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初,美国水利专家方维参观南旺分水工程后惊叹不已,说:“此种工作,在十四、十五世纪工程学的胚胎时代,必视为绝大事业”,“今我后人见之焉得不敬而且祟耶?”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京杭大运河山东段演变
现山东境内,最早的人工运河是在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的一条沟通泗水和济水的人工水道,即菏水。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元代中央政府开通了济州河,它南至今微山县鲁镇与古泗水相接,北达今属东平县大安山乡,长75公里。并在今宁阳县设立堽城坝,导汶水入洸河;利用今在兖州市的金口坝,遏泗水经俯河入洸河。二水合而出于济宁市区的天井闸,分流南北以济漕运。史称济宁分水枢纽。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元代中央政府命礼部尚书张孔孙等主持开通了会通河,南自安民山西南起,经寿张西北过东昌(今聊城市东昌府区),又西北至临清,而达御河,全长125公里。元世祖赐名会通河,济州河之名随而不用。至此,今日所说京杭大运河山东段基本成型。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黄河决口,会通河於塞。永乐九年(1411年),命工部尚书宋礼等疏浚会通河,并采纳汶上老人白英的建议,筑戴村坝(即今东平戴村坝),开凿小汶河,遏汶水由小汶河流至运河水脊——南旺,自然分水南北。后七十年,杨恭在南旺设置上下闸(柳林闸和十里闸),使汶水按需南北分流。并根据地势在会通河上建闸,筑堤围湖,建设运河水柜(尤其是南旺、蜀山、马踏三湖)。本次疏浚会通河,除梁山袁家口至寿张县沙湾(今属河南台前县)向东迁徙20至50里为新凿河道外,余皆为元代会通河故道。
京杭大运河在山东地段不仅要解决水脊的问题,还要解决黄运关系。历史上黄河多次决水侵犯运河,为此历代对大运河不断修葺、整修、疏浚,或者小范围的改道,或增设闸坝等水工设施。山东运河在清代继续使用,并多次疏浚,一直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漕运停摆。至今,运河河道许多河段也逐渐淤塞,只有济宁以南还保存通航。
汶上南旺分水枢纽工程
元代会通河穿南旺湖而过,并以南旺湖作为水柜,且筑堽城坝导汶水入洸河,利用金口坝遏泗水经俯河入洸河,二水合而出于位于今济宁市区的会源闸(天井闸,已拆除),分流南北以济漕运,史称“济宁分水枢纽、堽城坝分水枢纽”。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黄河决口,会通河淤塞。
明永乐九年(1411年),命工部尚书宋礼等疏浚会通河。宋礼礼贤下士,启用白英随他治理会通河。白英是一名老河工,还曾经当过河工的小头目,有丰富的治水挖河的经验,而且对家乡南旺地区的山形水势非常熟悉。通过勘察,白英发现南旺是整个大运河全线地势最高的地方,也就是说南旺是大运河的“水脊”。还发现只有大汶河的坎河口比南旺高许多,于是向宋礼建议必须引大汶河水从南旺入运河才能使大运河畅通。宋礼采纳了汶上老人白英的计策,先在汶上县北的大河修建了一个“五里十三步”的土砂坝,这就是有名的戴村坝。利用大汶河旧支流,开凿了从戴村坝到南旺分水口的小汶河。利用高差,大汶河的水通过小汶河自然流入大运河中。再者,南旺水脊地位,流入的水自然分流南北济运。并在小汶河与运河交汇处,大运河的西岸筑砌—道近300米的石护岸,以缓解激流冲击。
宋礼时期,仍以济宁分水枢纽、堽城分水枢纽分水济运为主,南旺分水枢纽依靠自然地势而分流济运,运河时常因缺水而停运。为了更加科学有效地分水济运,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管河右通政杨恭始建南旺南北闸,南闸叫柳林闸,又称南旺上闸,在分水口南5里;北闸叫十里闸,又称南旺下闸,在分水口北五里。南旺分水口的南北分水量相传是南流3/10,北流7/10,即所谓“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
与此同时还筑堤围湖修建水柜,会通河穿南旺而过,运河以西称西湖,以东称为东湖。后来南旺湖专指西湖,东湖因小汶河穿过,以北称为马踏湖,以南称为蜀山湖。三湖充当了运河的水柜,有闸、坝、斗门和运河相连。运河水大时开斗门纳水入湖,运河水小时,开斗门放水济运。据乾隆时期《九省运河泉源水利情形图》一书记载,此时南旺分水枢纽共有闸坝25个,斗门13个。南旺分水口凭借自己在运河的“水脊”位置,逐渐取代了济宁分水枢纽、堽城坝分水枢纽,而成为会通河段最为重要的分水枢纽,承担了引汶济运的主要任务,保证了大运河畅通六百余年。
随着清末大运河漕运的停止,水资源的匮乏,山东段运河也逐渐被废弃,部分河道干涸,南旺区域更为严重。南旺湖、蜀山湖、马踏湖等面积越来越小,最终变成庄稼地。再加上干旱少雨,小汶河上游截流、下游改道等建国后的防洪水利工程建设,著名的南旺分水工程就这样没落了。
南旺分水枢纽遗产价值
山东运河位于京杭大运河中段,北连京冀,南通江浙。黄河以南运河通航的关键性工程是穿越山东地区,这里是京杭运河地理上的最高点(汶上南旺)。就工程技术史而言,山东运河代表了京杭运河的最高科学技术成就。山东运河沟通南北,维系了国家的统一,养育了两岸数以千万的人民,构筑了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遗产。
南旺分水枢纽是京杭大运河上一重要的系统工程,其地形选择、水源蓄泄、运黄关系、管理机制,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皆可谓运河的缩影,都在相当程度上代表了运河的复杂程度和重要地位。南旺地处京杭大运河沿线地理位置最高点,北接临清,南汇江淮,素有“水脊”之称。引汶济运、南旺分水等重要的水利工程对保障京杭大运河南北畅通至关重要,其筑坝截水、南北分流等因地制宜的治水思想和技术在我国水利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以聪明才智和艰苦劳动创造的令世界瞩目的科技文明,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创举。
南旺分水枢纽工程沟通了大运河,不仅为明、清两代漕运和南北物资文化交流发挥了关键作用,也极大地带动了南旺南北济宁、汶上、东平等地的发展和繁荣。
(执笔:吴双成,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佟佩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