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文化的起源
鲁文化,特指山东文化。虽然胶东地区和济南地区的文化不尽相同,但是总体一致。山东被誉为孔孟故里,所以最自豪的也是其文化。鲁文化包含酒文化、人文地理、习俗等等,涉及到方方面面,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山东人。
鲁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朝。商朝的国都在朝歌(河南安阳),周在岐山(陕西境内)。姬发灭商后,实行分封制,周天子居于至高无上的绝对支配地位。其王位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他庶子则作为小宗被分封为各地诸侯。他们在各自封国内又是同姓宗族的大宗,其王位也是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余庶子作为小宗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在各自封地里又是同姓宗族的大宗,其封爵仍由其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余庶子作为小宗分封为士。这样,根据宗法制和分封制,便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各级宗族贵族组成的金字塔式等级制机构。各个等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既是大小宗关系,也是上下级关系。
鲁国(公元前1042年-公元前256年),国君姬姓,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国都曲阜(位于山东西南)。在周代众多邦国中,鲁国是姬姓宗邦,诸侯‘望国’,故‘周之最亲莫如鲁’。鲁国成为典型国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世人称‘周礼尽在鲁矣’。鲁国初建时,其疆土不过百里,后陆续吞并周边的极、项、须句、根牟等小国,并夺占曹、邾、莒、宋等国部分土地,方成为大国。其疆域主要在泰山以南,略有今山东省南部,兼涉河南、江苏、安徽三省之一隅。疆域北至泰山、南达徐州、东至黄海、西抵阳谷一带,成为在今山东境内与齐国抗衡的大国。鲁国从第一任国君姬伯禽至最后一任国君鲁国鲁顷公,历经34君,长达873年,后被楚国楚考烈王所灭。
后来周文化对后世的影响巨大,主要是因为周文化在鲁国的践行和传承。有人问齐和鲁都在山东,为啥现在齐文化默默无闻呢?这就跟分封国君跟周天子的关系了。鲁国的权贵阶层都是姬姓,又同周天子关系好,加上鲁国自己也努力,所以在国制、文化方面的建树远超齐国。
周朝灭亡后,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在鲁文化的熏陶下,出现了中国第一位圣人孔子。孔子主张的儒家学派,其实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礼乐崩坏,恢复周礼”。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主要是祭祀、战争等庆典和典礼的仪式)遭到了破坏,同时象征着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乐(乐伴随着礼,因为有了庆典仪式,必然奏乐鸣金)。先后到各个国家游说,恢复周礼。这就像现在国家的文化输出,将自己国家的主见输出到了其他各国。进一步的奠定了鲁文化的基础。
在后世,各个朝代的皇帝也是“独尊儒术”。这样导致了更大范围内的鲁文化的流通和盛行。同时,鲁文化因为在山东境内的完整保存,成为了统治阶级巩固其统治地位的重要工具。伴随着山东人的出生的第一声啼哭,融化在血液里,流淌在山东人民的身体里。
到了唐、宋、明、清时代,帝都离山东都很近。所以礼乐对山东的影响更加频繁。特别是国家级的祭祀很多都是在山东进行。比如清朝乾隆皇帝三次以上在泰山举行封神仪式,泰山也变成了神山,代表着龙脉。普通老百姓对于皇家的行为肯定是顶礼膜拜,既然皇帝都相信,百姓也相信了。
鲁文化为什么如此盛行
可是到了近代,周礼、皇帝都不复存在了,为什么鲁文化还是得意传承和保存了呢?而不是像楚文化、吴文化渐渐的没落了下去呢?这就要得益于鲁文化的内涵:崇拜宏大、权利。1945年后我党、我军的势力迅速向山东转移,山东称为了事实上的军事基地和根据地。这样,党内的领导和军队的高层中出现了很多山东面孔。山东高层领导在建国后,发展和推行鲁文化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鲁文化在某种意义上称为了新中国的礼乐标准。
从上面可以看出,在每个朝代,经济稳定时期,鲁文化总是代表了国内文化的经典可以保留和传承。而在战乱年代,鲁文化总是能够抓住机遇,和未来的领导核心一同成长。这是鲁文化最精髓的部分。
鲁文化的现状
鲁文化的博大精深,也造就了现在中国的“礼乐上邦”,成为了事实上的中华美德的象征,所以鲁文化成为了一种官方文化和民间文化的结合体。
但是也可以同时看到,鲁文化中的客随主便、东道主文化等等,在国际市场上一再受阻,孔子学院等等国家文化输出很难得到国际友人的认同和赞许。因为鲁文化跟国外的契约精神有很深的冲突。因为鲁文化有一个特点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而契约精神是一种尖锐而带有冲突性质的文化,讲究一是一二是二,非要弄个鱼死网破。但是哪一种文化才是人类发展的终极目标呢?一切都是未知数。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中华文化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是鲁文化的具体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