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钟编磬在古代国家大典中是首席器乐,至唐宋之前一直为王室所有。泗滨浮磬就产生于枣庄。
泗滨浮磬是以特定泗水流域中的响石为原料制作的,至少有五千年以上的历史。
古文献自传说中的“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到卜辞“卜·磬·言·南·和”;及《诗经》第一首“那”中的“依我磬声”。更清楚明白表达的是《尚书·禹贡》:“海岱及淮惟徐州……厥贡……峄阳孤桐泗滨浮磬”。把产生“泗滨浮磬”的产地十分准确的锁定在大海之西,泰山之南,淮水之北的鲁南地区。
尚书中的古徐州是枣庄市古薛遗址
据考证《尚书》中的徐州,公元前339年为枣庄市官桥镇的古薛国遗址。《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三十一年薛改名为徐州”。这个以古薛为中心的古徐州在此共存在560余年,直至公元220年以后的三国时期才将徐州治所迁至彭城的铜山,也就是今日的徐州,此时也正和《尚书》形成发展及定型时间十分吻合。
遍查古今各种相关文献资料证实《尚书》中并提的“峄阳孤桐泗滨浮磬”就发生在北起古任城(仲浅村)南至古运河码头的台儿庄这片泗水流域之中。
泗水之滨 峄山之阳
山东枣庄段的泗水流域,北起邹城界,南至台儿庄,自古以来为汶、泗、济众水东南入海之走廊,地处泰沂山区西南边陲。往西是鲁西冲积平原,向南则为广袤的苏北平原。这里水草丰盛,东夷和各族群交汇。据考古学者邵望平说:“……笔者参与发掘山东滕县一处商代墓地上,亦有随葬鳄皮制品……布鼓和磬同出”。并综述:“徐州所贡五品(翟、桐、磬、蠙珠、鱼),可能是一组用于制作舞乐的礼器的原材料”《九州风土考古学丛考》。
这里有着产生“泗滨浮磬峄阳孤桐”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寰宇记》:“泗水之南四十里取磬石上供乐府”。(枣北山区北距泉林不足百里)
《锥指》:“峄山自北而南,葛峄山为邹峄之尽处……”(葛峄山即今峄城南之天柱山,峄县则依葛峄山而命名)。
《参证》:“则谓……自邹县峄山起,山脉向东南迤逦而来,络绎于邹县、滕县、薛城一线之东,至旧峄县已是余脉,则正如冀州太岳山脉之南称岳阳一样,此地自可称为峄阳”。
《孔疏》谓(葛峄山)即“峄阳孤桐”之山。“峄阳孤桐泗滨浮磬”产在这里,被古今学者考证的十分清楚。
今之古石磬绝大多数为古墓出土,(“泗滨浮磬”)实物流传只发现日本岩手县中尊寺收藏的镌刻阴文正楷“泗滨浮磬”一枚。
厘清泗滨石和华原石、灵壁石关系
《初学记·乐部·磬》:“磬有泗滨、九真浮岳、小华之山、泾水危鸟之山”。
目前已知产磬的有广东罗浮、陕西华原、皖南思溪、皖北灵壁。这些都与《尚书·禹贡》:“峄阳孤桐泗滨浮磬”靠不上。
枣庄市滕州、山亭及薛城以东至葛峄山大片山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响石发现。和以上不同的是,由于响石生成条件特殊,不成矿床,大多以散落形式发现,所以有可遇不可求的现象。“有时农民的鸡窝、猪圈也能偶然出现”(中央电视《编磬的新生》)。
“大爆炸”一说的地质学家娄华君经过多年研究认为,在距今6500万年前,有颗直径约为10km的铁质陨星撞击了鲁西地区,造成以巨野为中心的撞击大坑(荷泽·雷泽·大野泽)。
地球物理研究员耿乃光教授据此理论分析认为:“‘弹坑’半径不小于60km,‘弹坑唇’会波及更远的泰沂山区。”他认为“浮石的形成为大爆炸瞬间,抛入空中在高温高压下,等离子体吸收了陨星爆炸物散落在地表而形成了浮石,并在快速冷却过程中形成微晶结构,这是特殊条件下天地造化的杰作”。
“胡渭将纷岐之说做了清理,论定泗滨石……取之已尽才改用灵壁石,后来唐代一度改用华原石,至宋代复改用灵壁石,此说法较为合实情”《尚书校释绎论》。
历史渊源
枣庄地处鲁南,濒临泗水之滨,有着丰富的物产和资源,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上古时期海岱文化,黄河文化,东夷文化与伏羲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在整个华夏文化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泗滨石和泗滨编磬通过有仍氏之女进贡于夏商天朝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受华夏文化、齐鲁文化和楚越文化的影响,枣庄地区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文化特质,在先秦及其之后的历史中与儒家、墨家、法家、道家、佛家等文化的形成及发展紧密相关并起到了极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产生并孕育了荀子、墨子、孟尝君等具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因此,泗滨石和泗滨编磬的创造与研究不仅关系枣庄、鲁南地区的文化研究与继承发展,而且与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紧密相连,具有极其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这里泰沂山区和苏鲁平原的结合部,远古时代的文化遗址比比皆是。北起古任城旧址(红荷湿地北约10公里的仲浅村),南至古薛为任姓氏族集聚地,古任城为有仍氏后裔,古薛奚仲、仲虺为任姓,安阳小屯出土的商王武丁之妻妇好墓中《妊然入石》、《妊竹入石》的磬石都为由此西迁的任姓之贡品(古仍、壬、任、妊通)。
1978年全国两项重大考古成果之一
早在1978年考古发掘中,在古薛北十余公里的姜屯村出土了西周时期的十三枚编磬。其中破损两枚,经枣庄市原市音乐协会主席在此地区寻到泗滨响石补配成功,并参与重大演奏,获国家各种大奖,轰动国内外。(十三枚编磬现藏于滕州博物馆)原文化部长贺敬之及音乐界权威人士,中国音协主席赵沨、中国音乐研究所长乔建中、王子初、朱践耳等,为此发了贺电(信)及题词。
日本、韩国、香港都发了报导。日本韩国音乐界发了贺词及邀请去讲学。
中央电视台为此在枣庄市深度采访后制作了《编磬的新生》节目,1995年10月在中央台连续播出。
枣庄市吴林石材厂依据十三枚编磬制作的复制品曾被中央音乐学院等多家购买收藏。贺敬之为之题诗:
玉城神州梦,
石鸣华夏声。
故乡多奇石,
吴林尽天工。
古运河鲁南段“三分朝天子,七分下江南”,文化底蕴极为丰富。
《尚书》中的“峄阳孤桐泗滨浮磬”恰恰都出现在枣庄地区,可以想像枣庄人,弹奏着“峄阳孤桐”东南孙枝之琴;敲击着枣庄之石补上的“姜屯十三枚编磬”;乘上台儿庄古运河之船;左揽青檀,右掖抱犊;唱起古文化遗产之歌。尽情的享用着历史为我们留下的这些瑰宝,岂不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