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历史上,南四湖居南,北五湖居北,人们形象的描绘为“一龙戏九珠,九珠洒南北”。说起北五湖的形成,应先起始于大野泽,春秋战国至秦汉年间,在现在的巨野、嘉祥、汶上、梁山、郓城之间,有一个大的湖泊,“南北三百里,东西百余里”,叫大野泽,亦称巨野泽。五代至金初,湖面北移,成为梁山泊。后因黄河长期淤淀,湖泊蓄水量大减,到元初,形成了北边的安山湖和南边的南旺湖两个小湖。元代开通了京杭大运河后,河穿南旺湖,将南旺湖一分为二,成为东西两个南旺湖。明代疏通会通河(泛指徐州至临清段)时,在大汶河戴村处筑坝,开挖小汶河,引汶水济运,小汶河又穿东南旺湖,至此,一个南旺湖便分成了南旺、蜀山、马踏三个湖。为了调节运河水源,连同马场湖,共五个北湖作为水柜,使运河水涨时能减水入湖,水涸时能放湖水入河,并各建闸坝以时启闭。
北五湖最下端的一个湖,叫马场湖,系因明清在湖周围设军马场而得名,亦名任城湖,也叫耐涝坡,本地人叫西湖。据文献资料记载,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开始修马场湖堤,周围六十里,并置减水闸五座。到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又浚马场湖,筑堤开渠置闸坝斗门。清雍正九年(1731年),曾修筑湖堤,到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又整修堤埝四段,总长二千七百三十丈。西湖位于济宁西北十余里,在白堆、龚白庄段老运河东,白堆、兴隆庄南,刘家堤头东南,安居、十里铺、五里营老运河以北。原西湖主要是承担蜀山湖多余之水,明万历年间,在蜀山湖的南边修建了冯家坝,这实际上是蜀山湖的溢洪道,当汶水大、蜀山湖满的时候,湖水从此坝滚入西湖滞蓄。到明正德年间,在济宁城东府河上建了杨家坝,截泗、洸、府水绕城西流,过夏家桥,经金代状元李演墓于济安台西入西湖,此为西支,系正流。还有一支从夏家桥向南,过会通桥(洸河与运河交汇处)于草桥西入运河,此为东支。对西湖的描述,明代兵部尚书、安居人徐标,在《安居西湖记》中写道:滨河有湖曰马场,古任城之西湖也。潴水济运,以防胶舟。万历间,中丞潘公(指潘季驯)建斗闸三、坝口一,以备蓄泄。湖心最深处俗谓之大坡底,犹渊潭叵测,经旱不涸,周围四十余里,广漾潋滟,莫得其际,但见烟水茫茫而已。岿然水居者不一而足。里人喜渔隐则卜筑于此。累土为垣,剪茅为居,或率妇子,或携友人,笭箵其中,而鹤汀一艇,芦渚一丝,则极快事也。
西湖周围长四十三里三分,占地五百四十余顷,定志收水1.83米,容积约为2260万立方米。为了能使湖水济运,在湖南堤上曾增建斗门三座,即安居斗门、十里斗门、五里斗门。这几个斗门也可作运河水涨时减水闸使用,后因五里斗门偏下,遂废弃,又建了五羊坡便民闸及单闸两个斗门。由此可以看出,济宁西湖相当于一个滞洪区,它既可以蓄水济运,起到泄涨济运的作用,也可起到蓄洪保田的作用。
清康熙年间,堵塞杨家坝,自此,西湖专蓄泗、洸、府河之水。后来冯家坝失去作用,府河又淤浅,致使泗、洸、府来水不及原来的十分之一,使湖滩淤出,为“官役河混”所占。至康熙中期时,湖区“尽为民田”,不再蓄水。据《运河备览》记载:光绪年间,湖地居民占垦,其中二十六年知州汪望庚禀准放垦,每亩先交押金一千文,分三年缴清,岁收租价一百文,分两季交纳,现已呈报三百余顷,归湖田局管理。马场湖地五顷八十六亩,每亩征苇八千七百九十六束,每束八斤,共重四万七千四百六十斤,系北汛千总征收(总河下属管理官员)。
历史上的西湖有一道美丽的自然风光,是济宁地名八景之一,名曰“西苇渔歌”。那时人们在这广阔的水乡植苇栽蒲,养鱼喂鸭,微风吹来,湖水荡起阵阵涟漪,芦苇摇起柔软的身驱,犹如轻歌曼舞。特别在夕阳西下时,烟雾浩渺,渔歌阵阵,真是人间美景,所以许多文人墨客,来此都赋诗留词。清朝潘本佶在《西苇渔歌》中写了如下诗句:
浅水平堤鸭鸭浮,柳村三五画家秋。
橹声咿哑月初上,短遂芦根何处舟。
位于西湖北岸稍偏东处的凤凰台,传说为青帝太昊祭祀之台,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康熙皇帝由文武大臣跟随第四次下江南,龙船来到济宁州,在知州吴柽的陪同下,登上凤凰台,远望西湖,水花山色,尽收眼底,台上建筑金碧辉煌,院内碑石琳琅满目,遂赋诗一首:
台高数仞凤凰来,身入云天石磴开。
岚风涌时平展角,烟波阔处绝尘埃。
西连山势窗飞翠,南听渔歌月在怀。
莫负凭栏霄汉伴,湖光山色任徘徊。
1959年,为调整济宁以北运河水系,恢复航运和解决鄄城、郓城、梁山及济宁以北地区的排水问题,国家开挖了从黄河以南至南四湖段的梁济运河,迅速排干了包括西湖在内的北五湖及老运河两侧洼地的积水,把荒湖涝洼变成了良田。如今西湖已成为“麦田千顷黄金浪、沃野百里稻花香”的富庶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