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济宁市市中区古槐北路,原北门大街路西,耸立着一幢黛瓦粉墙,雕梁画栋,气势威严,神秘幽深的庞大建筑,这就是人们说的潘家大楼也被称之为潘家大院。
潘家大楼创建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是当时济宁城最大的官僚私邸,所谓潘家大楼,并非一幢孤立楼房,而是一组四进四出的四合院,主体建筑是东西南北西面相通的三层圈楼,其高度居全城民居之冠,鹤立鸡群般耸立在北门大街,它就像粗瓷器里混进了个细瓷大碗一样,既富丽堂皇又绚丽多彩。
提起这座古楼,在济宁几乎尽人皆知,它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是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走进这座古风扑面来,古色满目装,古香沁人鼻息的大楼,使人顷刻间恍惚不知是在今夕何夕。整座大楼为木制结构,全部是重梁起架、磨转对缝、米汁灌浆,对称配套建筑,民族气息浓厚。建筑的用材非常精良,时隔这么多年,依然结实牢固。手扶敦实的木制扶梯,拾级而上,“嘎吱嘎吱”的踩踏声仿佛就这样响彻了百年,那声音传入耳中,似乎有种不经意间触摸到历史的恍惚。
潘家大楼的主人潘洪钧,字子和,又名伯钊,是系直系军阀吴佩孚的中央第一旅旅长。虽说潘子和作为民国时期的一个旅长,充其量只能是个小军阀,但别看他是个小军阀,却是实力不小,他有一个骑兵团,五个步兵团,两个山炮营,一个工兵营,月饷银元八万元,为各旅长之冠,是山东省的王牌军。大军阀吴佩孚让潘子和带如此一旅精良兵马驻防济宁,可见是有极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原因的。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这幢神秘幽深的大宅院里,曾发生了一起石破天惊的血腥案件。
因潘洪钧,每日忙于征战杀阀,交际应酬,冷落了他那高楼深院的八房姨太太们。衣食无忧的姨太太们,正值青春年少,每日在麻将牌中消磨着日月,也的确太单调乏味,于是耐不住寂寞的姨太太们做出了“红杏出墙”的事件,与终日护卫他们的马弁(biān)(护兵)眉来眼去,打情骂俏,渐渐地撞出了爱的火花,以致做出了龌龊之事。潘子和觉得家中发生这种事,太丢人了,盛怒之下他采取了杀人不见血的方法,将八个姨太太一夜之间全部活埋在后花园里。这就是济宁老百姓至今依然传说的“潘子和杀家”的故事。
有这崇文尚武古风的济宁,在一条贯穿全国的大运河碧水清波的滋养下,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文官武将,层出不穷,山东省中的状元总数位居全国第四,其中济宁状元总数尤为山东之冠,可谓比例不低,而军阀武将就更多了,尤其是北洋军阀时期曾有两个济宁籍人物登上了国务总理的宝座,那就是众所周知的靳云鹏和潘复,有意思的是早年时靳云鹏的母亲曾在潘复家当过奶母,人们都说这个奶母福大,一对奶子奶出两个国务总理。一个济宁州出了两个国务总理,位居于国家中枢,显赫一时。
另外还有总统府秘书长王毓(yù)芝,航空署长潘榘楹,造币厂厂长刘韵樵,以及曾任山东的封疆大吏山东省长熊炳琦,构成了权柄网络“济宁帮”,连清政府一涉及到济宁帮,也不得不另眼相看,据说德国人投资修建的津浦铁路,为了掠夺我国的地下矿产,设计线路故意偏离商埠(bù)之都的济宁,而绕道产煤之地兖州,消息传到济宁州城社会名流云集京都与济宁帮权柄人物,慷慨陈词一致向清政府力奏事由原委,闹腾的清政府没办法,既不敢得罪德国人,也不愿得罪济宁帮,就和了个稀泥,修了条兖济支线,好歹平息了这场争路风波。
这座大楼修建于1920年~1925年,历时五年,在建筑这座私邸时,据说潘子和没少费心劲,还专门请了风水先生,风水先生着一长衫,拄着文明棍,手持罗盘转悠一圈,文明棍在北门大街一捣,就这么选定了地址。
潘家大楼地处于背山背水,山为渔山,水为运河,是全城的至高点,历史上有“水漫全城,此处独安”之说,东面有城隍庙拱卫,北面有关帝庙呵护,西有普照寺照应,可以说一片吉地佳区了。
相传潘家大楼选址征地时,北门大街的许多店铺住户主动搬迁,潘家做事也很仁义,凡搬迁者,一律给与补偿,说不能叫搬迁户吃亏,并设法安排差事,有的在潘家做了伙夫、花工。当然也有不识时务拉硬功的,有一户只有一间茅草屋,说给钱少了就是不搬,潘家管事的请了当时济宁州有头有脸的人物到场,当着大家的面,垒了一间小银元屋,问那家主人用这小银元屋换你那茅草屋行么。那家主人一看,眼光发花,连连摆手说:总管,我这是给潘大人闹个笑话,你想想,潘大人相中的地方小的哪有不给之理,说实话,别人想巴结还巴结不上哩,我哪能挡头呢?所以修建此楼并没有太多的伤兵动武。
1927年北伐军由武汉进入河南,潘洪钧奉命与冯玉祥将军的25师激战,因受蒋介石部队的夹击,全旅溃败,潘洪钧在汽车内被击毙,潘洪钧一生最信六爻(yáo),常以占爻吉凶定进退,这次在北伐正义之师面前,六爻神卦也未能预卜其祸福,终于命染黄沙,给潘家大楼划上了最后一个句号。
由于战争的频繁,潘家大楼曾被各个时期的军政要人轮番占据,事后,又被国民党的专员公署以及日伪时期道尹公署长期占用。
1946年济宁第一次解放,这里又被设为冀鲁豫第七专员公署,时任冀鲁豫的书记万里曾数次在此主持各地的专联会议。
当所有历史情节都变成如今的书本,依然不变的是大楼内那满庭的书香,因为历史本来就是一部教科书。现如今潘家大楼正准备改进成一座具有民国风情的博物馆,相信会吸引更多的求识学子到此学习参观,为古城济宁增添出又一道亮丽的文化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