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首先是水和土,水土是社会和自然的根本。所以古人认为,有了水土资源:天地以成,群物以生,国家以宁,万事所平。人们常说“水火无情”“洪水猛兽”,这就充分说明了大家对自然洪水灾害的恐惧和忧虑。远古时期,传说天塌个缺口,洪水泛滥,森林大火,女娲炼五色石补苍天,断鳌足支撑天的四方,杀死了兴风作浪的蛟龙,使百姓重归安宁,这一神话演绎了母系氏族社会先民祈求神的帮助,消除洪水灾害的愿望,从此女娲被称做始祖神。公元前二十一世纪,黄河流域出现特大洪水,大禹在其父治水无功的情况下,采取疏导为主的治理方法,依着水势,开河导流,引水入海。在治水的13年中,三过家门而不入,他“身执耒锸,以民为先”,终于制服了洪水,人们就拥立禹做了王。后人为纪念他的治水业绩,将其奉作神明,则修建了禹王庙。
对水的祭祀活动,源于人类对水的崇拜和畏惧。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面对洪水等自然灾害无能为力,猜想一定有水神在作怪,为了达到免除水患的目的,于是就出现了水崇拜现象。对水的崇拜包括江河湖海溪泉井各种不同的水体,以及与降雨相关的雷、电、风、云虹、雨露等自然现象。有水文化专家把水神归纳为四类:即动物水神,如龙神;气象水神,如雨神、风神、雷神;半人半兽水神,如黄河水神河伯;人物水神,如女娲、大禹。其中龙是中国传说中的一种善变化、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圣动物,有四足,马首蛇尾,身披鳞甲,头有须角,五爪,兼备各种动物之所长。在神话中是海底世界的主宰者(龙王),在民间是祥瑞象征,在古时是帝王的化身。由于龙王掌管旱涝的权力,所以对龙王格外敬畏,故有“天皇皇来地皇皇,海里有个海龙王,广钦顺润多厉害,旱涝丰欠由它掌”(东海龙王敖广、西海敖钦、北海敖顺、南海敖润)。每逢风雨失调,久旱不雨,或欠雨不止时,人们便到龙王庙烧香祈愿,以求龙王治水,风调雨顺。但人们对龙王也并非一味敬畏,据说求雨之后依旧不下雨,人们便把它的塑像从庙里抬出来暴晒,以强硬的姿态要求他下雨,直到下雨后才把它抬回去。
明末崇贞年间,天下大旱,在今任城区长沟之地举办“龙灯会”,祈求龙王降雨成功,从此演变成了每年春节后的“龙灯会”民俗,备受人们喜爱。以农业立国的古代中国,天气干旱对农业收成影响极大,所以祈雨(俗称求雨)的仪式相当盛大,连皇帝也要参加。有一年大旱,清康熙皇帝特地在宫中建了祈雨祭坛,并在祭坛前跪了三天三夜。在那三天中,他特意要御厨准备了粗茶淡饭,最后不知道是不是他的诚意感动了上天,第四天突然乌云密布,天降大雨,缓解了旱情,康熙非常高兴,甚至不等宫人为他备伞,就淋着大雨步行回了宫。
济宁城区古代有关水神的庙宇就很多。据济宁一中老教师赵玉正回忆,元明清三代在城区祭祀水神的庙宇有9处,直到上世纪四十年代末仍比较完整。有河神总祠、龙神庙、海神庙、金龙四大王庙、禹王庙、靳文襄公祠、井泉龙庙、漕河神庙等。其中河神总祠位于南门外东、大运河北岸,祠中有泥塑描金彩绘龙君座像,冕流袍带,高约5米,气象庄严肃穆。在后院供奉着后代治河名臣:宋礼、潘季驯、李化龙、张国维、林则徐、靳辅等人的牌位,都是金边红漆、金字书写。其目的是感谢这些人的治水业绩。在今太白广场明月楼迤西,曾建有禹王宫,是祭祀大禹治水功绩的,当时运河的漕船人员,多来此拜谒,以保佑航运平安。
据说,在清末漕运废弃之前,每年农历二月初二,都举行祭祀“龙君”的活动,而且相当隆重,届时驻济治河与漕运两方面的官员都到河神总祠,供礼焚香,参拜布施。尔后,抬着用檀木雕刻、约2米高的“龙君”,乘坐辇中,沿街出巡,前列仪仗旗幡,鼓乐齐鸣,大街小巷,观者如堵,十分热闹。
济宁市汶上县南旺水利枢纽是明代工部尚书宋礼主持、农民水利专家白英规划建造的引汶济运关键工程,对京杭运河的畅通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为纪念治水者的功勋,明正德年间奏请修建禹王殿、分水龙王庙、宋公祠、白公祠等建筑。位于南旺汶运交汇处的运河右岸,其中龙王大殿正中上方悬挂“广济分流”,下挂“输流利运”两个镏金牌匾。殿内塑有龙王、风神、雷神、闪神、雹神,土地、运河指挥等神像22尊。在禹王殿中塑有禹王像,神态自然,穆如清风,充分反映出古人对所有水神的崇敬。
古人在崇敬水神的同时,对洪水的肆虐也往往采取一些镇压措施。如兖州泗河金口坝处就曾挖出三躯跪坐的石人像,该石人是北魏延昌三年(514年),泗河发大水时制作的,其意图是靠石人看坝、镇蛟龙。清康熙年间(1717年),兖州知府金一凤曾制作长7.5米,重1539.8公斤的铁剑,立于南大桥中洞的外旁,以免洪水冲垮大桥。在济宁小闸口桥下,也曾发现元大德七年(1303年)铸造的镇水铁牛,身长75厘米,宽35厘米,高32厘米,卧姿、头微转,双目圆瞪前方,神态逼真。对铁牛镇水一事,有人解释说“铁者金也,为水之母,子不与母斗,故蛟龙咸畏之”。
对水的认识,古人有很多好的论述。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是说上乘境界的善如同水一样,水善于养育滋润万物,而又不与万物相争。孔子在河边上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借观看河水的流逝,感叹世间万物在变化,而时光却一去不复返了。这些先哲的言语,都是通过对水物性的认识,而表达出对水的崇拜。
济宁地处南四湖流域的下游,是洪水走廊。解放前,洪涝灾害频繁发生,民不聊生,旱时“赤地千里,饿殍载道”,涝时“庐舍为墟,人畜漂流”,那时对龙王的敬畏并未给人民带来福祉。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水利建设高度重视,毛泽东主席发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等一系列重要指示。济宁的大禹传人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战天斗地的精神,在除水害、兴水利的建设中,取得了辉煌的业绩。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民生水利,坚持现代水利,实现了济宁水利在可持续发展治水思想上的重大转变。作为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的水,更加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和认可。已建的全市水利工程保护着92%的耕地和78%的人口,基本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水利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的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昔日“龙王主宰旱涝”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济宁今天的发展,明天的发展,未来的发展,都必须建立在可靠的水资源支撑和保障上。当我们回顾对水崇畏的文化中,应树立起尊重敬畏自然、感恩自然、善待自然、顺应自然的理念,让有限的水资源在全市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对水的祭祀活动,源于人类对水的崇拜和畏惧。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面对洪水等自然灾害无能为力,猜想一定有水神在作怪,为了达到免除水患的目的,于是就出现了水崇拜现象。对水的崇拜包括江河湖海溪泉井各种不同的水体,以及与降雨相关的雷、电、风、云虹、雨露等自然现象。有水文化专家把水神归纳为四类:即动物水神,如龙神;气象水神,如雨神、风神、雷神;半人半兽水神,如黄河水神河伯;人物水神,如女娲、大禹。其中龙是中国传说中的一种善变化、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圣动物,有四足,马首蛇尾,身披鳞甲,头有须角,五爪,兼备各种动物之所长。在神话中是海底世界的主宰者(龙王),在民间是祥瑞象征,在古时是帝王的化身。由于龙王掌管旱涝的权力,所以对龙王格外敬畏,故有“天皇皇来地皇皇,海里有个海龙王,广钦顺润多厉害,旱涝丰欠由它掌”(东海龙王敖广、西海敖钦、北海敖顺、南海敖润)。每逢风雨失调,久旱不雨,或欠雨不止时,人们便到龙王庙烧香祈愿,以求龙王治水,风调雨顺。但人们对龙王也并非一味敬畏,据说求雨之后依旧不下雨,人们便把它的塑像从庙里抬出来暴晒,以强硬的姿态要求他下雨,直到下雨后才把它抬回去。
明末崇贞年间,天下大旱,在今任城区长沟之地举办“龙灯会”,祈求龙王降雨成功,从此演变成了每年春节后的“龙灯会”民俗,备受人们喜爱。以农业立国的古代中国,天气干旱对农业收成影响极大,所以祈雨(俗称求雨)的仪式相当盛大,连皇帝也要参加。有一年大旱,清康熙皇帝特地在宫中建了祈雨祭坛,并在祭坛前跪了三天三夜。在那三天中,他特意要御厨准备了粗茶淡饭,最后不知道是不是他的诚意感动了上天,第四天突然乌云密布,天降大雨,缓解了旱情,康熙非常高兴,甚至不等宫人为他备伞,就淋着大雨步行回了宫。
济宁城区古代有关水神的庙宇就很多。据济宁一中老教师赵玉正回忆,元明清三代在城区祭祀水神的庙宇有9处,直到上世纪四十年代末仍比较完整。有河神总祠、龙神庙、海神庙、金龙四大王庙、禹王庙、靳文襄公祠、井泉龙庙、漕河神庙等。其中河神总祠位于南门外东、大运河北岸,祠中有泥塑描金彩绘龙君座像,冕流袍带,高约5米,气象庄严肃穆。在后院供奉着后代治河名臣:宋礼、潘季驯、李化龙、张国维、林则徐、靳辅等人的牌位,都是金边红漆、金字书写。其目的是感谢这些人的治水业绩。在今太白广场明月楼迤西,曾建有禹王宫,是祭祀大禹治水功绩的,当时运河的漕船人员,多来此拜谒,以保佑航运平安。
据说,在清末漕运废弃之前,每年农历二月初二,都举行祭祀“龙君”的活动,而且相当隆重,届时驻济治河与漕运两方面的官员都到河神总祠,供礼焚香,参拜布施。尔后,抬着用檀木雕刻、约2米高的“龙君”,乘坐辇中,沿街出巡,前列仪仗旗幡,鼓乐齐鸣,大街小巷,观者如堵,十分热闹。
济宁市汶上县南旺水利枢纽是明代工部尚书宋礼主持、农民水利专家白英规划建造的引汶济运关键工程,对京杭运河的畅通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为纪念治水者的功勋,明正德年间奏请修建禹王殿、分水龙王庙、宋公祠、白公祠等建筑。位于南旺汶运交汇处的运河右岸,其中龙王大殿正中上方悬挂“广济分流”,下挂“输流利运”两个镏金牌匾。殿内塑有龙王、风神、雷神、闪神、雹神,土地、运河指挥等神像22尊。在禹王殿中塑有禹王像,神态自然,穆如清风,充分反映出古人对所有水神的崇敬。
古人在崇敬水神的同时,对洪水的肆虐也往往采取一些镇压措施。如兖州泗河金口坝处就曾挖出三躯跪坐的石人像,该石人是北魏延昌三年(514年),泗河发大水时制作的,其意图是靠石人看坝、镇蛟龙。清康熙年间(1717年),兖州知府金一凤曾制作长7.5米,重1539.8公斤的铁剑,立于南大桥中洞的外旁,以免洪水冲垮大桥。在济宁小闸口桥下,也曾发现元大德七年(1303年)铸造的镇水铁牛,身长75厘米,宽35厘米,高32厘米,卧姿、头微转,双目圆瞪前方,神态逼真。对铁牛镇水一事,有人解释说“铁者金也,为水之母,子不与母斗,故蛟龙咸畏之”。
对水的认识,古人有很多好的论述。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是说上乘境界的善如同水一样,水善于养育滋润万物,而又不与万物相争。孔子在河边上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借观看河水的流逝,感叹世间万物在变化,而时光却一去不复返了。这些先哲的言语,都是通过对水物性的认识,而表达出对水的崇拜。
济宁地处南四湖流域的下游,是洪水走廊。解放前,洪涝灾害频繁发生,民不聊生,旱时“赤地千里,饿殍载道”,涝时“庐舍为墟,人畜漂流”,那时对龙王的敬畏并未给人民带来福祉。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水利建设高度重视,毛泽东主席发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等一系列重要指示。济宁的大禹传人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战天斗地的精神,在除水害、兴水利的建设中,取得了辉煌的业绩。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民生水利,坚持现代水利,实现了济宁水利在可持续发展治水思想上的重大转变。作为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的水,更加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和认可。已建的全市水利工程保护着92%的耕地和78%的人口,基本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水利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的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昔日“龙王主宰旱涝”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济宁今天的发展,明天的发展,未来的发展,都必须建立在可靠的水资源支撑和保障上。当我们回顾对水崇畏的文化中,应树立起尊重敬畏自然、感恩自然、善待自然、顺应自然的理念,让有限的水资源在全市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