诞树、包着红包的圣诞礼物,在中国最开放的城市之一上海,“中国表情”和槲寄生、雪花、铃铛一样,已经成为了圣诞节的重要元素。
铃铛、拐杖、葫芦 圣诞树装扮中国化
对上海的餐饮业来说,圣诞节这一西餐厅的传统旺季,也渐渐成为中餐厅的幸运日。知名火锅店的位子早在一个星期前就已一订而空,服务员告诉记者,按照去年的经验来看,圣诞夜就餐“没有预订的话,排队可能需要两个小时,要有心理准备。”
中国元素也是今年圣诞树装扮的重要主题。除传统的铃铛、拐杖外,商家还为圣诞树装点了不少中国味儿的饰品。在洋味十足的酒吧街衡山路上,记者就看到了一棵装饰着葫芦的玻璃圣诞树。
正在拍照的年轻白领赵小芳告诉记者,今年是她留学美国回来后第一年在上海过圣诞。“本来以为上海的圣诞就是一个纽约的克隆版,没想到光是圣诞树就有这么多的创意,葫芦瓶代表平安,和圣诞节的寓意相合,中西结合得天衣无缝。”
圣诞礼物中国化 圣诞歌曲也有了中国版
令人津津乐道的“中国圣诞树”还有成都一棵令人“Hold不住”的麻将圣诞树,网友分享的图片中,圣诞树顶着一个骰子,树上挂满了麻将牌和中国灯笼,将中国百姓对麻将的独特趣味和洋节“无缝对接”。
不仅圣诞树中国化,圣诞礼物也是如此。在位于上海徐家汇的港汇恒隆广场,商场里装饰的圣诞帽、圣诞袜等小礼物,外面都裹着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红包。
就连圣诞歌曲也有了中国版。新浪微博上,一段将圣诞音乐“Jingle Bells(铃儿响叮当)”用京剧方式唱出来的视频也受到了网友的热捧。
“对我来说,圣诞节和中国的传统节日没什么区别,朋友圈里在圣诞节聚会时相互送红包表示祝福已经是一种惯例。”家住徐汇区的张耿说,“从冬至开始的一串节日都以热闹为主,最重要的是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开心。”
专家声音
圣诞节的神话、故事、书籍、音乐、表演和电影均有较长历史,它们不仅是圣诞节符号,也是圣诞节节日元素的保护和传播介质
我国民间关于春节习俗的传说、故事为数不少,但真正制作成影视作品进行传播的几乎没有,大多数“贺岁片”的内容和春节本身并没有直接联系
在保护节日元素的手段和介质的利用上
圣诞节值得春节学习
欧阳巧林认为,在保护节日元素的手段和介质的利用上,圣诞节有许多做法值得春节学习和借鉴。圣诞节的神话、故事、书籍、音乐、表演和电影均有较长历史,它们不仅是圣诞节符号,也是圣诞节节日元素的保护和传播介质。
圣诞歌曲历史悠久、风格多样,圣诞歌曲在旋律上有欢快喜庆的、有抒情优美的,在形式上有的来自民谣,有的包含教堂音乐元素,内容上丰富多彩……从不同角度传递节日的文化内涵。
圣诞电影同样丰富。这些圣诞电影大多传播爱与希望、承载亲情与爱情、宣扬正义与和平。如《极地特快》《圣诞传说》《三十四街奇迹》《完美圣诞》等,这些电影运用各种元素吸引观众,许多中国观众在观看电影的同时,不知不觉接受了圣诞文化。
欧阳巧林认为,我国民间关于春节习俗的传说、故事为数不少,但真正制作成影视作品进行传播的几乎没有。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出现的“春晚”和“贺岁片”,有衍变为春节新的节日符号的趋势,但大多数“贺岁片”的内容和春节本身并没有直接联系。我国的春节拜年歌曲,出现历史短、内容单一,大多以纯粹的庆祝恭贺新年和恭喜发财为主,能否流传成节日符号有待时间考验。
“理性分析圣诞节与春节的差异,从差异中发现中华民族文化的闪光点,使之弘扬,从差异中‘借鉴’……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本民族文化,同时促进中西文化的高效交流和发展。”欧阳巧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