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薛,写在大地上的史书
一抔黄土浸润着一方文化,一件文物积淀着一段故事,一堵城墙见证着一个国家的兴衰。
在鲁南地区,人们对古薛国并不为许多人所熟悉,但说起一些经典的成语,诸如“狡兔三窟”、“鸡鸣狗盗”、“焚券市义”、“毛遂自荐”、“脱颖而出”、“后来居上”等,则是妇孺皆知。这些成语故事就发生在古称薛国这块土地。
一条薛河蜿蜒曲折从东部山区一路奔袭而来,在滕州南部打了一个旋涡。积聚成辽阔的冲积平原,让这块土地厚重而又肥沃,从此人类的文明在这块土地上逐步发祥,不断繁衍生息,传递着人类文明进步的薪火。
一层层黄土记录了一代代先祖生活的轨迹。7300年的北辛文化,造就了灿烂的氏族社会的辉煌;4000年前夏禹时代,奚仲在这里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辆马车;仲虺协助商汤从这里开始建立了商超帝国。汉代儒宗叔孙通、战国四公子、焚券市义的孟尝君,自荐而出名的毛遂等等,这一个个先贤为为古薛这块土地,书写着一页页璀璨的文字。
据《滕县志·古迹考》载:“薛城,在薛河北,周二十八里,古奚仲所封国,城则田文增筑。”古薛国虽然经历了两三千年的沧桑巨变,城廓保存基本完好,文物古迹众多,这在全国也是唯一的。现城内有田文、田婴墓址,汉代炼铁遗址,城北部有毛遂墓址等许多文物遗存。历代名人墨客过薛时,留下了咏颂诗文,围绕着古薛国的衰亡,也流传着许多迷人动听的传说故事。因此,1988年元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薛国故城位于山东省滕州市官桥镇和张汪镇境内。外城平面呈不规则方形,志载其周长“二十八里”。今测实际周长为10615米,城墙逶迤起伏,现存城垣高出地面4至7米,底部宽20至30米。夯层厚19至22厘米,夯窝直径6至7厘米.有城门5座,南面2座,其它三面各一座,形成于战国时期.居住遗址9处,制陶,冶铁,冶铜,制骨怍坊10余处。内城在大城的东南隅,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周长2750米。墙宽10米左右,城壕宽8米,内城即西周、春秋的薛城。战国时的外城就是在西周春秋时的内城的基础上向东北西南延长而扩建的。
欲问前朝事,无语对秋风。故城内城北墙外有大面积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商、西周、东周和汉代遗址。1984年至1986午,山东省考古研究所在薛国故城发掘数百座春秋至战同时期的古墓葬,出土文物数以万计。薛国曾经是夏商时期的诸侯国,战国时期被齐国灭掉,成为孟尝君的领地。
春秋后期,薛城曾经作为古徐州的首府所在地,具有极其关键战落地位,由于水路交通非常通畅,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各路诸侯要想争霸天下,都想首先占领薛国。秦始皇之后的中原大地,烽烟四起,刘邦项羽在此会盟,扛起了反秦的大旗。汉朝建立后,从薛地走出了一代儒宗叔孙通、布衣丞相公孙弘等人。
春秋战国时期的薛国城墙
薛国故城是我国保存最完好的东周古代城池。大城中心皇殿岗村东部和其东邻的尤楼村西部经钻探发现有战国、秦汉时期的大规模居住址,其中分布有多处大型夯土基址,地面散布有虺龙纹半瓦当和“千秋万岁”卷云纹圆瓦当等遗物,应为战国、秦汉时期的王室贵族居住区。
战国时期这里就是拥有六万余家的大都会了。北辛文化到夏商周、秦汉三国都留下了历史的足迹。在这一座方圆不过10平方公里的古城里,曾经积淀了无数文化宝藏,也演绎过诸多历史佳话。
故城内的皇殿岗村东还有汉代大型冶铁作坊址,地表见有大量铁矿石,炼渣、残陶范等。陶范多见“山阳二”、“巨野二”等刻铭。其村南偏西有战国时期的制骨作坊和冶铜遗址。城内北部分布着多处战国、秦汉时期的小型居住址,孟仓村南有一处汉代冶铁遗址。城内东北部的渠庄村南分布着一处大型的汉代制陶作坊址,从其出土的大量陶器铭文分析,该作坊应为官方控制的制陶手工业区。遥想当年这里人口众多,交通便利,先进的工艺在这里矗立着一处处冶铁、陶器作坊,炉火冲出高高的烟火,叮咚的声音传遍四方,古薛何等的辉煌。
漫步宽阔的城墙,穿越于杂草之中,这片辽阔的土地,已没有城池的痕迹,只有那残留的古城墙基,叙说着当年的辉煌。小城位于大城的东南角,平面略呈不规则的扁长方形。东墙和南墙基本呈直线状被大城城墙叠压,西墙和北墙中部向外突出。小城现已完全掩埋于地下,数千年来不为人知。小城城墙总长2750米。城墙基宽10余米,墙体系用灰褐和黄褐土精心夯筑而成。夯层厚约10厘米,夯窝圆形圜底,直径3至7厘米,夯具为成束的木棍。由于东墙外为河道,目前只在城墙南、西、北三面各探出一座城门,门宽约8米,各城门间皆有道路相连。城外亦有较深的护城壕。
科研人员对古城墙断面进行研究
古薛历史是从北辛文化时期一直流淌到现在,成为所在区域历史文化的见证,这里是华夏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缩影。城内有三四米厚的文化堆积,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商周文化和汉代的文化层依次叠压。小城中部发现有多处夯土台基,应为大型建筑遗址。在城内东部发现和发掘有西周墓地,小城东墙、西墙和北墙外侧发现和发掘了西周至战国早期的王室贵族(狄庄村南墓地发现有数座100多平方米的甲字型大墓和使用封君诸侯葬礼的七鼎墓)和平民墓地。
古薛这片土地,虽经几千年的沧桑巨变,残砖断瓦遍布各地,文物古迹众多,留下的从六七千年前的北辛文化到三四千年的龙山、岳石文化等众多历史遗迹,记录和保留了这片土地上的生产生活习惯、民风民俗、精神伦理等历史文化元素。
睿智的奚仲、薛烛等人开启了学过崇尚科学的精神,敢于担当的钟馗、祖己、祖伊等人呈现出了正直诚意的优良品质,博学的叔孙通等人撒播了厚重的学术之风,以礼养贤的孟尝君诠释了以诚待人的良好风气。
薛国故城是目前国内保存比较完整的一座古城,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发展、城市建筑布局、生活风俗习惯具有巨大的价值。
在静寂中寻觅历史脉络,在守望中感受千古沧桑。翻开沉积的土层,古薛这片土地就是一部没有断代的史书,记录了人类发展进程中的每个时期的不朽文明进程。(马西良)
惟薛有序,于斯千年——古薛国历史文化
4月29日,《惟薛有序,于斯千年——古薛国历史文化展》在山东博物馆隆重开幕。该展览是山东博物馆山东古国系列展览的开篇之作,由山东省文物局、山东省文物保护与收藏协会、滕州市人民政府主办,山东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滕州市博物馆、济宁市博物馆协办,展出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滕州市博物馆和济宁市博物馆等文博单位的青铜器、玉石器文物精品共211件组,展览至7月20日结束。
此次展览旨在全面展现山东地区古国、古文化的面貌,扎实推进东夷文化溯源工程,积极推动山东地区古国和古文化的深入研究,加强相关博物馆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随着展出条件的成熟,山东博物馆还将陆续推出山东古国系列展览。
古薛国是古代山东地区存续时间最长、序列最为清晰的东方古国之一,兴起于史前文化发达的薛河流域,史前人类的足迹遍布薛河两岸,繁若星辰。古薛国自夏代立国,历经商、西周、春秋,直至战国中期被齐所灭,前后延续长达千余年,涌现出了一批像“造车鼻祖”奚仲、贤相仲虺、“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等影响历史、载入史册的著名人物。
20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滕州前掌大墓地和薛国故城的发掘,出土的数以千计的珍贵文物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更加生动、立体的古薛国画卷。此次展览展出的文物,既包括带有薛侯铭文的青铜礼器,也有制作精美的玉石器;既有出土时盛有酒和饺子的青铜卣、青铜簠,也有带有东夷特色的鹿角铜鸟兽饰、螺旋纹双鸟圆形玉佩。
薛国故城位于山东省滕州市官桥镇,是鲁南地区保存比较完好的古城遗址。经过多年的考古发掘,初步探明了除地上现有的战国城,地下的西周早期城,还有商代城和龙山城,对于研究古国古城都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薛国故城在历史上存在了两千多年,至今古城轮廓基本完好,作为战国时期的古城,能够保留至今天弥足珍贵。
前掌大遗址是1964年由当时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会同滕县文化馆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的,此后历经多年的调查与发掘,初步断定其为商末周初东方薛国的贵族墓地,也是河南安阳殷墟之外的又一处重要的商代方国遗址。由于绝大部分墓葬保存较好,为研究商周之际薛国的历史文化、埋葬制度提供了完整的可研究资料。(山东省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