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老济宁见证者赵玉正老人,生前被誉为“老济宁活字典”和“老济宁活地图”,受到济宁文化人士的尊敬;本栏特别刊发济宁文化学者孙培同根据赵玉正老人生前讲述撰写的济宁越河文化记忆,留存这些珍贵的记忆,是我们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也是我们对逝去的文化见证人最好的纪念。
明朝永乐年间开挖的济宁城区越河,不仅可以分泄运河干流上的洪水,调节运河水量,分散拥挤的漕船和客船,而且有利于河中闸坝的维修。越河的开挖及工程的配套,给济宁带来了新的繁荣,并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
越河水网的形成
明朝洪武年间,黄河在河南省原武县决口,造成济宁至临清段运河不能通航。明永乐九年(1411年),济宁州同知潘叔正上书朝廷,请求疏挖这段运河。经明成祖朱棣同意,由工部尚书宋礼调集十六万余人,对运河进行全面疏浚。与此同时,开挖了西起济安台,东至坝口的越河,全长近六华里。越河东段在开挖时,利用了小南门西侧老南城墙外的护城河,进行加宽加深。而原有的一条河汊则向南流入古南池,在南辛庄北首、古南池东南侧与任城河相通,此河向东流至大运河。
越河西段济安台至吕公堂南部的协义街,在明代末期天启年间,修筑济宁州外廓即土圩子时,被用作圩子河。又在协义街口的越河上向南开挖了新圩子河,绕过“博古庄”向东流经“忠信门”外,直达古南池西岸,使古南池成为圩子湖。另外,在古南池东南角又开挖了圩子河南段,向东流经兴隆门,绕过原济宁火柴厂西墙外,折而向东流入大运河。
综上而看,这些河道的贯通,均以古南池为中心,所以虽然济宁城区南部地势低洼,但夏秋季节却基本没有发生过内涝。另外,这一带洼地内“金鱼坑”多,也在滞蓄雨水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越河开通后,为方便航运,又在河上建了上、中、下新闸,使之成为复线航道。越河两岸也随之形成了许多新街,街上铺面作坊,比比皆是,白天车水马龙,夜间灯火通明;而运河上则帆樯如林,纤夫的号子声此起彼伏,一片繁华景象。
越河形成催生了皮毛业
史料记载,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伊斯兰教已传入山东。十年后,伊斯兰教传教师普哈丁在途经济宁时,就发现已有部分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定居,并建有清真寺。
大量回民聚居,应该在元初。当时成吉思汗带兵攻打中亚各国时,俘获很多工匠,到中原地区分别安置。其中毛皮、制革工匠及少数金属制品工匠,分发到任城,安置在南门里、外。由官方出资购买原料,工匠加工为成品,供官僚显贵享用。当时安置在任城的原因,一是鲁南盛产皮张,二是运河水路到京城方便。
元代中期,朝廷经济拮据,皮毛业加工改为官方贷款和工匠自筹资金维持生产。从此工匠也由“官匠”转为“民匠”,脱离了“工奴”身份,加入“市民”行列,按时纳税,服兵役,也有不少工匠后代转为经商和务农。
明清两代,又陆续有部分回胞沿丝绸之路东移,沿着运河而居。到清末民初,济宁城定居的已近万人,约占全城人口的十分之一,并由六坊清真寺管理。
济宁皮毛业始于元代,盛于明清,至清代后期达到鼎盛,与粮油、中药材、北果杂货并成为济宁当时四大经济支柱行业之一。据1937年统计,越河两岸皮毛行栈有近百家,有独资,也是合股经营的,资金一般都在十万银元以上,从业人员三千多人。经营上“重信守义”,货物保质保量,对国际、国内客商热情接待,生活给予多方照顾。其皮毛业资本总额,占城区商业总资本的29%,年加工出口青猾皮(山羊羔皮)近四百万张,羔叉皮(绵羊羔皮)约五十万张,经营收益丰厚,成为地方政府的缴税大户,从而对兴办地方教育、慈善、生产救助、交通、水利等事业贡献很大。
皮毛业包括四大类,即皮张、毛绒、牛羊油、骨胶。皮毛行业自成体系,从收购、糅制、裁缝、销售、运输全方位一条龙。
到上世纪20年代,济宁越河两岸的皮毛行栈已近四十家。其中合资经营的称“公庄”,独资经营的称“独资皮庄”。按行栈的销售又分“洋庄”,主要供应英、美、德、法、日、俄、土耳其等国,销售国内的行栈则称为“土庄”。
对于皮货的运输,元明清时从小闸口装船经运河托运,到南北各省市,乃至天津、苏州出口。在1912年弃水运后,改为铁路运输。当铁路和运河不通时,马车与汽车也作为运输工具外销。
日军侵华劫难与抗争
1938年1月11日(农历腊月初十),侵华日军第十师团的第八旅团攻占济宁。当天下午进行大屠杀,回汉两族同胞殉难者达七百余人,伤者一千多人,有满门遭杀绝者。其中南关居住的回族同胞被杀一百三十余人,包括清真西大寺正在诵经的掌教、古稀老人马呈祥和该寺大经师(阿訇)王华斋。
为解救老百姓,当时越河南北的六坊清真寺,全部辟为“难民收容所”。另在越河北街路北米进士(米协麟)宅邸及周围院落,也辟为“联户居民收容所”,以上共7处,全由清真寺组织的管委会统一管理。规模最大的“联户收容所”,前临越河崖,后为炉坊街,东起芙蓉街,西到洪山口街,中间的小胡同两端都封堵,各户大门也同时封堵,只保留“鼎昶皮行”一处大门,作为出入口。这样大院套小院,屋内屋外墙打洞,把各家少妇、少女安置在隐避处。那时,陈玉顺皮行经理陈少臣捐赠小麦300石,分送给难民所的回汉两族困难户充饥。回族大盐商刘伯英也献出10石黄豆,救济收容所难胞。后来,回汉两族同胞共同出资,赠给陈少臣《救灾恤邻》大匾一方,以表谢意。
当时,经与日军交涉,各“难民收容所”门前都张贴着日军盖印的“禁止入内骚扰”。但仍有日军不断向难民所要“花姑娘”。为此,管委会人员和各寺阿訇,置个人生死于度外,日夜把守大门,确保难民安全。有一次,一个日本士兵竟闯入杨家园清真寺,抓住一名青年女子要施暴,这时,年已64岁的老拳师杨茂春,见状怒不可遏,向前猛击日寇一掌,将其打懵,又操起大刀,痛打日军。左姓女子也手持钢叉掩护,吓得日本士兵跪地求饶,逃窜时跌倒,又被大刀砍伤,由于当时日军紧急换防,才未作报复。
1938年夏季,日伪当局命令城区各难民所一律解散,难民各返家园。为了能让荒废学业的儿童复学,由热心教育的回族爱国人士宋子宽等20人组成董事会,筹集资金,借用越河北街“李增兴皮行”房屋三十多间,于1939年5月,创设了“普育小学”,1—6年级,共6个班,招收回汉学生约一百八十人,教员全是回族人士,义务任教。
1939年秋,中共济宁县工委负责人邓光耘,派郑又樵、范铁民共同谋划一处掩护地下党活动的地点。郑又樵认为普育小学名誉校长陈少臣是回族富商、爱国人士,学校民族色彩浓厚,所处地方便于活动联系,经组织同意,由董事宋子宽介绍,派郑又樵等党员和进步青年到校任教。由郑又樵担任教导主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很快成为城区著名小学。期间,回族上层人士多次掩护了地下党的活动,并在关键时期,救援被敌伪发现的地下党员成功离境。
1940年4月,济宁县工委,决定建立城关党支部,设在普育小学内。1942年冬,县工委暴露,各区委支部党员闻讯后撤离和隐蔽起来。1943年1月,中共鲁南区委组织部城工科派周玉山来济宁,在越河南岸的柳行东街以开杂货店为掩护,从事党的工作。1943年8月,中共冀鲁豫六地委(湖西地委),派张绳武、蒋彤来济宁,在柳行西街以开磨坊为掩护,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并发展回族同胞入党。由此可知,越河两岸当年确实已成为济宁的革命摇篮。
越河两岸的著名饮食
由于宗教信仰和民族习俗,回族同胞长期以来,注重饮食卫生,在经营饮食、糕点业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味产品,深受回汉两族同胞的赞许。其中著名的回族特色小吃有5家。
越河南刘玉山饭馆,每天凌晨一盆鲜羊肉馅,三种吃法:早点做“油煎肉盒”,中午做锅贴(水煎饺子),晚餐做水饺。以皮薄馅足、味道鲜美为特色。小南门外路西马四芝麻锅贴,店面一间,现做现卖,外焦里透,香气袭人,被人称之为“马四的锅贴———绝啦”!
李家的五香烧牛肉,在小南门外桥南路东,店面一间,产品外卖,选择上乘的五花三层牛肉,煮好后内外烘烂,香味十足,有口皆碑,并免费赠送牛肉汤回家食用。
越河南苏振林的丸子锅,选用纯正的绿豆面,用铜丝箩筛过,配以水萝卜、花椒面、食盐等和成馅,现炸热卖。丸子汤中由葱、姜、花椒、大茴、酱油、香醋、甜面酱加水构成,盛碗时,外加蒜苗、芫荽末或辣椒油,风味特好。
杨家糁锅,在越河南岸小南门桥西。糁汤用鸡肉、羊肉、麦仁混煮而成,主食配以热油饼,每天早餐时高朋满座,深受欢迎。
越河两岸,回胞经营的饮食品类很多,在汤饮类中有江米粥、胡椒辣汤、羊杂肝汤、小米绿豆稀饭、栗子抹羹、豇豆沫等。面食有缸贴、黑芝麻薄壮馍、五样锅饼、油条、馓子、烧饼、油酥火烧、炸糕、菜盒、煎包、蒸包、水饺、粽子、豌豆黄、江米切糕等。肉食类中有炸鱼、炸虾、烧鸡、烧羊肉、盐水鸭、薰鱼等,还有许多零食品种,不胜枚举。
回族同胞开设的糕点店有“马大兴”“李和兴”“鸿元祥”“鼎兴”等几处,其中尤以“马大兴”最大著名,在上世纪20年代,即与如葆斋、四美斋、兰芳斋一起,被誉为济宁四大糕点店铺。该店名产品有:八件、桂花元宵、芙蓉果、老来庆、薄脆、芙蓉糕、百合酥、马蹄酥、小桃酥、角蜜等,生意一直十分兴隆。
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济宁回族同胞具备强健、尚武、团结、不畏强暴的精神,因而武师英杰辈出,代不乏人,为丰富中华武术贡献了智慧和力量。他们演练的器械有大刀、枪、双刀、单刀、剑、锏、月牙铲、钩镰枪、双戟、梢子棍、梭标、流星锤等。
回族同胞演练的拳术以查拳为主,创始于清代中期的济宁,故名“济宁查拳”。上世纪20年代,第四代传人李恩聚,在20岁时就担任满清“河标营”的队官,后又开设“锦源镖局”。1905年,被霍元甲聘任为上海精武体育总会的教师,培养了许多弟子,名扬海内外。查拳的主要传人杨茂春,1930年受聘新闻界大名人、《申报》主编史量才的保镖。他护驾不用手枪,只用袖藏铁棍,曾数次把史量才救出险境。
越河文化中武术种类很多,除了查拳外,还有少林拳、排打功、站桩、六路子母锤等。越河两岸各街巷的武师,曾多次去国内各大城市乃至国外传技献艺,获得很高的评价。在文艺演出方面,舞蹈的形式有高跷舞、狮子舞、云灯舞、龙灯舞、跑驴(王小赶脚)、推花车、荡旱船(花船)、王大娘锯大缸等。每逢春节、中秋节、端午节日,都在市内走街串巷演出,边舞、边唱、边奏乐,和声谐韵,十分精彩。
在曲艺方面,由北京旗人传唱的“八角鼓”传入山东之后,与当地曲调相结合,在增加伴唱乐器后,形成了本地“八角鼓”,并涌现出多位业余演唱高手,有扈庆荣、沙秉文、马骏猷、胡明轩等人。每逢夏日晚间乘凉,他们在越河北岸免费设场子献艺,演唱段子有《陈妙常赶船》《王婆骂鸡》《玲珑塔》等,掌声不绝于耳。另外,他们也受聘回族大户在堂会上演出,从而增添了喜庆氛围,并赢得赞誉。
越河开挖六百余年了,现在它虽然失去了昔日“漕运”的作用,但它给济宁带来了辉煌,留下了丰富的、宝贵的文化遗产。
济宁古城土圩子门———忠信门,摄于1907年7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