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是运河重镇。运河文化对济宁发展曾经起到过举足轻重的作用。保护、开发、利用好济宁运河文化将会加快济宁经济、文化、旅游等事业的全面发展,也是每一位济宁人义不容辞的职责。
1、梳理济宁运河文化丰厚的优秀文化资源,是做好保护工作不可忽视的重要条件。一是全面理清济宁运河文化的来龙去脉,再现一部完整的济宁运河文化史,对当今的经济发展仍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二是梳出精华,理出特色。济宁运河文化有着自身特有的地域特色。其中,商业文化性是运河文化最重要、最显著的特点;也是济宁运河文化之核心。同时,济宁运河文化又具有鲜明的孔孟儒家文化印记,孔孟之道、儒家思想深刻影响着世代济宁人,形成了诸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买卖不在,仁义在”等独具特色的儒商文化,它既使残酷的买卖增添了几分人情味,又规范了商品经济的道德行为,对当今和将来济宁的经济发展都仍具有一定指导、借鉴意义。再则,“开放性,多样化和兼容性”更是济宁运河文化的一大特点。作为鲁西南水旱码头和商品交换的中心,吸引了大批外地客商来济经商开店,也促进了各地文化的传入与交流。三是理清有价值的重要文物遗址、线索及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济宁运河文化中,文物资源与民间艺术资源是一不可忽视的重要门类;由于多方原因,不少有价值的文物遭到破坏,济宁“八角鼓、微山端鼓腔、仙鹤舞、运河叫卖声”等许多面临失传的民间艺术同样是济宁运河文化的宝库,理应得到保护。
2、提高济宁运河文化认识品位,增强责任感,是做好保护济于运河文化工作的前提。也就是要解决好领导、部门和专业管理人员三者的责任问题。达到有领导分管、决策,有部门动议、负责,有专人管理、办事。前提首先要解决各层次人员首先是领导的认识问题,切不可因济宁是始祖文化、孔孟文化、水浒文化的诞生地而忽视、冷落济宁运河文化,从发展济宁经济这个大局来衡量,应该说四者地位同等重要,而济宁运河文化更有其独特的开发前景。
3、多办实事,落实有关配套措施是做好济宁运河文化的必要保证。近几年,市委、市政府已开始注意对济宁运河文化的保护做了不少工俏但有待进一步深化,市民的济宁运河文化保护意识还较薄弱,政府在运河文化保护开发中的经费投入远远不够,尤其从建立必要法规看,加强对济宁运河的绿化、美化、环保、水运等保护、管理方面仍有较大差距,还需进一步从多方面做更多工作。
分析研究济宁运河文化,说到底就是解决“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让其更好地服务于当今济宁经济建设,推动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快速发展。
1、树立名牌意识,加大济宁运河文化宣传力度,坐稳“重镇”交椅。运河沿线的多数城市对“济于运河之都”之说由于缺少对济宁运河文化的深层次了解还一下难以认同。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树立名牌战略,通过举办运河文化艺术节、学术研讨、著书列传、经贸、旅游推介等多种形式奠定济宁运河文化的名牌地位;另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多种宣传媒体介绍济宁运河文化,像推介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一样推响济宁运河文化品牌,坐稳“重镇”这把交椅。
2、重塑济宁运河文化优秀人文景观,再现其“重镇”光环,为文化名市建设增墨添彩。一是可重塑其优秀人文景观。如“康熙、乾隆、朱衡、林则徐”等众多名人在济宁留下的墨迹、佳话的整理展示,汶上南旺分水龙王庙、水道总督衙门旧址、明清江南建筑风格的竹竿巷等一批重要文物景点的修复等。二是再现济宁运河文化“重镇”光环。如济宁运河博物馆的筑建,南门运河码头重现,优秀民俗与民间艺术的挖掘、发展与回归,包括饮食文化中济宁运河土特产品专卖、运河小吃一条街规划等,让这些带有济宁运河段区域特色的光环重新显耀。三是对濒临失传的各门类优秀文化艺术如“乐子、八角鼓、嘉祥梆子”等深受群众欢迎的民间艺术及戏曲,进行积极抢救和发展创新,还其民间魅力,重现济宁运河文化的区域特色光彩。
3、打响品牌,开发名牌,为经济强市建设开发利用好济宁运河文化首先要打品牌,比如“办节”品牌。通过精心策划的经贸、旅游、文化等门类的推介、交流,把济宁运河文化艺术节等办成省内外、国际间的经济、文化大盛会,使其像“广交会、西博会、大连服装节”一样成为举世公认的品牌。也就是说,紧紧拴住运河纽带,利用国内外市场,抓住一切机会,
用名牌战略服务经济,服务于我市经济强市建设。通过富有实效的工作,如让太阳纸业、兖矿煤业、邹县电业、鲁抗医药等经贸产业的牌子打得更响,成为国际名牌;让三孔、四孟、微山湖、水泊梁山的旅游热线成为旅客向往的旅游名牌;让嘉祥、微山唢呐、兖州花棍、邹城阴阳板等传统民间艺术继承、发展走上国际舞台,成为土味十足的区域名牌;让玉堂酱菜、筒子鸡、一品豆腐、微山湖鸭等济宁老字号产品与地方餐饮品牌重新焕发青春,成为运河文化的知名饮食名牌……总之,通过打品牌、创名牌,扩大济宁运河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提高其在各门类市场的竞争力。
在济宁要发展成为名符其实的经济强市、文化名市、组群结构大城市的今天,保护、开发、利用好济宁运河文化这个课题显得更为重要,也将面临许多新的问题,我们要去虚求实,敢于创新,多出思路,多出成果,让济宁运河文化为经济建设发出更多热量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