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城系若从公元518年的古任城城迁来算起也有1500多年了。济宁城的鼎盛时期历史上有两个阶段,一是盛唐时期,一是元明清时期。由于连接全国政治和经济中心的纽带——大运河纵贯济宁南北,济宁一度成为运河南北过渡地区的转漕要地、水陆兼具的物资集散中心,每日里河道内帆樯如林,舟船如练,官船商舟,画舫游艇,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大运河为济宁流来了信息、财富、技艺、人才。竹器业、药材业、铜器业、皮革业、酱菜业、烟草业、点心业等百业并举,当铺、钱庄、粮行、茶楼、饭店、戏院、会馆、教堂等遍布大街小巷,古运河畔弦歌杂,南门内外灯火明,大街小巷车辐辏,城内城外路纵横,朝廷命官、贩夫走卒、军阀官吏、貂裘豪客、富商大贾、金钗玉坠、名伶艺女、青红帮、一贯道等三教九流各色人等在济宁水旱大码头演义了一幕幕悲喜剧,将济宁推向历史的巅峰。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升为“济宁直隶州”后,这时的“市区规模不断扩大,如在老城区,清道光年间,济宁商号计有千余家;商业的繁荣,使城区内不断发展,清康熙年间,城内有街衢45条,城外43条,至道光年间,城内新增街衢62条,城外新增140条。在新增加的街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工商专业化街道”。
至民国二年(1913年)济宁直隶州改为济宁县,当时县城分为四隅六区、二十四地方。三百九十四街巷。
至八十年代,城区有20条路、375条街巷胡同。当然,现在济宁城区路街巷就更多了,比那时约增加了一倍。
济宁主要街路来历和变迁
常青路:64年建路。66年命名兴无路,78年西端建成,82年以常青观驻此地而命名常青路。
吴泰闸路:69年建路,备战路,79年国防路,82年吴泰闸路,以明代吴泰捐资修建府河闸得名。
红星路:马王庙街、学门口东街,城隍庙街,65年展宽建路,66年因军分区驻此地而得名。
共青团路:51年扒城墙填护城河建路,54年以共青团和青年义务劳动故名。太白楼路:中段为古莲亭、小土山旧址,51年扒城墙填护城河建路,58年七号路,66年革命路,82年太白楼路沿用至今。
运河路:旧称姜店街、小闸口东街,纸店街,津浦北街,66年共青团路,73年展宽命名滨河路,82年后今名。
建设路:原为农田和大教场旧址,64年建路。66年以建设社会主义之义得名。
任城路:原名吉市口,扁担街,福瑞街,小南门里街,81年展宽建路,以古任城旧址合并命名。
地名的正确书写地名要正确书写,不然就会产生歧义,现将济宁常常书写错误的地名列举如下:
1、竹竿巷,不是竹杆巷
2、太白楼路不是太白路
3、柴禾市街不是柴火市
4、中新闸不是中心闸或忠心闸
5、蓼沟河不是廖沟河或寥沟河
6、吴泰闸不是吴太闸
7、戴庄不是岱庄
8、迎龙桥不是迎新桥
9、瑞园路不能写瑞元路(以五风十雨皆为瑞,万紫千红总是春命名)
10、开元路不能写开园路(以开辟新纪元之意命名)
11、东门大街不能写东门路(属于通名错误)12、顺河门不能写顺和门。
济宁街巷地名的“雅”与“俗”地名有“雅”“俗”的问题,地名既要“雅”,但也不要排除“俗”,要雅俗共赏。济宁原有磨盘胡同、棋盘街,工字巷,这些地名很俗,另外还有带口字的地名很多,如阜桥口、草桥口、坝口、二坝口、柳巷口、学门口、石门口、龙门口、申家口、戴家口、驴市口等,这些地名民俗性很强,俗的多形象,既符合群众口语习惯,也便于记忆,好找好记,应该说雅俗共赏是地名的美学追求。
笔者曾将这些带口字的地名串联成顺口溜:过了南门口,就是吉市口,吉市口,向西走,不远就是草桥口,草桥口,阜桥口,过去阜桥是坝口,大坝口,二坝口,坝口对着柳巷口,大闸口,小闸口,都是运河的古道口,申家口,戴家口,这是两家姓氏口,道门口,厅门口,卫门口,局门口,过去都是衙门口,学门口,石门口,龙门口,驴市口,一东一西俩水口,古城“口”字地名多,个个口字有来头。
济宁城区旧时的街巷概貌济宁沿运河的街道排列为棋盘式,通称“前街”,背后与之平行的街道通称“后街”,它们大都是商店、作坊、货栈密集的繁华地段。“前街”与“后街”相互间有多条胡同或小巷连通,而临河巷口的运河岸上,皆有石砌码头。这样,既便于船运货物的装卸,又便于群众来河上汲水,更重要的是保证了旧时消防水源的供应,从而构成了当年济宁城区的特殊景观。
沿街多是二层砖木石结构的楼房,三至五开间,“上宅下铺”、“前店后作坊”,多种行业皆是如此,不只限于竹竿巷的竹货店。门楣上悬金字墨地或兰地匾额,下悬木刻抱柱对联,古雅大方,皆有济宁当时的书法界名人题写,除了商店字号牌匾以外,其他匾额如绸布店的“蜀锦湘绣”、“杭纺贡缎”,中药店的“济仁寿世”、“橘井泉香”、“杏林春暖”,茶叶店的“巴山云雾”、“滇西普洱”,酱园业的“秋油伏酱”、“浙绍腐乳”、“独流老醋”,浴池业的“兰汤浴德”、“清气爽神”,糕点业的“龙凤喜饼”、“庆寿糖桃”,真是琳琅满目,不胜枚举。特别是“玉堂酱园”四字是清代书法大家、江南道巡案御史钱澧(钱南园)书写的。“兰芳斋”果品糕点店的匾额,出自曲阜孔德成的教师、前清翰林庄陔兰的手笔。
街面上用条石铺路,路侧的条石下面筑砌下水道,雨季排水十分通畅。
街巷两端大多数建有“街坊门”:有三种形式:一是俗称“闸栏门”,门楼下设木门两扇,关闭后,门中部可在两侧墙洞中,插放木槓,名曰“腰拴”,十分坚固。门楣镶嵌题写街坊名称的石匾,字体浑厚刚劲或典丽大方,上世纪50年代初,尚存街坊门的有“清宁巷”、“永丰巷”、“糖坊街”、“里仁巷”、“文大街”、“工字巷”、“五衢巷”“塘子街”等等。二是街道两端建有石质或木质牌坊,如“城隍庙街”、“西大寺街”、“学门口街”、“院门口街”、“牌坊街”等等。三是有部分街道一端为“街坊门”,另一端建筑过街楼阁,用以祀神。阁下砖石砌筑的墩台中央为砖券过洞,方便车辆行人通过。如“文昌阁”、“黄经阁”、“关帝阁”、“玄帝阁”、“观音阁”、“青帝阁”、“碧霞元君阁”、“天香阁”等等,其建筑形制或重檐歇山式、或四角捻尖式、或单檐硬山式,亦有单檐歇山式的,大都巍峨壮观。以上种种,尽显明清时期城市风貌,沉积了厚重的文化底蕴。
济宁城区旧时的民居,在建筑风格上,以“青砖灰瓦”为其特点,体现了古朴、浑厚、庄重的氛围;在建筑结构上,无论平房或楼房,都是“抬梁硬山、莲花托、圆形柱”,地面铺方砖或条砖;在布局上以两进至三进为主,又有偏房跨院,以侧门相通。部分达官显贵的宅邸达五进至六进;在装饰上以砖雕、石雕、木雕构件为主,花纹多样,尤其是以门窗、隔扇、栏杆、楼梯更为精彩。
自1938至1958的二十年间,由于战争和社会动荡,各街巷的坊门、牌坊、楼阁、街巷两侧的店铺、作坊、民居遭到炮击和焚烧、或常年失修而被拆除、改建。解放后曾经仿建过一部分,至改革开放后,济宁的街道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网格式的街巷胡同被一个个居民区高楼取代,俨然旧貌换新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