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武术的历史,是武术人创造的,当我们回眸定格在某一个历史瞬间的时候,原本离我们已经远去的人物,一个个又鲜活地出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记住这些鲜活的人,和他们创造的辉煌瞬间吧.)
公元1928年至1933年间,南京、杭州两地举办的三次大型国术国考擂台赛,被认为是近代武术史上的里程碑。山东作为武术大省,派出了以济南回族和冠县回族选手为主的强大阵容参赛,运用回族代表性的查拳门、弹腿门拳械及山东派跤术,在这三次盛会上取得了骄人的战绩。
第一届国术国考
1928年春,南京中央国术馆正式成立。为充实其师资力量,并为创办各省市县国术馆选拔人才,1928年10月,历时13天,在南京举办了第一届国术国考全国各地的武林精英共计四百多人参加。这次国考分预试赛和正式赛。凡预赛中演示拳术、器械及格者,才能参加正式的对抗赛。对抗赛又分为预赛和复赛,胜者参加决赛。此次国考分及格、中等、优等、最优等四种奖项,进入前15名的选手为最优等奖的获得者。大会由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和大会理事长冯玉祥将军主持,评判长由国民党元老李烈钧担任,副评判长由于右任、蔡元培、李景林、马良等担任。
经过预赛、复赛、决赛,最终夺得最优等奖的山东选手是:
马裕甫(时年27岁,回族,山东济南人)、
张英振(时年32岁,回族,山东冠县人)、
窦来庚(时年29岁,山东临朐人)、
杨法武(时年27岁,回族,山东济南人)、杨士文(时年29岁,山东菏泽人)、
王咸章(时年33岁,山东莱芜人)、
杨松山(时年23岁、回族,山东济南人)。
国考结束后,马裕甫被中央国术馆聘为摔跤科科长。新中国成立后,在广州定居任教;张英振被中央国术馆聘为 查拳教授,后任黄浦军校国术教官,新中国成立后在成都定居任教;窦来庚被山东省聘回为省国术馆副馆长,抗战爆发后,任山东抗日保安旅第十七旅旅长,为国献身,1988年被追认为革命烈士;杨法武被中央国术馆聘为一级摔跤教授,新中国成立后,曾执教四川队,1959年带队参加了第一届北京全运会;杨士文被山东菏泽聘回创办国术馆任馆长,也曾被聘到湖南、湖北、江西、河南任教;王咸章被中央国术馆聘为特级教官,新中国成立后,定居上海任教;杨松山被中央国术馆聘为最年轻的武术教授,后任教务长,兼黄浦军校国术总教官,新中国成立后,定居兰州任教。
大会原定取15名最优等奖获得者,最后有17人保持全胜,均获此殊荣,而其中七位是山东武术选手,占最优等奖的百分之四十有余。
另外,还有两位济南回族的查拳大师于振声、马金镖也参加了第一届国术国考,被中央国术馆同时聘为国术教授。
此次国考,山东选手获优等奖38位,中等奖82位,及格奖120位,名单从略(其中宛长胜25岁,张孝才23岁,均为济南回族)。由此可见山东省在第一届国术国考中的成绩,是当时影响最大的省份之一。
杨法武、马裕甫、杨松山三人均是王兆亭(1880~1952,号丹忱,回族,济南人)、王兆林(1884~1968,号竣青,回族,济南人)兄弟创办的”俊英武术社”第一、二期学生。以后三人又入选马良创办的“山东武术传习所”,拜保定快跤大师张凤岩(1870~1946,回族)门下练习跤术。三人同为中央国术馆在南京期间的重要代表人物。
1928年10月中央国术馆举行第一次国考开幕纪念
浙江省国术游艺大会
1929年11月16日,由南京中央国术馆和浙江省政府发起的“浙江省国术游艺大会”(也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武术公开擂台赛”)在杭州举行。此次赛事突出了中华武术“以击为宗,兼长演艺”的特点,全国武术界各门派器械、拳术得以在赛场上实际较量,后被称为中国武术史上的“千古一会”。大会历时半月,从全国各省市县和四个特别市(南京、上海、天津、青岛)的国术馆及军、警、农、工、学、商、僧侣的国术团体中认真选拔出的三百多名男女选手参赛。大会名誉会长由浙江省主席张静江和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担任,李景林任会长,政界要员胡汉民、孔祥熙、宋子文、冯玉祥、蔡元培、宋哲元等二十余人为大会题词。大会的评判委员会、监察委员会分别由杜心武、刘百川、杨澄甫、孙禄堂、吴鉴泉、王芗斋等六十多位著名的武术家组成,观众达五六万人次。
大会首先是参赛选手表演,共表演了三十多个门派的五百多种不同拳械、套路及内外功夫和轻功、暗器等。大会的评、监委员看了选手的表演赛后,对技艺不精者,劝其不要参加擂台赛。大会规则宗旨是:所有参加擂台比赛者,不准携带任何保护具,各种徒手技艺均可使用,伤残或死亡者后果自负,经过复赛,胜者参加决赛。在实际的较量中,南拳不敌北腿,全部败北。
最终山东夺得最优等奖的是:韩庆堂(1901~1990,时年28岁,即墨人,中央国术馆保送,后逝于台湾省);祝正森(1902年出生,时年27岁,即墨人,中央国术馆保送);宛长胜(时年26岁,回族,济南人,山东省政府保送);张孝才(时年24岁,回族,济南人,山东省政府保送)。获得优等奖的是:高作霖(1898~1986,时年31岁,淄川人,青岛国术馆保送);张孝田(1906~1973,时年23岁,回族,济南人,山东省政府保送)。获得中等奖的是;袁伟(1902年出生,时年27岁,回族,济南人,中央国术馆保送);纪雨人(1902~1976,时年27岁,胶县人,山东省政府保送);邱景炎(1901年生,时年28岁,诸城人,山东省政府保送)。
#p#副标题#e#当时,年近50岁的济南查拳大师马金镖也参加了擂台赛,在与浙江高手对阵中,仅以查拳中“斜步倒插一杆旗”这一招,便把对手踢翻在地,获得中等奖,是获奖者中年龄最长者。
本次赛会1-10名为最优等奖,获得者都是中央国术馆的学生;11-20名为优等奖;21-30为中等奖。共取前30名为获奖者,其中山东就有10名,又是全国获奖人数最多的省份。杨松山随中央国术馆参加大会,为大会保送人之一。马金镖、宛长胜、张孝才、张孝田师徒四人将本门派拳术、跤术融为一体,面对全国各派武林高手,在擂台赛中,突出了查拳门、弹腿门优势与特点,马金镖老师两战两胜,宛长胜五胜,张孝才四胜、张孝田三胜,师徒四人同获大会奖励,成为中国近代武术史上流传至今的美谈。宛长胜、张孝才,张孝田三人均是马金镖民国初年创办的“群英武术社”的学生,后来三人又拜在“山东武术传习所”著名跤师沧州“铁别子”王振山(1884~1968,回族,归真于济南)门下习练跤术。近代著名武术理论家徐哲东在民国十八年出版的《国技论略》一书《摔角》一节中称王振山”为马良镇守使部下摔角人才中的一巨擘”。
第二届国术国考
山东省经过县市省考,最后派出了由时任省主席兼山东国术馆长韩复榘、副馆长窦来庚率领的周子和、张登魁、张英健、金胜利、张广聚、李振西、何占元、杨胜德、马清河,崔凤歧、金福泉、马金堂、杨春志、杨奉玉、张香圃、王新志、王子章等运动员、教练员及其他成员组成的八十多人的庞大代表团。
另据不完全统计,济南回族武术前辈先后在中央国术馆任教、学习过的有:
马金广(字裕甫,1901~1971),第一届国术国考最优等奖获得者,摔跤科科长,曾任国民党白崇禧部中校教官,归真于广州;
宛长胜(1905~1974),1929年杭州擂台赛最优等奖获得者,第一期教授班学员,曾任教于常州、南京等地,归真于上海;
张孝才(字俊亭,1905~1972),1929年杭州擂台赛最优等奖获得者,第一期教授班学员,归真于济南;
杨松山(字思齐,1906~1985),第一届国术国考最优等奖获得者,任教授、教务长等职,归真于兰州;
张登魁(字剑涛,1911~1987),第二届国术国考摔跤冠军,中央国术馆学员,后留馆任教。归真于广州;
#p#副标题#e#周凤鸣(字子和,1913~1996),第二届国术国考散打冠军,中央国术馆学员,归真于济南;
金福泉(1906~1968),中央国术馆学员,武坛名将,归真于济南;
马金堂(1908~1970),中央国术馆学员,曾任教于上海,归真于济南;
杨法成(1910~1986),中央国术馆员学,跤坛名将,归真于济南;
马鸿志(1910~1996),中央国术馆学员,曾任教于云南大学,归真于昆明;
何占元(1912~1987),中央国术馆学员,曾任马步芳部少校教官,归真于济南;杨春智(1913~2000),中央国术馆学员,曾任李宗仁部中校教官,归真于济南;杨奉玉(1914~1989),中央国术馆学员,曾任白崇禧部广西第一教导总队少校教官,归真于贵阳;
于荣华(1914~1997),中央国术馆学员,曾任白崇禧广西第三战区少校教官,归真于南京;
王新志(1915~1948),中央国术馆学员,曾任宋哲元部少校教官,归真于济南。
另有山东冠县回族查拳名家张英振(1896~1977)、党振芳(1898~1979)、张英健(1913~1988)等均为南京中央国术馆山东查拳派重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