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韩庄,不能不说泇河,不能不说“泇河三公”——明朝三任总河:舒应龙、刘东星和李化龙。他们前赴后继、呕心沥血,铸就了泇河奇迹,创造了漕运辉煌。“舒应龙创开韩家庄,以泄湖水而路始通;刘东星大开良城、侯家庄以试行运,而路渐广;李化龙上开李家港(今三孔桥)、凿郗山石,下开直河口(邳县),挑田家庄,殚力经营,行运过半,而路始辟。故臣得接踵告竣……咽喉顺利,国脉疏通”。济宁市微山县韩庄镇成为泇河的要冲,明清以降统驭泇河之重镇。
一
京杭运河之泇运河长二百六十里,自夏镇南三孔桥向东,过寨子、西湾(今西万)、彭口闸转东南穿郗山至韩庄,折向东经台儿庄转东南至邳县直河口,是我国明代最有成就的水利航运工程。清代治河专家、尚书衔河道总督靳辅评价说:“有明一代治河,莫善于泇河之绩”。泇河的开凿使京杭运河漕运走上了鼎盛,然而,开挖泇河充满了矛盾和斗争,经历了一场波澜壮阔的争论,这便是历史上的“泇河之议”。“泇河之议”持续三十年之久,是明代围绕如何解决黄河害运问题而展开的一场跌宕起伏、蜿蜒曲折的大争论和宫廷争斗。从隆庆三年(1569年)开始提议开泇,到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开成通航,历经两代皇帝,参与的历史人物多达三十余位。他们中有位高权重的尚书、恪尽职守的漕河大吏,也有经验丰富的基层小吏。围绕着如何解决黄河河患问题,出现了主黄派、主泇派和中间派三系力量。主黄派坚持以黄河作为运道,通过治理黄河来解决河患问题;主泇派认为黄河短期内无法治理好,漕运一日不可中断,必须另辟运道、开挖泇河,使漕运摆脱黄河的制约,才能确保漕运无误。而皇帝受各种力量的影响,在“泇河之议”中犹豫不决,造成在开泇问题上众说纷纭、反反复复。
1593年,徐沛鱼滕诸郡邑雨潦大作,溃漕堤近200里。总河舒应龙以泄水之名在微山湖东韩庄开支渠,史称韩庄支渠,引彭河通泇泄昭阳湖及鱼台等县积水。舒应龙不提开泇而说宣泄决口积水,实际是避“开泇河的争论”而开泇河,历史上称为“首开泇河”,舒应龙也因此被称为“开泇三公”之首。
1600年,总河尚书刘东星主持将韩庄支渠河槽加宽加深,并于韩庄向北在湖东开河四十五里以便纤挽船只,免湖中行船漂沉之险。同时在韩庄东的河槽上分别建德胜、万年草闸和巨梁石闸。1604年正月,工部右侍郎李化龙上疏开泇河的“六善”“二不疑”。六善的中心是避黄保运,河道总督曹时聘极力支持。当年李化龙主持开泇河,自夏镇南李家口(今三孔桥)向东,经种口转东南郗山、至韩庄折向东,经台儿庄、转东南至邳县直河口入黄河夺泗之运道,长二百六十里,统称泇河。当年八月修成,粮船由泇者三分之二。次年二月,曹时聘继续扫尾工程,三月竣工,五月全线通航。
泇河开通后,南来航船由邳县直河口入泇河,经台儿庄—韩庄—李家口入漕运新渠,经夏镇至南阳入会通河达北京。从此京杭运河畅通三百余年未再有大的改道。更为重要的是,泇河之开,微山、郗山、吕孟、张庄、武家诸湖始连,形成微山湖,之后南四湖渐渐融为一体,成为江北大泽。韩庄由于地处泇河的咽喉要冲,一跃成为明清时期统驭泇河,关乎“国脉疏通”之重镇。
二
清代,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从1684年到1784年100年间,曾12次南巡,其中7次途经微山湖,但巡视韩庄闸竟超过十次。乾隆皇帝曾说:“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两位皇帝十余次巡视韩庄闸,足见其在京杭运河上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韩庄闸,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建,清雍正六年(1728年)整修,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重修加高,金门宽二丈二尺五寸,高二丈六尺四寸,月河长五十七丈。明朝万历三十二年泇运河开通之前,南四湖还没有形成。那时候的湖区一带,分布着十几个大小不等、互不相连的小型湖泊。泇运河开通、韩庄闸建成之后,南四湖才最后形成,成为补充韩庄至骆马湖之间运道的水柜,微山湖底比骆马湖底高18米。然而,在当初建造韩庄闸的时候,由于多虑储水济运,而忽略了泄洪排水,夏秋之际如果降雨量偏高,往往导致湖水暴涨,不仅影响南四湖岸边的适时秋种,而且波及到鱼台、金乡等周边县域。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乾隆皇帝第三次南巡时,这位既考虑江山社稷也不忘老百姓的皇帝,面对湖边的水患,写下了一首五言诗,流露了他对湖区百姓的愧疚之情:韩庄界微湖,蓄水以济运。犹恐春水弱,冬令例疏浚。去岁黄渎溢,壅遏湖流顺。泛溢连运渠,无从辨堤堰。即今漫纤道,转漕迟北进。荆山近虽剔,十未减五分。立马望汤汤,播种待数郡。艰矣筹河防,恧哉念民困。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朝廷派员到韩庄勘察,试图通过旧闸泄水,但无明显效果。因此在旧闸以北添建新闸,使湖水畅流入运。新闸建成,湖水得以顺畅排泄,大量被淹没的农田复为良田。韩庄湖口,也傲然出现一气势恢宏的胜景:湖口双闸。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皇帝第四次南巡途中,在济宁至韩庄一线,看到原来饱经水患的土地变成绿油油的麦田,十分高兴。他伫立于韩庄双闸前,看着烟波浩淼的微山湖和京杭运河南来北往的漕船,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欣然命笔:韩庄实泄微湖水,筹涸金鱼闸建新。济运利农期两益,每因触景忆贤臣。
当地官员在乾隆皇帝驻足处建起一座规模宏大的大王庙,即湖神庙,把乾隆皇帝这首诗镌刻碑上,立于庙前,称为“乾隆诗碑”,也被称“大王庙前碑”,后庙毁碑失。1998年,乾隆诗碑再现于世,诗句与《四库全书》中所载一字不差,《四库全书》并作如下注释:“鱼台、金乡诸县之水皆汇微山湖。夏秋坡水涨溢,鱼台一带每多积潦之患,既疏伊家河以酾其流,并于韩庄西岸建滚水坝以杀其势。甲申(1764年)春,抚臣崔应阶请浚治微湖下游,因命故协办大学士公兆惠前往会勘,以湖口旧闸宣泄,未畅;议于旧闸北添建新闸,使湖水畅流入运,闸成而数县滨湖沮洳悉皆涸出,民得赖以乘时耕种”。由此可知,乾隆诗中忆的“贤臣”是崔应阶和兆惠,他们在韩庄旧闸北添建新闸,使湖水畅流入运,金乡、鱼台滨湖地区因此解除水涝,收到“济运利农”两大效益。诗后署“乙酉年暮春下浣”“乾隆宸翰”满汉玉玺两方。韩庄旧属峄县,湖口双闸为韩庄至台儿庄河段“峄县八闸”第一闸,自明代嘉靖、隆庆年间开漕运新渠,为微山湖泄洪和大运河济运之要津。据《峄县志》记载,清道光二十九年重修,清同治年间再修,于两侧加筑拦湖石坝,为游人赏湖观河赏鱼之所,文人墨客题咏甚多,号称“峄县八景”之一。
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皇帝第四次南巡,四月初回銮中驻跸韩庄南万年闸。在闸畔观河亭上,西望韩庄,心潮起伏,挥笔写下了一首抒情诗篇《韩庄观湖》:韩庄水气罩楼台,雨后斜阳岸不开。人在长亭深处好,风帆一一眼中来。
微山籍作家张九韶先生对韩庄双闸倾注了深厚感情,不仅考证了乾隆诗碑的历史记载,还有感而发写下深情的诗篇:“韩庄是大运河的锁钥,韩庄是微山湖的门户,闸口关住的是百姓的安宁,闸水流淌的是万家的幸福,看指点江山的乾隆皇帝,也为它频颔高贵的头颅……”
三
清朝末年至民国期间,随着铁路的兴建和海运技术的提高,内河航运逐渐萧条,管理和维护相应停止,古运河逐渐失去了航运功能。
新中国成立后,航运事业逐步恢复。1958年至1959年修筑湖西堤,在堤内侧开挖了航道。沿湖西航道过二级坝西端的船闸至五段河口折向东,横穿微山湖,过伊家河船闸出湖。伊家河,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开挖,从韩庄南湖口至台儿庄入泇河,长34公里。1956年至1963年曾4次疏浚治理。1968年至1970年在湖口建成伊家河船闸。以后又建成了雄伟的韩庄节制闸和韩庄船闸等,成为闻名的水利枢纽工程。
韩庄节制闸全长436米,高30.9米,最大泄洪量为4600立方米/秒。该闸于1958年8月动工兴建,1960年10月建成十七孔闸,后又于1977年至1980年在十七孔闸两端各扩建七孔闸,共三十一孔。巨闸傲立微山湖南端,护卫南四湖巨泽,调蓄水位,默默挺立,雄伟壮观。每当开闸时,犹如万马奔腾,虎啸龙吟,气势如虹,声震苏鲁。
韩庄船闸于1996年6月开始施工,2000年3月20日竣工。京杭运河续建工程于2000年11月全部竣工,年通航能力达2500万吨,千吨级船舶可从济宁经韩庄达杭州、宁波等地。
如今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从江都开始调水,经过八级泵站来到这里,从这里积蓄,在这里发力,作为东线工程的九级提水站,将源源不断的长江水送入浩瀚的南四湖,并顺运河和调水水道一路北上,滋润我国北方广袤的土地,输送到祖国的心脏——北京。
韩庄作为新中国水利事业的重要枢纽,续写着京杭运河新的传奇,南水北调工程为古镇赋予新的历史使命,演奏着中华民族南北交融的华彩乐章。泇河、韩庄运河、伊家河和南水北调调水河道在这里交汇。站在宏伟的京杭运河韩庄船闸上向东俯视,壮阔的场景震撼着我们:四河交汇激荡起时代的巨澜,这巨澜见证着泇运河的古韵悠长,记录着新运河的雄奇奔放,也积淀着“送一泓清水进北京”的温暖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