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之都看潮涌
——写在“中国运河之都”高层文化论坛召开之际
这是一条绵延千里举世瞩目的长河,镌刻在共和国神圣的版图上,穿越无尽时空,以其独有的方式默默诉说一段丰枯荣辱的历史;
这是一座充满魅力勃发生机的城市,扎根在孔孟之乡丰厚的沃土中,位居运河之都,以其丰润的歌喉开怀吟唱一首充满激情的歌曲;
这是一次专家云集宏论巨制的盛会,来自全国各地造诣深厚的教授、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共同探讨挖掘济宁中区作为大运河畔重要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对济宁中区“中国运河之都”的历史定位予以确立。
让我们永远记住与之相关的3个关键词句:
京杭大运河;
“中国运河之都”——山东济宁中区;
“中国运河之都”高层文化论坛!
2006年9月16日至17日,将被载入京杭大运河发展史册。这两天,由山东济宁市市中区委、区政府发起主办,中国文化报社、山东省人文与自然遗产保护促进会、济宁市文化局、济宁市运河文化研究会支持举办的“中国运河之都”高层文化论坛将在运河文化名城济宁隆重举行。盛会当前,人们不仅把期盼的目光投向“中国运河之都”高层文化论坛,更把关注的焦点投向了古运河畔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济宁市市中区。
坐落于鲁西南平原的济宁市市中区,面积39平方公里,人口42万,是济宁市委、市政府所在地,鲁西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运河沿岸星罗棋布的城市中,“南通江淮,北达幽燕”的济宁中区,犹如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镶嵌在美丽的运河岸畔。
以运河为轴线,追溯济宁中区的发展史,人们常常把时间首先定格在700多年前。当时,在这块人杰地灵的土地上,随着京杭运河济宁段的开通,济宁中区的历史被改写了。由于地处京杭运河中段,属“水陆交汇,南北冲要之区”,因此济宁中区备受历代王朝的关注,元、明、清三朝都把治运的最高机构设在这里,清代康熙、乾隆南巡曾几度驻跸济宁,当年全线科技含量最高、可与都江堰相媲美的南旺分水枢纽工程也建在济宁。朝廷关注,重臣驻节,千帆竞发,商贾云集,济宁中区成为运河沿岸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运河之都。
如果说横穿华夏的黄河冲启了济宁一带的古代文明,那么,纵贯神州的大运河则使这片古老的土地韵致深远,异彩纷呈。济宁中区原为不起眼的济州,运河开通后,数百年的漕运畅通给这片土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百货物聚处,客商往来,南北通衢,不分昼夜”。明代朱德润在其《飞洪桥诗》中也曾生动描述了当时的景象:“日中商贸群物聚,红氍碧碗堆如山。商人嗜利暮不散,酒楼歌馆相喧阗”。与此同时,航运的畅通,贸易的繁荣,手工业的发达,强力地刺激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和风格的形成,使济宁城区逐步发展定格为独具特色的“江北小苏州”,并由一座古老的小城,迅速脱胎发展成为沿运七大商埠之一。但是由于历史时代的制约,到了清末,内战外侮加上铁路海运的兴起,繁盛的运河终于日趋式微,风光不再了。
斗转星移,日月轮回。新中国成立后,面对运河衰败的现实,济宁中区将曾经的辉煌载入历史,又奋笔疾书新的篇章。几十年来,依河而居的中区人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发扬“不怕困难、勇于争先”的创业精神,奋起开拓,积极进取,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5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27.0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89亿元。
作为依河而兴的一座古城,在社会发展的崭新时期,按照市委、市政府“以河兴市”发展战略和“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水城风貌、生态宜居”的城市定位,济宁中区以浓墨重彩把运河文化的研究、开发及利用列入“十一五”发展规划蓝图。目前,中区人民正以不断创新的精神,积极投身于运河文化建设中,努力实现“唱响运河文化、打造运河之都、建设首善之区”的奋斗目标。
千帆竞发指日待,运河之都看潮涌。在“中国运河之都”高层文化论坛召开之际,抚今追昔,我们深信,不远的将来,古老的运河将会再现一幅“云帆高挂、商贸繁荣、风光旖旎、游人如织”的水乡盛景,生机无限的魅力中区正阔步迈入“繁荣富庶、文明安康、和谐有序、集约高效”的崭新时期。
让我们翘首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