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第一场雨在我出门的时候下了起来,离开济南还是细雨蒙蒙,到了泰安,已是中雨的样子,师傅边开车边吟诵着:“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走高速不过2小时,离开泰安,就是济宁地界,邹城、曲阜的标志牌在车前方闪烁着,仅凭这几个字,就把我们带入神圣而古老的文化。
这里人杰地灵,是圣人诞生和生活的地方,从古至今孕育出灿烂的历史文化,历代帝王尊崇,百姓朝拜,代表着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孔孟之道影响着中国的发展,形成了儒家思想。
距今六七千年前,这里就散布着众多的原始村落。居住在济宁的“有仍氏”,已进入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夏朝时,济宁城区一带称为“任国”,一直延续到商周两代。秦朝统一全国后,废封建置郡县,改称为任城县。五代时期称济州,北宋时期称济州济阳郡。到元至元八年(1271年)升济州为济宁府,这是济宁之名最早出现的年代。济宁地名的由来,因任城一带地势较高,可免水灾,能保安宁,故为济宁。
我们来过济宁两次,每次都带给我震撼,一个是古老的文化,一个是人文的精神,从小学课本就学习济宁的古代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从太昊少昊到女娲补天,从梁祝文化到太白楼,这里的名人轶事太多。
说到济宁的人文精神,离不开大运河。运河全长约1800公里,济宁恰置全河的中段,大运河纵贯济宁全境,流经梁山、汶上、嘉祥、任城、鱼台、微山等6个县区,全长约230公里。济宁的形成和繁盛,都源于大运河。
济宁原为很小的济州,治于巨野,1150年巨野水灾,因济宁现址(秦时称任城)地势高,遂迁此地。元时因济水南会泗、北会汶,州居其中而获济水之宁,故名“济宁”。此时的济宁,虽为府治,但名声平平,一般城镇而已。元代至元年间,途经济宁的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为济宁的崛起带来生机。据《济宁直隶州续志》载,济宁是“水陆交冲,舟车云合,郊原沃衍,冈阜星稠”“冲繁遂甲山东”。“江北小苏州”之号自此名扬天下,济宁成为名副其实的鲁西南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当时全国34个重要城市之一。
但是到了明朝洪武年间,黄河在原武(今河南省原阳县地)决口,汹涌的黄河水漫过曹州流入梁山一带,淤积四百余里,切断了明朝南北水路大动脉的运河。南北漕运的瘫痪,使朝廷百官、平民百姓,无不为之忧虑。济宁州同知潘叔正奏请朝廷尽快疏通河道以解百姓之苦。工部尚书宋礼受命同督都周长、刑部侍郎金纯等带领济南、兖州、青州、东昌等4个府的25万民工,对会通河水系进行了大规模治理,但因会通河水源不足,工程完工后会通河仍然无水。大运河的航运成了难题,济宁乃至大半个中国的经济发展受到约束。
这个时候,“博学有守,不求闻达,以耕稼为业”的农民白英登场了。白英为人正直,不慕名利,当地老百姓称他为“隐隐君子”。工部尚书宋礼在治理会通河受挫后,便布衣微服出访,寻求治水方略。他来到汶上城北,遇到老人白英。老人,在明代是一种职役,他是十余名运河民夫的领班,不是指上了年纪的人。白英是当地人,还当过河工小头头,他深知当地农民遭受苛捐杂税、连年旱涝之灾的苦难,对运河的治理已苦心思索了10年之久。他对运河进行过勘察,对当地山水地形非常熟悉,思想上已经形成了一套治水的方略,也许是济宁的古老哲学思想触动了白英的灵感,大道至简,顺势而为。他认为运河漕运受阻的主要原因,济宁西北方向的南旺是整个大运河的地势最高点,是运河之“水脊”。济宁的地势比南旺低,要往南旺方向分水实在是“水往高处流”。水源不足,通航必然困难。应在汶河戴村修坝,引汶河水至南旺再分水南北。《明史·宋礼传》载:“宋礼乃用汶上老人白英策,筑戴村坝,横亘五里,遏汶流”“汇诸泉之水,尽出汶上至南旺,中分之为二道,南流接徐、沛者十之四,北流达临清者十之六。南旺地势高,决其水,南北皆注,所谓水脊也”。
在这里,可以看到宋礼作为一名封建官吏,能礼贤下士,真心请教,而白英看到宋礼的虔诚和虚心,毅然担当,为国分忧,为民请命,他要把多年的心血和智慧献给国家,正是传统文化在这个平民百姓身上的体现。
宋礼按照白英的总体设计进行施工,首先,在东平县坎河口处的戴村附近筑坝拦水,遏汶水前行之路,然后在坝的上游南岸开挖一条长达四十多公里的新河——小汶河,引汶水和附近诸泉沿走高地直达南旺。最后在汶运交汇的“丁”字口筑砌一道300米长的石坝,中间迎汶急流处凿设一鱼嘴型“水拨刺”。又南自沽头北至临清相地置闸38座,以时蓄泄。汶水急流奔腾至坝下鱼嘴处,被拨刺一劈为二,使河水六分北流,四分南流,彻底解决了北段断流或水量不足的问题。
白英设计兴建的戴村坝和南旺分水枢纽工程,历时九年,终于完成了开掘汶上段运河这一著名的水利工程。济宁境内会通河的治理及南旺分水工程的完成,使之河河相通,渠渠相连,湖湖相依,泉泉相映,汇成了一派巨大的水系网。其科学价值和技术水平与李冰父子的都江堰相媲美,创造了中外水利工程史上的奇迹,影响深远,为世代所称誉。当时白英已年逾半百,但精力充沛,他废寝忘食,不辞劳苦,亲自规划指挥工程施工,因劳累过度不幸呕血去世,终年56岁。白英治水的成功,使明清两代六百余年间航运畅通无阻,尤其对当时的南粮北运发挥了很大作用,最高年运粮达500万石,有力地促进了明清时代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宋礼向朝廷一再陈述白英老人的治水功绩,朝廷对白英给予了高度评价。为纪念“引汶济运”的功臣,明正德年间建宋公祠、白公祠、分水龙王庙于南旺汶运交汇处的运河右岸。清朝皇帝曾六次南巡,都在南旺分水口留下了诗篇,对宋礼、白英治水功绩备加赞赏。那是属于济宁的一个时代,南旺的骄傲,现在那些仍在南旺矗立的古建筑群,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细节,记录着运河繁盛时的流光溢彩,这是一条河带给这片土地的完美缩影。“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明清历代皇帝南巡走的都是这运河,维系“天子”与“江南”的,正是这济宁南旺的这一脉河水。
济宁的街道方正流畅,给人的感觉就是平稳宁静,我想白英在天之灵也在含笑,他的目的就是看到他的家乡平安吉祥。
今天的济宁发展很快,高楼林立,但在水的运用上仿佛还差一点,尤其是河流在城市里是不是还要多一点。济宁因河而繁荣,因河而昌盛,城市整体规划时,是不是应当考虑再做一把河的文章,把大运河、北方都江堰、南阳古镇等等都融合在一起,再现往日辉煌,成为现代济宁人的一种福报和骄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