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按:1994年3月15日,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宝相寺的太子灵踪塔北宋地宫被发现。出土佛教文物一百余件、舍利数百颗,其中有佛牙一枚,弥足珍贵。从石匣铭记和塔宫墙壁上的文字记载得知,佛牙舍利于熙宁六年来自于京师嘉王宫,政和二年葬于汶上县宝相寺太子灵踪塔。 “太子灵踪”特指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佛牙舍利。
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原来是释迦族迦毗罗卫国的王大子,故有“释迦太子”的尊号。清初鼓山寺住持释道霈在《建正法藏殿记》中,称佛牙为“稀有之灵踪”,即举世珍罕的佛牙舍利。
太子灵踪文化的内涵极为丰富,包括以佛陀精神为核心的佛的说法和佛的慈悲、智慧、和谐、平等的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宝相寺出土文物
1、舍利
梵语Sarira的音译,另译“设利罗”或“室利罗”。 《佛学大辞典》:舍利,佛之骨也,是依戒定慧之熏修所成者。或云金骨、灵骨、灵踪。有“焚之不毁、击之不碎”之特性。舍利一般有三种颜色:白色骨舍利,黑色发舍利,赤色血肉舍利。狭义的舍利茶毗后的佛的遗骨,广义的舍利泛指佛陀和高僧的遗物及感得物,如佛钵、佛发、佛爪、佛影迹和感生珠状物、影代物等,也包括佛的说法一佛经。
佛家对舍利非常崇敬,以能获得供养舍利而感到自豪。在佛教的历史上,从古至今有许多有关舍利的记载和实物。宝相寺共出土佛舍利936颗,被中国佛教协会认定为“数量最大的佛舍利发掘”。
2、佛牙
佛牙是释迦牟尼佛荼毗后的牙齿舍利。《大般涅架经后分》记载:世尊荼毗,以大悲力故,碎金刚体成末舍利,唯留四牙不可沮坏。唐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佛有四牙舍利,一在天帝释处,一在犍陀罗国,一在羯陵伽国,一在阿罗摩邑海龙王宫。
宝相寺佛牙是由唐朝高僧悟空于公元790年从犍陀罗王城获得。佛牙长约五厘米,直径约二厘米,色黄白,璞玉泽,质如腊,形微曲,具三只牙根,与玄奘记载的“迦湿弥罗佛牙”相吻合。牙体有墨书“东府”二字,为北宋名相王安石收藏之佐证。
佛家称,释迦牟尼佛舍利最为稀有,又以佛牙舍利最为尊贵,因此受到世界广大佛教徒的尊崇与礼敬。佛牙舍利被认为是佛陀教法传世的见证,是启迪信心的圣物。在今天,它还是团结佛教界、传播友谊、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与使者。
3、金棺银椁
隋唐以降,佛舍利的瘗葬形式演变为中国帝王陵特有的地宫和金棺银椁制度。目前已发现的金棺银椁多为唐宋两代皇室制作。
宝相寺发现的金棺银椁是北宋皇室精品之作。整器由金棺、银椁、须弥座组成。
金棺为银质,贴金箔。长26厘米,高28厘米,宽8.4厘米。棺盖为五棱体,套两道金箍,前档有錾花火云冠。
金棺安置在银须弥座上,座围透雕栏杆,通体錾吉祥缠枝纹,束腰有镂空如意云斗图案。座头两侧悬“太平通宝”鎏金币二枚,是宋太宗时皇家特制的供养钱。金棺整器集锤鍱、贴焊、铆合、镂雕、錾刻等繁缛手法于一体,玲珑剔透,精美绝伦,具有极高的工艺考古价值。
银椁长16厘米,高4厘米,宽5—6厘米,有盖、体组成,素面,银封箍。分前后两室,以木匣分隔(已朽坏),前盛佛牙,后储舍利,原有丝织物包裹(已朽坏)。
4、引路银菩萨
银菩萨立于金棺前,自名“引路菩萨”。头背圆光,火焰围绕,背后錾施主铭记。高15厘米。菩萨面容丰满、诡秘,有撇须;体态轻盈,戴天冠、披银丝璎珞、臂有环钏,袖垂飘带;双手合握,恭放胸前,呈持物供养姿;束腿、跣足,立一莲台上。翩翩欲飞,精微传神。
5、跪捧真身菩萨
铁胎泥塑,原施彩釉。通高50N米,底座直径20厘米。菩萨发髻高束,躯体微躬,着五彩天衣、腰束软带,双腕饰钏,双手于胸前张开平伸,呈恭捧状,双膝跪于较高的莲台上。造像比例适当,衣冠齐楚,形象逼真,威仪礼敬如律如法。
菩萨呈双膝跪姿的造像在全世界是唯一的发现,是为供养真身佛牙舍利而特别制作的。
6、东魏弥勒造像残石
这是一块有着近一千五百年历史的东魏(534-550)造像残石。造像石正面为高浮雕弥勒佛与二胁侍,面部神情安祥。残石高28厘米,宽20厘米,背面有发愿文。这块造像石在入土时就有近六百年历史,已经是很难得的佛教圣物了,它的残坏是历史上灭法的见证。
在历史上,曾经先后有四位皇帝发动过大规模毁佛、灭佛的事件,分别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帝李炎和后周世宗柴荣。佛家称“三武一宗”法难。佛舍利、佛寺、佛造像在当时灭佛风暴中也大部分遭到毁坏。而宝相寺瘗葬佛牙的宋徽宗时代也发起一场排佛运动,宋徽宗改天下寺院为道观,释迦牟尼佛改称有着道家意味的“大觉金仙”,此石陪同佛牙一起人葬。造像石当为宝相寺旧物,为宝相寺初建年代提供了实物佐证。
7、水晶舍利瓶
水晶舍利瓶为天然水晶雕琢,通体透明,质有天然纹理,壁体较厚。盖、体可分。盖比例较大,通高8厘米,最大腹径4.8厘米,状似束腰葫芦,盖顶有宝珠,下承覆钵,硕腹,底渐内收。这种造型与八王分舍利的储器造型极为相似,应与佛舍利同时舶来。
舍利一般盛装在被佛教称为七宝的特定材料制作的瓶塔中。制造盛储器的材料为金银、玻璃、车渠、玛瑙、珍珠、水晶、琥珀等,即所谓“七宝”。
8、玻璃舍利瓶
玻璃舍利瓶分盖体二部分,盖有纽,高9厘米,短颈,硕腹,浅足,胎壁脆薄,色碧,半透明,有汞镀银痕迹,具有伊斯兰风格,当为西域佛国舶来品。出土时内装舍利400余粒。
中国古代玻璃制造极神秘,致使它从未在一个时期大量生产过。外国所献方物中的玻璃器成为皇家珍品,民间极为罕见,因此,玻璃在唐宋之际是稀罕的宝物,被列入佛教七宝。
9、玻璃葫芦瓶
舍利瓶。通高3厘米,色白,薄如纸。此类葫芦形玻璃舍利瓶在唐宋佛塔地宫中多有发现。
10、水晶摩尼珠
共108颗,直径约0.8-1厘米,椭圆体。原为高僧随身佩带的法器,发现时搭于金棺之上,显示较高的瘗葬规格。
11、铜盒
舍利储器。园形,直径9厘米,分盖体两部分,中有子母扣开合,封闭严紧。发现时内藏大量舍利,又有七宝、玻璃葫芦瓶等。
12、七宝管饰
有玛瑙管、水晶管坠、绿松石管等组成,呈圆柱体、锥体、扁圆体等形状,是供养佛舍利的七宝法器。
13、金条
金条原置金棺内、银椁下。长18厘米、宽0.6厘米,属七宝供养品之一。
14、石匣
石匣是储藏佛舍利函器的最外一层。长61.5厘米,宽47.7厘米,高45.5厘米,有莲纹底座和盝顶盖体,石灰石质。左侧刻铭文171字,详细记载了佛牙舍利所来及瘗葬时间、人事。具有极高的考古研究和历史文献价值。
二、周绍良先生论汶上佛牙
1994年6月10日,当代著名学者,中国佛教协会原副会长兼秘书长周绍良来到宝相寺,观瞻了佛牙舍利和出土的佛教文物,对宝相寺发现的佛牙等圣物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客观评定:
作为佛舍利,解放后第一次发现是法门寺,第二次发现是古中都宝相寺,汶上是第二个法门寺。
宝相寺发掘出的佛牙舍利在佛教界是至高无上的圣物,在文物界是稀世珍宝,这是毋容置疑的。佛舍利一次发掘数百颗,不仅是历史上,还是现在,国内、国外都是史无前例的。五色舍利非常珍罕,佛经上记载,佛陀圆寂后,得五色舍利。用石匣、金棺、银椁函藏的佛牙、舍利,归葬规格最高,且如法如律,完全符合归葬佛舍利的葬仪和标准,且金棺、银椁制作精细,工艺考究。足见其所葬之物的尊贵。法门寺佛指骨舍利,是唐代皇室亲自供养珍藏的,唐代是太平盛世,国富民强,那种规格是以后无法比拟的了。除了法门寺之外,还没有接近和超过这个规格的,汶上是法门寺第二。
这次发掘很重要的一个发现是有铁胎泥彩塑菩萨像。自有佛菩萨造像的历史以来,菩萨有立式、跏趺式、坐式等多种姿势,但未见过跪姿菩萨,经典上也没有这方面的记载。因此,这尊菩萨造像可说是举世无双,珍罕无比。按地位来说,佛、菩萨、罗汉……是以这样顺序排列的,菩萨所跪拜的应该是佛,这就使人十分明白了,以此更可以看出所葬之物的尊贵地位。这种肖像,只有在供养佛牙舍利时才有。此像在法门寺是左屈右跪姿,这个是双膝跪拜姿势,佛教界称这个像是“捧真身菩萨”,他是跪在佛前,意思是,两手捧着装在盒子里的佛牙。这批圣物是按正式的规矩的规格来埋葬的,完全符合佛牙舍利的葬礼。
东魏时期的石雕。历史上,在三次灭法之后,赵世昌得到了这块石头。虽然残缺,拼齐了仍保存在地宫里。这块石头带有灭法损害的痕迹,供养在地宫里很珍贵。
太子灵踪塔十三级,系为归葬佛牙舍利而修建,造型奇特挺拔、端庄秀丽,完全符合佛教经典记载佛牙塔建造规格,且建塔耗资之巨、历史之长、建造难度之大,可以看出所葬之物是至关尊贵的。
石匣上有铭文,地宫南、西两壁均有文字,且十分清晰,文字确切记载了迎葬、归葬佛舍利的时间、地点、人事,记载中最有价值的是赵世昌从京师请来的佛牙、舍利,从何处来,葬何处去,未请来宝相寺之前,在何处供养都记载的十分详细,也包括参加葬礼的僧人。从石匣上所刻文字的详尽记载,足以说明所葬之物的真实和宝贵。文字在考古学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极其难得的依据。宋皇室内供养着一枚佛牙,且时间较长,宋史上和其它典籍上都有记载。
汶上县发现的佛牙舍利是确定无疑的圣物、国宝。宗教信仰、历史考证、科学鉴定之间是有较大距离的,三者均不能互相代替,既不能用历史考证和科学鉴定来决定佛的信仰,因为信仰是人们的一种修养,但它又不可取代历史考证和科学鉴定。是圣物就要不容置疑的进行供养、朝拜和保护。
宝相寺发掘的佛牙舍利,在佛教上、在历史上、在文物上、在信仰上都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作为国宝是理所当然的,这不仅是从佛教角度上、历史考证上,而且在文物鉴定上也是这样看待的。
周公的谈话,从根本上确认了宝相寺佛牙圣物的真实性和至高无上的地位。从历史、宗教和考古诸领域全面肯定了宝相寺佛牙及相关文物的重要意义。汶上自此成为全世界佛教徒向往的朝拜圣地!
同时,也开始经受历史和现实的重重考验……
三、唐宋时代日本僧记载的佛牙
唐宋时代,一度掀起日本僧人华求法的高潮。著名的有:最澄(804)、圆仁(838)、圆珍(853)、 宗轈(862)、 裔然(983)、 成寻(1072)等。其中有两位目睹过今天汶上宝相寺供养的佛牙, 一是入唐僧圆仁(794—864),一是入宋僧成寻(1011—1081)。前者留下了著名的游记《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以下简称《人记》),后者有《参天台五台山记》(以下简称《参记》)传世。
《人记》自1935年由美国哈佛大学莱沙瓦博士译成英文后,引起欧美学术界普遍重视,与马可·波罗《东方见闻录》、玄奘《大唐西域记》被誉为古代东方三大游记。
圆仁于公元838年人华,时年45岁。其《人记》记载了他在中国的旅程,从唐文宗开成三年六月十三日(公元838年7月2日)由日本博多湾登船出发开始记起,到唐宣宗大中元年十二月十四日(公元848年1月23日)由中国回转日本博多,前后历时九年七个月。日记共597篇,总计八万多字,分为四卷。
唐武宗会昌元年,圆仁在长安数次参加佛牙供养会,对佛牙会的盛况,及信众的真诚与虔敬,作了详细描述。 《人记》卷三:
(会昌元年)二月八日……大庄严寺开释迦牟尼佛牙供养;从二月八日至十五日,荐福寺开佛牙供养,蓝天县从八日至十五日设无碍茶饭,十方僧俗尽来吃。左街僧录体虚法师为会主,诸寺赴集,各设珍供:百中药食,珍妙果花,众香严备,供养佛牙及供养楼廊下敷设不可胜计。佛牙在楼中庭,城中大德尽在楼上,随喜赞叹。举城赴来,礼拜供(养)。有人施百石粳米、廿石粟米,有人(施)无碍供捻头足,有人施无碍供杂用钱足,有人无碍薄饼足,有人施诸寺大德老宿供足。如是各各发愿布施,庄严佛牙会,向佛牙楼散钱如雨。求法僧等十日往彼随喜,登佛牙楼上,亲见佛牙,顶礼膜拜……街西兴福寺亦二月八日至十五日开佛牙供养,崇圣寺亦开佛牙供养。城中都有四佛牙:一崇圣寺佛牙,是那吒太子从天上将来与终南山宣律师;一庄严寺佛牙,从天竺人腿肉里将来,护法迦毗罗神将护得来;一法界和尚从于阗国将来;一从吐蕃将来。从古相传如此,今在城中四寺供养。
#p#副标题#e#圆仁记叙了四个寺院佛牙的传说,从而试图说明其来历。但参合相关资料,除崇圣寺的佛牙记载准确,即“哪吒太子从天上带来送给终南山的道宣律师”,其他记载的传说并不可靠。下面只讨论大庄严寺佛牙。
庄严寺位于唐长安城西南隅永阳坊东半部,今雁塔区丈八沟乡木塔寨村北。隋初置宇文弼别馆于此坊,隋仁寿三年(603)文帝为献皇后立禅定寺。建筑大师字文恺营建都城时,以京城之西有昆明池,地势低洼,奏请于寺中建木塔以垫之,高330尺,周回120步,大业七年(611)竣工。唐武德元年(618)改为庄严寺,因寺内有木塔,俗称木塔寺。唐会昌元年至六年(841—846)禁佛时为长安城内幸存四大寺院之一(其他三寺为大慈恩寺、荐福寺、西明寺)。庄严寺的佛牙是悟空和尚于贞元六年(790)从犍陀罗王城带来。圆仁记传似误。据陈垣氏《佛牙故事》: 《贞元续释教录》卷中有《新修大庄严寺释迦牟尼佛牙宝塔记》三卷,贞元十年(794)圆照撰进,当系记载道宣、悟空所遗佛牙事。时悟空佛牙或已移奉庄严寺,故《宋僧传》卷十六《慧灵传》,有大中七年(853)宣宗幸庄严寺礼佛牙的记载。此佛牙在大庄严寺供奉了九十年,至广明元年(880)黄巢人关,遂转移至蜀:《册府元龟》卷五十二《崇释氏门》载:“后唐明宗天成二年(927)九月,益州孟知祥令僧五人持佛牙长一寸六分,云僖宗幸蜀时留之,今属应圣嘉节,愿资寿命,宣示近臣。”又: “后晋高祖天福三年(938)十一月庚午,西京左右街僧录可肇等赍佛牙到阙,宜付汴京收掌。”陈垣认为,僖宗幸蜀所留,是否庄严寺旧物,殊有可能。
供养于荐福寺的佛牙应为法献从于阗国得来,圆仁误闻“法界”,其实法界是悟空在天竺时的法号。
会昌二年,武宗灭佛三月三日敕下将外来无名僧逐出寺院,禁止置童子沙弥。于是圆仁还俗,离开长安踏上归途。
二百多年后,日本天台宗僧人成寻于熙宁五年(1072)人宋,并将《人记》三卷作为国礼敬献给宋神宗。
《参记》凡八卷,又称《善惠大师赐紫成寻记》。成寻俗姓藤原氏,熙宁五年三月,以六十二岁高寿,携徒搭乘宋人商船西渡,巡礼天台山、五台山诸刹,后居汴京太平兴国寺传法院。因祈雨有功,神宗赐紫,加赐“善慧大师”号,任译经场监事。后欲返国,为神宗挽留,遂将所获佛书527卷委弟子运回日本,呈献白河天皇。宋元丰四年(1081)于开封开元寺人灭,享年七十一岁,葬于天台山国清寺。
成寻的八卷《参记》是从1072年3月15日记至1073年6月12日共470天之中的旅行记录。记载的内容是今人研究北宋中叶佛教状况的重要史料。有关大相国寺佛牙记载尤为珍贵:(熙宁五年十月廿三日)……次礼佛牙堂,勃使自开封,有勃封,简之内有七宝塔,高八尺许,塔内有纯金楼阁,勺内有纯金筥,方一尺许,以锦绫色 缝物绢等,十重裹之,笤内有纯金小厨子, 以赤锦三重裹之。四向立白琉璃,内见彻,银莲花座上置佛牙,长一寸三分,广六分,厚四分云 。今礼拜烧香,浪下数行。
……礼佛牙堂,使臣开勃封,名法花之院,四面廊外西方也。中有七宝殿, 内有高台,命上纯金宝殿,高三尺,广二尺五寸。宝殿之内有纯金宝阁,高二尺八寸,广二尺三寸。阁内有纯金筥,广一尺,高一尺。筥内有纯金厨子,庄严如启圣院,牙长短亦同,作法如前。厨子有勃封二,先帝今上封敢不开。见彻琉璃,佛牙放光,希有之,不可思议,感浪无极。牙堂外前有释迦像,登楼上礼五百罗汉,皆金色也……佛牙院四重宝阁,七重庄严,内外甚妙。
成寻记大相国寺法华院和佛牙院有别。法华院始名灌顶院,其藏佛牙为建隆元年(960)宋太祖诏迎之洛阳道宣佛牙。佛牙院应为沈括所谓西塔院。熙宁五年九月沈括察访过咸平见到的佛牙很快诏迎至大相国寺,故成寻得以瞻礼二佛牙。
沈括、成寻记载之佛牙源自唐代长安大庄严寺,即悟空佛牙。1994年于山东汶上县宝相寺太子灵踪塔出土面世。
圆仁与成寻相隔二百三十余年人华,两人却有诸多惊人相通之处:同为天台宗派,同为求法巡礼而来,留华时间均为十年,均有汉文日记传世。特别是在不同时代的京师亲自观礼佛牙的翔实记载,反映了汶上佛牙流转的一脉相承,足补国史、僧传之阙,对社会史、佛教史和佛牙史研究弥足珍罕。 《人唐求法巡礼行记》和《参天台五台山记》堪称中日文化交流之瑰宝,唐宋史学文献之双璧。
四、北宋大相国寺佛牙考
有宋一代,自太祖太宗以降有六位皇帝巡幸大相国寺供养佛牙。据熊伯履《相国寺考》统计:太祖曾巡幸相国寺六次,太宗三次,真宗十一次,仁宗五次,神宗六次,哲宗七次。太宗、真宗和仁宗有《三朝御制佛牙赞》传世。
北宋是个崇佛的时代,其狂热程度不亚于唐世。北宋末年全国僧尼达到一百余万,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二点三。佛教在整个宋代始终受到推祟。如果说唐代佛教是开放的,宋代佛教则是开明的。宋太宗认为,佛教是有裨政治的,只有“愚者妄生诬谤”。一方面 “存其教”,另一方面又“非溺于释氏” (《长编》二十四),是为基本国策。真宗著《释氏论》,大力反驳佛教无益的说法,认为“道释二门有助世教,人或偏见往往毁訾,假使僧道士时有不检,安可废其教耶?” (《长编》卷六十三)
皇帝提倡、保护、积极投身发展佛教的态度,使东京新建佛寺林立。许多寺院修建的奢华程度超过官府。宋代佛牙信仰空前高涨。
宋皇室为什么没有象唐代一样迎请佛指骨呢?
唐代曾有七位皇帝迎奉佛指舍利供养。其目的,于公是保国平安,祈民富裕;于私是求福延寿,巩固皇权。但事实上,有五次都是发生在统治者自觉政治危机之时,而多数皇帝迎奉佛骨后也未得善终:武则天第二次迎佛骨的当年,即让位于李显后病死;中宗以发代身送还佛骨,同年被妻女毒死;肃宗迎奉佛骨次年驾崩;宪宗迎奉佛骨的当年误吞金丹,死于非命;懿宗也于迎奉佛骨三个月后去世。其后三十年,唐朝便灭亡了。佛指骨对于唐之后的历代帝王无疑蒙上一层“不吉”的阴影,甚至没有人胆敢再提起它,以至法门寺佛指舍利终被“遗忘”达一千余年。
西乾太子因生灵涂炭弃王位而不作终至成佛,东土帝室为固皇权屡近佛骨为何竟显不灵?历史给今人留下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北宋较著名的传世佛牙是“道宣佛牙”和“悟空佛牙”。另有高昌国新进的“法渊佛牙” (或称“甘州佛牙”)。北宋继承后周衣钵,经历了周武宗灭佛,佛牙灵踪本来是一个谜。但凡皇帝所好,必有好事者能应之。佛牙真伪问题想必执政者颇为费神,故太祖、太宗以斧锻火炼,以求其真。 《释氏稽古略》记五朝皇帝迎请佛牙事及三朝御制《佛牙赞》,有“烈火煅试,晶明坚固,光彩夺目”。庆历三年,因大旱, “诏迎相国寺佛牙人内殿躬祷,须臾雨大注,乃作金殿四门以象天宫,用以奉藏。复制发愿文,以见归敬。” (《佛祖统纪》卷四五)。又,神宗熙宁元年正月、四月,熙宁五年六月祈雨于大相国寺。 (《宋会要·礼》)尚有徽宗迎佛牙人禁中, “舍利隔水晶匣出如雨点”等灵异事迹的记述。
相国寺是东京最大的佛寺,初创于北齐天保六年(555),原名建国寺。传说原为战国魏公子无忌一信陵君的宅院。后寺院毁于战火,唐景云二年(711)重建。延和元年(712),唐睿宗诏改寺名为大相国寺。御书“大相国寺”,以纪念自己从相王当上皇帝。到了宋朝,相国寺屡有增修,成为全国最大的皇家寺院,全寺占地五百余亩,辖六十四个禅院、律院,养僧一千余人,其建筑辉煌瑰丽,有“金碧辉映,云霞失容”之誉。同时,相国寺的住持由皇帝赐封。皇帝平日巡幸、祈祷、恭谢以至进士题名也多在此举行。所以相国寺又称“皇家寺”。因受皇帝崇奉,地位日益隆高,名动天下。太宗、真宗、神宗均出资对大相国寺进行过大修。
相国寺向有“十绝之美” (《图画见闻志》)。宋白《修相国寺碑记》:
唯相国寺,敕建三门,御书赐额,余未成就,我当修之。乃宣内臣,饬大匠百工,麇至众材,山积岳立……金璧辉映,云霞失容。绮罗缤纷,花环璎珞,巡礼围绕,旃檀众香,仰而骇之,谓之兜率,广严摄归于人世……
相国寺也是国际佛教活动的中心,许多国家使节和僧侣虔诚来此参拜和学习佛法。如出家为僧的天竺王子曼殊室利,就曾在相国寺住了好几年;熙宁间,日本僧人成寻曾在相国寺传习天台宗密法;朝鲜崔恩训带领几位画家,把相国寺的壁画全部临摹回国,政和六年,高丽贡使王字之还国,徽宗以“金函盛佛牙、头骨以赐”,高丽王奉置外帝释院(《高丽史》卷十四),太宗御笔“大相国寺”匾额,也送给朝鲜使者带回国去。
相国寺与社会各阶层有着密切联系。它既是佛事活动的集中地,又是社会文化、经济活动的汇聚区。皇帝诏旨任命方丈、颁发度牒、迎请或题赞佛牙等活动时常在这里举行。佛诞日、佛吉祥日、腊八日,这里均有烛照香熏、内容繁复的佛事活动。帝王将相、公卿士大夫、高僧大德、文人骚客、外国使节、商贾民众出入其间;巡幸、佛事、娱乐、参访、商贸汇集其中。名人荟萃,雅士云集,极一时之盛。
《东京梦华录》记相国寺一时繁华,尽收眼底:
资圣阁前安顿佛牙,设以水灯,皆系宰执、戚里、贵近占设看位。最耍闹:九子母殿及东西塔院,惠林、智海,宝梵,竞陈灯烛,光彩争华,直至达旦。
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大三门上皆是飞禽猫犬之类,珍禽奇兽,无所不有。第三门皆动用什物,庭中设彩幕露屋义铺,卖蒲合、簟席、屏帏、洗漱、鞍辔、弓剑、时果、脯腊之类。近佛殿,孟家道冠王道人蜜煎,赵文秀笔及潘谷墨,占定两廊,皆诸寺师姑卖绣作、领抹、花朵、珠翠头面、生色销金花样幞头帽子、特髻冠子、绦线之类。殿后资圣门前,皆书籍、玩好、图画及诸路罢任官员土物香药之类。后廊皆日者货术传神之类。寺三门阁上并资圣门,各有金铜铸罗汉五百尊、佛牙等,凡有斋供,皆取旨方开三门。左右有两瓶琉璃塔,寺内有智海、惠林、宝梵、河沙东西塔院,乃出角院舍,各有住持僧官,每遇斋会,凡饮食茶果,动使器皿,虽三五百分,莫不咄嗟而办。大殿两廊,皆国朝名公笔迹,左壁画炽盛光佛降九鬼百戏,右壁佛降鬼子母揭盂。殿庭供献乐部马队之类。大殿朵廊,皆壁隐楼殿人物,莫非精妙……
相国寺内开“万姓交易”,似乎还有酒肆,可见佛教在宋代的开放性与包容性,较之前代是一大进步,说明佛教不再象唐代一样神秘高深,已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从王安石《相国寺启同天节道场行香院观戏者》诗可知,神宗诞节相国寺还有伎乐陈演。过去一向表现为清净、庄严、神圣的佛寺也不能幸免于商品经济强有力的冲击。在佛教节日或规定的日期,相国寺成为商品交易活跃的场所,其前门是汴河的一个码头,商贾、货物上下频繁;寺内场地空阔。游人众多,是商品交易的极佳场所。因此,它渐渐成了一个市集中心。寺里的和尚在商品经济熏陶下,在利益的驱动下,无法稳坐禅床,也直接参与商业活动,有的竟然开办了一个“烧猪院”经营猪肉生意。和尚惠明成了名闻京城,专门烹调肉类菜肴的厨师(张舜民《画墁录》)。商品经济也许使妙相庄严的佛祖、菩萨难堪,寺庙与市场简直同辙接轨,成了逐利趋财之场,正是“红尘天国两相依”。更有甚者,相国寺星辰院的富裕和尚澄晖还娶了艳娼为妻(《清异录》卷上《释族门·梵嫂》);皇建院僧辉文竟敢携夫人出迎赵匡胤(《长编》卷一,建隆二年三月庚午),结果是太祖大怒,一顿好揍。
王硅《三朝御赞佛牙舍利序》(寺记)和《释氏稽古略》记述了太宗、真宗和仁宗御制《佛牙赞》事迹。
《历代会要志》第十九记“北天佛牙”:太宗建启圣禅寺“奉优填圣瑞像释迦佛牙。”志磐《佛祖统纪》卷四五:初,太祖疑宣律师佛牙非真,遣使取自洛,烈火锻之,色不变,心敬神异,遂制发愿文。太平兴国八年,太宗复验以火,制偈赞以申敬,因奉安大相国寺法华院。又《释氏稽古略》:初,太祖迎洛阳唐高宗显庆年间大沙门宣律师天王太子所献佛牙舍利,于东京相国寺灌顶院安奉。至是,帝亲以烈火煅试,晶莹坚固,光彩五色照人……改灌顶院为法华院。遂制赞曰:
功成积劫印文端,不是南山得恐难。
眼睹数重金色润,手擎一片玉光寒。
炼经百火精神透,藏处千年莹彩完。
定果熏修真秘密,正心莫作等闲看。
真宗尝迎供开宝寺灵感塔下,瞻拜之夕,神光洞发,遂制偈赞:
西方有圣释迦文,接物垂慈世所尊。
常愿进修增胜果,庶期饶益富黎民。
庆历二年,仁宗以三朝敬事,遂迎置禁中,以蔷薇水灌之(原注:出南海三佛齐国,香气氛郁异常),忽于穴中得舍利一,五色映人,因为制赞二首:
#p#副标题#e#金骨灵牙体可夸,毫光一道透云霞。
铁锤任打徒劳力,百火焚烧色转加。
历代君王曾供奉,累朝公卿献香华。
世间只有佛骨在,从来未见老君牙。
其二:
三皇掩质皆归土,五帝潜形已化尘。
夫子域中夸至圣,老君世上亦言真。
埋躯只见空遗冢,何处将身示后人。
惟有吾师金骨在,曾经百炼色长新。
以金盝二重藏之,奉以还寺。
英宗治平二年,敕大相国寺造“三朝御制佛牙赞碑”。据载:佛牙流入东土共五枚,道宣一枚得于哪吒,嘉应屡现。王硅《左街大相国寺释迦佛灵牙序》记:愚以谓五牙之来,而道宣之所宝者尤异……今微尘中不知佛说解脱之因,而沦于苦际,可胜言哉!若乃观佛牙之存,庶矣邪见断而善根起也。
经过仁宗、英宗的特别重视,法华院所藏佛牙已成为相国寺至宝,重重殿阁深藏,取旨方得开启。
熙宁五年,日本僧人成寻至汴,礼拜佛牙堂, “见彻琉璃佛牙放光,希有不可思议,悲泪无极” (《参天台五台山记》)。
成寻熙宁五年三月到达汴京,巡礼天台、五台山,后居汴京太平兴国寺传法院,因祈雨有功获神宗赐“善惠大师”号并赐紫衣。几欲返国,为神宗挽留。元丰四年示寂,葬天台山国清寺。 《参天台五台山记》八卷为成寻在华日记,是继唐代日本僧圆仁《人唐求法巡礼行记》后又一部重要日记,更是研究相国寺佛牙去向的最重要资料之一。成寻记佛牙事凡八则。
崇宁三年五月五日,徽宗迎三朝御赞道宣佛牙,人禁中供养。 “帝展敬次,舍利隔水晶匣出如雨点”,赞以偈曰:
大士释迦文,虚空等一尘。
有求皆赴感,无刹不分身。
玉莹千轮在,金刚百炼新。
我今恭敬礼,普愿济群伦。
帝王亲制《佛牙赞》,使佛牙信仰热潮空前高涨,甚至超过了唐朝迎奉佛骨的狂热。弃产舍业许血盆大愿、舍身残肢以示虔诚供养,是这个时代佞佛的特色。与唐皇室稍有不同的是,佛牙供养不再是皇帝的专利,王公士大夫乃至高僧都可能成为供养佛牙的主角。佛牙也由原来皇家寺院独享的“垄断供养权”而演变为公卿僧俗“宝掌”供养的特殊形式。
宋代大量史料证明:悟空佛牙曾被供养在大相国寺西塔院,神宗皇帝诏建“木浮图”藏之。相国寺因此重修西塔。至此相国寺收藏两枚佛牙。据《东京梦华录》卷三记:此枚佛牙平时深藏不见,遇有斋供,取旨方开。此前,佛牙曾为咸平县一寺院僧人收藏,后转入“东府”由王安石宝掌,又流布“土大夫之家”、人“嘉王宫”,最终被宗室赵世昌恭迎到中都,建太子灵踪之塔瘗葬。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述颇详,又有《宝相寺瘗葬佛牙舍利记》为证。
济宁市汶上县宝相寺太子灵踪塔
附表1
瘗藏佛牙铭笺疏
郓州《山东通志》:北宋郓州治所在今山东省东平县,辖中都等六县。中都县即今汶上县。 《史记》: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 《孔子家语》:制为养生送死之节,长幼异食,强弱异任,男女别途,路无拾遗,器不雕伪,市无二价。四寸之棺,五寸之椁,因丘陵为坟,不封不树,行之一年而四方诸侯则焉。唐宋亦名中都,金泰和八年(公元1208年)改中都县为汶上县。郭城内赵世昌据《续资治通鉴》,熙宁二年十一月,宋神宗和王安石改革宗室制度, “别其亲疏,异其等杀”:不再给予五世之外的宗室子弟赐名、授官等特殊优待,让其自谋生路;允许通过科举,量才授官。这一变革直接触动了大多数宗室成员的切身利益,使不少远房的金枝玉叶失去了得到官爵的机会,招致宗室强烈不满。 《老学庵笔记》:王荆公作相,裁损宗室恩数,于是宗子相率马首陈状诉云:均是宗庙子孙,且告相公看祖宗面。荆公厉声曰:祖宗亲尽,亦须祧迁,何况贤辈?于是皆散去。赵世昌即在此背景下离开京师,举家迁移到中都定居。该处未冠出身、爵位、官职,叙述平淡低调,此时的赵世昌只是有着皇家血统的“富家翁”。先于熙宁宋神宗年号,凡十年。六年公元1073年二月二十三日此时赴京当为清明祭祖。民间至今有逢三、六、九出行之习俗。躬诣京师北宋都开封,上承五代之梁、晋、汉、周。于嘉王宫宋英宗和高后生四子:长子顼,即宋神宗,次子颢,三子颜早夭,幼子即嘉王赵頵。 《宋史·宗室传》记载: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二月赵頵晋嘉王,位至太尉。 《邵氏闻见录》:神宗友爱,二弟不听出于外,至元佑初,宣仁太后始命筑宅于天波门外。两位亲王受太皇太后曹氏、皇太后高氏和神宗皇帝的溺爱,仍住在皇宫内。 《沭水记闻》:荆公初参大政,著作郎章辟光上书,言歧王、嘉王不宜居禁中。亲事官宫廷事务官员,亲随属,官五品。孙政处,求得佛牙《大般涅盘经·圣躯廓润品第四》:世尊大悲力故,碎金刚体,成末舍利,唯留四牙,不可沮坏。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佛有四牙舍利,一在天帝释处,一在犍陀罗国,一在羯陵伽国,一在阿罗摩邑海龙王宫。 《悟空人竺记》:唐天宝九年(公元750年),北天竺厕宾国大首领萨婆达干、舍利越摩向唐玄宗献国书,意愿归附,请求天使安抚。次年,玄宗派内侍省张韬光率四十人出使厕宾,时有左卫官车奉朝随行,三年后达罽宾国犍陀罗王城。奉朝因患重病,滞留天竺。病愈后,投舍利越摩门下出家,取法名法界。法界在天竺巡礼求法三十余年,后异教人侵毁佛,法界思念故国,拜辞恩师。舍利越摩亲授法界释迦牟尼佛牙舍利。贞元六年(公元790年)法界回到长安,将佛牙进献唐德宗,德宗赐名悟空,授壮武将军试太常卿,住持章敬寺。 《大庄严寺新修佛牙宝塔记》:贞元十年(公元794年)悟空佛牙移奉长安大庄严寺新修佛牙宝塔。 《册府元龟崇释氏门》:后唐明宗天成二年(公元927年)九月,益州孟知祥令僧五人持佛牙长一寸六分,云僖宗幸蜀时留之,今属应圣嘉节,愿资寿命,宣示近臣。又,后晋高祖天福三年(公元938年)十一月庚午,西京左右街僧录可肇等赍佛牙到阙,宜付汴京收掌。 《释氏稽古略》:咸平六年(公元1003年),宋真宗迎佛牙至皇家开宝寺灵感塔下,瞻拜之夕,神光洞发,遂制偈赞:西方有圣释迦文,接物垂慈世所尊。常愿进修增胜果,庶期饶益富黎民。 《建正法藏殿记》:皇祜元年(公元1049年),曹后使中官清理前代故宫秘藏所有舍利,供奉至咸平县(今开封通许县)洪福院。 《梦溪笔谈》:熙宁中,予察访过咸平,是时刘定子先知县事,同过一佛寺,子先谓予曰:此有一佛牙,甚异。予乃斋洁取视之,其牙忽生舍利,如人身之汗,飒然涌出,莫知其数,或飞空中,或坠地,人以手承之,即透过,着床榻,摘然有声,复透下,光明莹彻,烂然满目。予到京师,盛传于公卿间,后有人迎至京师,执政官取人东府,以次流布士大夫之家,神异之迹,不可悉数。有诏留大相国寺,创造木浮图以藏之,今相国寺西塔是也。又, 《闻见后录》:咸平县僧藏佛牙一株,其大两指许,淡金色,予尝请而供之,光彩炳然。须臾舍利自牙中出,初如露,巡行牙上或远数十步,求者辄得。后神宗迎之禁中,遂御封匣而归之,今人罕得见者。 《参天台五台山记》熙宁五年十月.廿三日:次礼佛牙堂,勃使自开封,有勃封,简之内有七宝塔,高八尺许,塔内有纯金楼阁,今内有纯金筥,方一尺许,以锦绫色命缝物绢等,十重裹之,莒内有纯金小厨子, 以赤锦三重裹之。四向立白琉璃,内见彻,银莲花座上置佛牙,长一寸三分,广六分,厚四分云 。今礼拜烧香,浪下数行。一肢犹身、躯、体,敬谓真身完美。、舍利梵语Sarira的音译,另译“设利罗”或
“室利罗”。 《佛学大辞典》:舍利,佛之骨也,是依戒定慧之熏修所成者。或云金骨、灵骨、灵踪。有“焚之不毁、击之不碎”之特性。舍利最初的意思是“米粒”, 《秘藏记》:天竺呼米粒为舍利,佛舍利亦似米粒,是故曰舍利。 《法苑珠林》:舍利一般有三种颜色:白色骨舍利,黑色发舍利,赤色血肉舍利。数百颗。今以自备石匣、金棺银椁、水晶、玻璃七宝之属。及有施主将到者宝相寺地宫有手书墨迹二处记。南壁书:任城左荣义、荣世,中都束德孺,同迎佛牙舍利归葬。时政和二年三月十五日。西壁书:任城左荣义、荣世,中都束德孺,同送葬佛牙舍利。时政和二年三月十五日。以金为棺金棺为外棺,为银质贴金箔。长二十六厘米,高二十八厘米,宽八点四厘米。棺盖为五棱体,套两道金箍,前档有錾花火云冠。金棺安置在银须弥座上,座围透雕栏杆,通体錾吉祥缠枝花草纹,束腰有镂空如意云斗图案。座头两侧悬“太平通宝”鎏金币二枚,系宋太宗时皇家特制的供养钱。金棺整器集锤鲽、贴焊、铆合、镂雕、錾刻等繁缛手法于一体,工艺考究,玲珑剔透。、以银为椁银椁为内椁,长十六厘米,高四厘米,宽五至六厘米,有盖、体组成,素面,有银封箍。分前后两室,前盛佛牙,后储舍利。、以石为匣本匣,非不勤意尽心竭力、殷勤敬礼。也。是以葬于当县宝相寺北魏古刹,寺原有“太和三年(公元479年)”造万斤精铁大钟,1958年大炼钢铁毁。唐时名昭空寺,宋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易今名。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宋真宗封禅过中都,驻跸宝相寺。太子灵踪佛经记载,释迦牟尼本是释迦族的王太子,故有“释迦太子”的称号。 《建法藏殿记》称佛牙为“稀有之灵踪”,即举世珍罕之佛牙舍利。之塔《大般涅盘经后分·遗教品第一》:佛告阿难:佛般涅盘,荼毗既讫,一切四众,收取舍利,置七宝瓶。当于拘尸那伽城内四衢道中,起七宝塔,高十三层,上有相轮,一切妙宝,间杂庄严,一切世间众妙华幡,而严饰之。四边栏楯,七宝合成,一切装校,靡不周遍。其塔四面,面开一门,层层间次,窗牖相当,安置宝瓶如来舍利,天人四众,瞻仰供养。时大宋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二月二十八日刻记于此石匣。
纠首发起首领赵世昌,妻王氏,前妻李氏男进士《续资治通鉴》:熙宁六年三月,神宗特赐奏名进士、诸科及第、出身等近六百人。中、妻程氏,女大娘出适进士张玮,次女三娘,孙男希伟。
同修塔僧永实与永坚均为本寺僧,住持院主僧永坚,副功德主僧北宋主管佛教官员有功德使。云太,都管勾赐紫僧武周始有僧赐紫,皇帝钦赐,又有赐紫加号者。知柔。皇帝钦赐,又有赐紫加号者。知柔。
原载《菩提道》 200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