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英治水”后,运河 “号子”曾经在京杭大运河的中心段,济宁城区的五里老运河上震四方。历史上济宁地势低洼,承接周边省市53条湖河之水,集水面积达3100平方公里。河道纵横行人多以舟代步。农村人进城看病,或买卖生意及外地商客多以乘船来济宁。行驶用的是独木舟 (早在远古时期,人类便发明了独木舟。船舱多为木质结构,航行多以人力借助风力故称为木帆船),在顺水顺风的情况下行驶,还可自行,故俗语称其自行船。行驶在老运河上最多的还是客船和人力船。
叫响的运河号子起自人力船上的艄公和号工的一声喊一声应。从桅杆上引一纤绳至河岸边的纤道上。纤绳末端挂上纤板,纤夫躬身弯腰有节奏地一步一叩首地向前拉。根据船只的载重量、水流和风力风向,随机而定拉船的纤夫多少。船行驶的快一些,船上的人员可以采取撑篙或摇橹的办法以助力。船舱搁浅不能行驶时,纤夫和水手往往喊起激昂的号子,其步伐协调一致。为调动纤夫的士气,大船上有专门喊号的号工,号工宽厚的嗓音喊起奔腾激昂的号子,纤夫随号子有节奏地向前,号工甩开双臂迈着大步,从前头走到后头,从后头跑到前头,给纤夫以鼓舞,尤其当遇急流走不动时,全看号工的本事, “擅号”在号工的号声下,全体纤夫同一时刻猛一拉,利用集体的爆发力闯过难关。如果从下游向上游航行,即在水位落差比较大的地方,分别用巨石做了一个又一个的斗门,斗门现代来说就是船闸、大的斗门就叫闸口。每个斗门都有专用的工具,如头号杠、斗脚、斗编等。过斗门的方法是客船进入一个斗门后,随即把身后的斗门用专用的工具堵严,即斗门关严不漏水。然后打开前进上方的另一个斗门,随着斗门打开,水从前方的斗门涌进来,不一会,两个斗门的水位伏平了,船可以前进到前面的斗门,随后再堵住船后的斗门,打开前面的斗门,船一级一级地向上游驶去。船客每过一个斗门看激流落在身后,船瞬间穿过斗门,都欢呼跃起,异常兴奋。船家和客人共同高歌“太阳出来亮堂堂,好!老师差我来掌船舵,好!前赶去、后赶来,好!又得顺风又发财,好!前装金,后装银,当中装个聚宝盆,好!装一千,装一万,扫舱扫尘八百担,好!天光光、我掌舵,管船的开船就兴旺;前三舱里装珠子,后五舱里装米粮;管船的嫂子生贵子,得中头名状元郎!……”当又大又圆的月亮挂在老运河的上空,行过斗门的百人大船瞬间如入云空之中, “一船之人皆若狂”。
安阜街位于老济宁城的东门外、老运河自西向东拐弯、向南的阜桥口是安阜街的南街口。条石长街、长板掩面,街面上的商铺以药材为主,伴有粮行;旅店以车马店最多,歌谣曰 “下马安阜街,过道如中院;那是院中院,大院套小院,三家一个院”。每到农闲老运河清淤时,大都集中在河道的拐弯处,阜桥口是清淤上泥的地方,长长的阜桥从河里一直搭到城墙根。 “驾石飞梁尽一虹,苍龙惊蛰背磨空。”过去老人讲 “老城墙有多高,老运河就有多深”。那时民工住在安阜街的车马店里,有点小病就近拿药、做饭就近取粮,有名的馒头铺是安家、潘家;有名的车马店是王记和张记。百十米长的安阜街另一个特点 “贞节牌坊多”, “文革”前牌坊还存有三四处。安阜街又在 “土山”下,晚上收工后喝茶、听戏、逛着玩,那里灯火正酣澜。
老运河岸边的安阜街、南门里、竹竿巷是城区最具有运河文化底蕴的老街。 “长安一片月,处处捣衣声。”河边一块捱着一块又滑又亮的洗衣石已成为昨日的故事,小雨淅沥的老街渐行渐远,陶醉的时候听到从远方飘来艄公的歌声——“从来兴废如河水,只有长虹上清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