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佛教约在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形成于古印度南部(今尼泊尔境内),创立人释迦牟尼被称为“佛祖”。到公元前2世纪前后,开始向境外传播,逐渐发展成世界上信众最多的宗教之一。
据文献记载,佛教传入中国内地的时间,约在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但是,正式广泛传播是在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即在首都洛阳建立了白马寺之后。
佛教信众最多,传播范围广、教派齐全、延续历史最长、教义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应当是中国。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即开始与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步与中国原有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等相互整合。其中,佛塔、寺院庵堂、石窟寺是佛教文化中国化最突出、中国特色最显著的部分,它们已经成为中国吸收外来文化,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新文化艺术类型的范例。当前,不少佛寺、佛塔、石窟寺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和国保单位。老济宁城区的主要佛寺有6处。
普照寺
位于城西北隅,普照寺街(今光明街)北首,坐北向南。据《山东通志》《州志》记载,该寺为南北朝时期北魏所建,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重修时,建造六楞石经幢,上刻《陀罗尼经》,存于寺内,弥足珍贵。金代重修时,大书法家党怀英隶书碑刻两筒为记,嵌于天王殿门两侧,又建赵沨照公铭石塔,立于天王殿右侧,刚劲挺拔,高二十余米,现迁建于人民公园内。明初,洪武年间重修时,又于寺院后部筑藏经阁,明英宗正统十年(1445年)御赐藏经金卷,恭存阁内,立碑为记。明万历初阁毁于火灾,旋即修复。清康熙十年(1671年)驻济河道总督刘东星又主持重修,立碑为记。光绪时,德馨和尚募化进行了局部修缮。
这足以证明该寺在山东境内汉传佛教中的重要地位,历来为统治者关注。它又是清代之前,汉传佛教在鲁南的十方接众丛林,规模甚大。殿堂屋宇二百余间。全部用青砖灰筒互构筑,严紧整洁,周围环境清静,当年前有虎溪流过,汇入西海子,海西即靠西墙,溪上跨单孔石拱桥,素面望柱栏板,名曰“虎溪桥”。桥北有一门二柱式石坊,形制古朴沉穆,石眉板镌刻楷书“佛光普照”,立于大明万历十年。石坊迤北即是山门。
山门及两侧腋门、院墙等皆是木栅式,涂朱漆。前院甚宽敞,遍植松柏,金代石塔立于院西,紧靠西海子。北部天王殿内,正中塑弥勒佛金身坐像,两廂彩塑四大天王立像,高大威猛。其中持国天王白色为主,怀抱琵琶,护持东方;增长天王黑色为主,手持宝剑,护持南方;广目天王红色为主,托绢索,护持西方;多闻天王黄(绿)为主,手托宝幢,护持北方。
天王殿后,院内建大佛殿,面阔五间,深进三间,硬山式。内祀三世佛金身坐像。殿外两侧有东、西腋门通向三进院,殿前院之周围建迴廊,明柱承托,每间由四扇风隔门封闭,为僧人坐禅处。
大佛殿后,三进院中心建八角罗汉殿,此殿又围成了中央的小院落,内筑重檐八角高亭,十分典丽,亭中祀地藏菩萨金身立像,八角殿东西两面为过道,其余六面内彩塑18罗汉坐像,神态各异,极富人情感,为明代泥塑佳作。此院东配殿后为方丈院,有客堂、经堂各五间,院中筑假山、亭、廊,栽植松柏、翠竹、花草,环境幽静。西配殿后为僧人斋宿,两进院落,房舍三十余间。
通过此院北墙正中的高大门楼,走入四进院中,北部即是藏经阁,面阔五间,深进三间,高大巍峨,硬山式,五条脊,鸱吻走兽,主脊砖雕二龙戏珠,中立宝瓶。楼前竖立大碑两筒,赑屃背负,即《大明洪武十二年重修碑记》和《大明正统十年御赐藏经碑记》。阁内供祀明代铜铸瑬金千手观音立像,弥足珍贵。
民国八年(1919年),寺内设置山东省第三模范监狱,僧人被逐出。1928年部分明代泥塑被毁。1937年秋,抗日战争初期,寺院遭日军飞机轰炸,藏经楼起火焚烧,内中铜铸千手观音,熔化为铜液,十分可惜。1938年1月,日军入侵济宁,占据该寺为兵营,又遭毁坏。1947年秋,国民党军拆除寺庙的部分建筑物,用来修补城防工事。1951年,济宁市公安系统拆除残余建筑,修建了看守所。至此,该寺已无旧迹可寻。上世纪60年代,市园林部门把仅存的一座石塔,迁建到人民公园内保存至今。
济宁普照寺(刘树启摄于1952年)
铁塔寺
原名崇觉寺,据《州志》记载,初建于北齐孝昭帝皇建元年(560年),寺内本来无塔,北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年),妇人常氏为其丈夫徐永安还愿,在寺内铸造铁塔。施工时在地下掘出北齐后主武平元年(570年)镌刻的石佛像,仅存下半身,供奉在寺内。直到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时任运河同知的金石考古学家黄易主持,将这尊珍贵石佛像补全。
当时,常氏造塔未竟,金人入侵济宁,被迫停工,只完成了七层。至明代神宗万历九年(1581年)在郡侯萧某倡导下,集资补了两层,并冠以塔刹,形成了九级八角楼阁式建筑,弥足珍贵。此塔由塔座、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通高23.5米,充分反映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已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同治七年(1868年),铁塔寺方丈复初和尚主持,在寺之东侧修筑了僧王祠,纪念与捻军作战而死的蒙古亲王僧格林沁,即现在的汉碑馆院。
铁塔寺与僧王祠的建筑格局,直到1964年,仍然保存得基本完整。惟有铁塔寺各殿堂内明代之前塑造的佛像,在1928年北伐军冯玉祥部破除迷信“打偶”时全都拆毁。
我国自唐代以来,佛教禅宗盛行,佛寺建筑提倡伽兰七堂布局。铁塔寺经历代整修,即以此为蓝本。中轴线由南而北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楼(准提阁)为正殿。但是,我国北方以佛像崇拜为主,不把法堂(讲堂)作为主要殿堂,因而该寺的法堂在西跨院。该寺中轴线两侧依次对称布置,钟楼在东,鼓楼在西,伽兰殿(东殿)、祖师殿(西殿)。
大雄宝殿前有东、西南侧门,东侧门内有东跨院两进院落,内建观音殿、药师殿及僧人斋宿。清末,又在前部建僧王祠,形成了四进院落。西侧门内西跨院三个院落,内建关帝殿、地藏殿、法堂等。这完全附合佛寺建筑内东外西布列原则,即“僧舍在左,香客禅堂在右”。该寺内除僧王祠以外所有建筑物全用青砖灰筒瓦,古朴典雅,庄严肃穆。
该寺山门为木栅式,开左、中、右三座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象征佛家的《三门解脱说》,又称“三门”。中门楣匾金字“铁塔禅寺”,西门楣匾“普渡”,东门楣匾金字“慈航”。山门左右分列钟楼与鼓楼,初建于宋代,明代天顺四年(1460年)重建。清末鼓楼倒塌,仅存石砌墩台,1939年拆除。钟楼保存完好,即声远楼。内悬宋代铸造的铁钟一口,高2.2米,钟壁厚0.2米,钟唇周长4.5米,重7.5吨,弥足珍贵。
铁塔前原有悬山式天王殿三间,“文革”时被拆毁。
大雄宝殿之前有卷棚及石砌露台,今已不存。殿两侧原有砖雕牌楼式腋门,其门楣石匾,东为“觉岸”,西为“道场”。过腋门即达藏经楼院。“文革”时腋门及藏经楼被毁。再者,山门前之砖雕照壁,为济宁城区佛寺中体量最高大而又最精致者,“文革”时被拆除。塔院内数十株桧柏,树龄皆在150年以上,日伪统治时期,与山门一齐被毁。
铁塔寺虽然是佛教寺院,却自清末以来,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不断被占用,僧人被安置在东跨院后部,1955年又被迁出。
玉露禅林
位在济宁城东门外迤北,约一里余,今红星中路北侧,东临小洸河,俗称玉露庵,清代康熙七年(1668年),由汉传佛教之禅宗临济派法师息愚、丽元二人募化所建。寺院规模甚大,殿堂楼舍一百五十多间,坐北面南,而山门开在前院西墙上。临街而立,门楼内高悬蓝地金字大匾,上书“玉露禅林”楷体四字。寺院建筑全部青砖灰筒瓦,古朴庄严。
清代咸丰、同治年间,清军在鲁西南围攻捻军,僧格林沁、曾国藩、李鸿章都曾途经济宁,驻节此寺,地方当局先后立大碑三筒为记。山门外北侧立“曾文正公在此下马”“李文忠公在此下马”碑两筒,寺内弥勒殿左侧立“科尔沁亲王、参赞大臣僧格林沁下马处”碑一筒。
前院建落地式钟楼,重檐四角捻尖顶。二门南向,为大型月洞式,石楣匾曰“慈云法雨”,北为弥勒殿三间,深进两间,单檐歇山式,斗拱承托,殿两侧各有腋门,通向大雄宝殿院内。大殿面阔五间,深进三间,亦是单檐歇山式,巍峨严整。内塑三世佛金身背光坐像,表情慈祥,形体熠熠生辉,上方悬挂同治七年(1868年)御赐“龙象神通”大匾。殿前东西侧各有配殿五间,前出廊。东为客堂,西为中药房,僧人采集并炮制中药材,为贫民施诊,经过大殿西侧的腋门,即是后院。院北正中为大士阁(藏经楼)五间,深进三间,硬山式,前有卷棚(抱厦)。一楼内供祀观世音菩萨金身坐像,二楼收藏经卷及法器,阁前东西两侧亦有前出廊的配殿各五间,东为方丈室,西为法堂。按寺僧分工,方丈俗称大当家的,掌握寺院一切权力,包括下属寺院。知客俗称二当家的,除对外接待,还要负责安排寺内一切事务,其余僧人按分工各执其事,因而寺院日常运作颇有条理。
方丈室后有门通往僧人斋宿,其中南北两进院落,房舍数十间,南院为禅室、斋堂,北院有厨房、豆腐坊、油坊、粮仓等。
另外,大士阁后为柴草院,内有车马房、磨坊。北有后门,门外墓地数亩,立墓塔约十座。墓地兼作菜园。
该寺院拥有历来官民两方施给的田地约二百六十亩,部分自种。寺内有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济宁知州蓝应桂立《永免差役文》石碑一筒。因此,寺院为清代以来,鲁南地区汉传佛教主要的十方接众丛林。按照规定,云游的行脚僧来此挂褡(挂单),首先要交验度牒(证明书),并经过面测,方可接纳,供给食宿。行脚僧除了必须参加寺院的早晚课诵,还要根据本人的长处,为寺院做功德,或谈说经义法理,或采药炮制,或上街市募化,或参加农事劳动,抑或参加厨事。济宁旧传“玉露庵和尚一百多”,实际本寺僧人只有三十余名,大部分是挂褡的。
再者,每年农历腊月,玉露庵每天早晨都要向本城贫民舍粥即小米稀饭,凭事前颁发的竹签领取。其经济支出,部分来自本寺农业收获,大部分则是僧人常年向社会各界募化来的。
1947年7月,寺院被国民党军整编72师纵火焚毁,片瓦无存。僧人仓促逃出,到其下属寺院妙香禅林居住。
慈灯寺
位于草桥迤南,济阳大街东首,坐南向北,西邻“三省会馆”(晋陕豫)。寺院原规制不大,始建年代不详。院内有二柱一门式小型石坊一架,额曰“慈灯寺”,大明嘉靖四年立。
清圣祖康熙帝南巡过济时,寺僧济普,手持竹筒,内植万年青一株,赴运河岸边跪接圣驾曰:“此为一统万年青(清)。”帝闻欣喜,命山东巡抚赵世显监工,重修寺院,规模大增,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落成,帝赐御笔“慈灯寺”三字匾额,镌刻于山门之内木牌楼额板上,金光闪烁。此牌楼顶部为歇山式,复黄色玻璃瓦,斗拱承托,四柱三门五楼式,外涂朱漆,耀眼夺目,又赐金经二部,为镇寺之宝。寺内大部建筑物,皆用青砖灰筒瓦。
前院栽植桧柏数十株,树龄都在150年以上,遮风蔽日,苍翠挺拔。木牌楼之南,建弥勒殿三间,深进两间,单檐歇山式,左右侧各有套房两间。
中院建大佛殿五间,深进三间,亦是单檐歇山式,院周围建回廊,明柱承托。
后院建大士殿(观音殿)三间,深进两间,硬山式。东西两侧各建硬山式配殿三间,后殿与配殿之间,沿院墙也建单面回廊连接。西院墙正中廊内开一月洞门,通往僧人斋宿院,内有房舍数间,木香花一架,石榴及翠竹数株,环境清幽。
因寺院当地势低洼处,所有殿堂廊室都筑在70厘米高的砖石台基上,而且自弥勒殿向南贯穿寺院的中轴线,直达大士殿,筑砖石包砌的神路,高约80厘米,宽约3米,这是该寺最明显的建筑特色。
1928年,北伐军冯玉祥部在济宁“打偶”,该寺所有塑像全毁。地方当局在寺内设平民学校。1940年,日伪时期在寺内设土布市场,殿堂屋宇仍保存完整。解放后,先后设置市盒梗厂、市食品厂,屡经厂方改建,已无旧迹了。
妙香禅林
妙香禅林是玉露禅林(玉露庵)管辖的下属寺院,位于南文昌阁街东端路北,东临圩子河。南文昌阁门是其附属建筑。
此寺院殿堂全用青砖灰筒瓦构建,山门三间,深进两间,单檐歇山式,斗拱明柱承托,门额金色雕龙边框的蓝地大匾,上书“妙香禅林”四个金字。门前的砖雕照壁,高约五米,竖立于路南。
前院立明清两代修寺碑数筒及苍松翠柏十多株。二门为砖石券筑的月洞式,门额石匾镌刻“慈云法雨”四字。
二门内硬山式正殿三间,前后出廊,内祀“三方佛”金身坐像,即阿弥陀佛(西),释迦牟尼佛(中)、药师佛(东),神态慈祥和穆,栩栩如生,殿西通入套房两间,为待客室。殿东侧院落内是僧人斋宿,殿前两侧配殿各三间,硬山式,前出廊,东配殿内祀“元始天尊”彩绘坐像,西配殿内祀“太上老君”彩绘坐像。
后院正中建高大巍峨的藏经楼,硬山式,五条脊,主脊砖雕祥龙,两端邸吻硕大,一楼前接卷棚三间。楼内正中祀观世音菩萨金身坐像,两厢彩塑十八尊罗汉坐像,神态各异。楼前两侧亦建配殿各三间,形制与前院配殿相同,东配殿内祀孔子彩绘坐像,西配殿内祀神医华佗彩绘坐像。
此寺院属中型规模,地处城市边缘,环境幽静,建筑典雅整洁。据该寺内碑刻记载,始建于元至元年间,明嘉靖时形成上述规模。虽是佛教庙宇,亦供奉儒道两教塑像数尊,特别是阁上祀文昌帝君,这充分体现了明代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哲学理念,在济宁城区的佛寺中,这里是唯一鲜明的例证。该寺另有西跨院存放柴草粮食。寺前东侧的文昌阁为其附属建筑。
1947年7月,玉露庵惨遭国民党军火焚,僧人即迁居此寺院住。
上世纪50年代中期,在此设立济宁市搬运公司,屡经改建,旧迹全无了。
普济庵
位在东关马驿桥迤北,府河西岸,坐西向东,基址在今黄淮宾馆内。该寺院始建于元代,为汉传佛教在鲁南的十方接众丛林,颇具规模,至清代咸丰时,已为废墟。光绪时,德馨和尚募化重建,规制大减,只两进院落。
山门为重檐歇山式两层楼阁,三开间,青砖灰瓦。上层檐下正中高悬“望河楼”匾额一方,意即前望府河。下层为弥勒佛殿,内塑弥勒金身坐像,笑容可掬。楼两侧左右建腋门可入寺内。
前院周围环廊,正面建大佛殿五间,深进三间,硬山式,内祀三世佛金身坐像(燃灯佛“过去”,释迦牟尼佛“现在”,弥勒佛“未来”),神态慈祥和善。后院建大士殿三间,硬山式。顶复黄琉璃瓦。内祀观世音菩萨金身立像,殿北侧另有僧房数间。
该寺院建筑,清净典雅。1943年,住持僧人印古法师又募化修缮。同时,把城东泗河东岸苏家庄行奘寺内的明代彩塑十八罗汉坐像迁来寺内,奉祀于大佛殿两厢并开光,弥足珍贵。
1952年,寺院被济宁市粮食公司征用。此后使用单位拆除佛像,屡经改建,旧迹不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