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这是歌词泰斗乔羽对故乡的深情描述。在济宁市区西部,有一条纵贯南北的大河,这是京杭大运河其中的一段,元朝称之为济州河。新中国成立后重新开挖,因位于济宁、梁山之间,所以称为梁济运河。这条河是何时开挖的,它的开挖对社会有哪些功能和效益,这还要从它的历史渊源说起。
济州河的兴衰
元朝定都北京,为实现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的结合,解决江南粮船直航北京的问题,以避免绕道隋朝以洛阳为中心的航道,于是在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开挖了从济宁到东平的济州运河,长150里。后又开挖了东平到临清的会通河,北通御河,此后又开通北京到通县的通惠河,这样就把北京直达杭州全长1794公里的大运河开通了,比隋朝运河缩短了900多公里。然而当时,河道初开,岸窄水浅,不堪重载,所以岁漕不过数十万石,故终元一世,海运粮船没有停止。明清两代,对运河中许多河段进行了改造,妥善地解决了水源问题,才使运河的运载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京杭大运河贯通后,因济宁处于运河中段,是“东鲁之大郡,水路之要冲”,所以元明清三代,备受朝廷重视,百官云集,千军防守。当地河段两岸货物堆积如山,南船北马,人烟拥簇,酒楼歌馆,笙箫喧嚷,一片热闹繁华景象。把济宁商业文明推向鼎盛时期,并成为中国运河之都。
清咸丰五年(1855年)六月,黄河决口河南铜瓦厢,溜分三股北流。其中两股由东明南北分泄,到张秋汇合。穿过运河夺大清河河道,由利津入渤海,其后东明南股为主流,大体就是现在的黄河河道,从此结束了近700年的夺泗入淮,黄河走南线的历史。
黄河北徙后,京杭大运河被拦腰截断,加之太平天国运动,海运的兴起,使清朝廷不再关注黄运水系。1901年清诏令停止征收山东、江苏、浙江漕粮,改征银两。次年又裁撤济宁东河衙门,以致无人管理运河事务。1907年到1912年津浦铁路建成,从而取代了大运河作为南北交通主动脉的作用。此后由于民国初年战争纷纭和财政吃紧,黄河以南的济宁段大运河年久失修。另外水源不足、河道淤塞,致使这段河道仅能够在汛期中部分通航,大运河的断航,致使沿岸许多名城重镇开始衰落,给后人留下了诸多叹息。
济州河的再现
黄河以南至济宁的老运河,联通北五湖和南四湖,运河北端经东平湖清河门入黄河,南经江苏中运河、里运河通长江。济宁段运河北临黄河、大汶河,南接南四湖,地势北高南低。河西属黄泛平原,西高东低。河东属山麓平原及山丘区,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所以每年汛期洪涝灾害严重,有春旱秋涝、晚秋再旱的特点。新中国初期,由于水系紊乱,致使水、旱、碱灾十分严重。年均涝灾面积达70万亩,旱灾面积为26万亩,盐碱地面积有47万亩,给沿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很大威胁。
为恢复运河航运和解决鄄城、郓城、梁山及济宁以北的排水问题,1958年4月,交通部长王首道在上海召开苏鲁两省有关负责人会议,研究恢复和沟通京杭大运河南北航运,之后,交通部报请国务院批准整治京杭运河。在国家统一规划下,1959年至1960年,开挖了黄河以南至南四湖段运河,称为梁济运河,这是元代济州河的再现。它北起黄河南岸的国那里村,流经梁山、汶上、嘉祥、济宁、任城区,在李集西南入南四湖,全长87.8公里,汇水面积3306平方公里。
梁济运河工程于1959年10月30日破土动工,济宁动员6.6万名民工,开挖了下游龙拱河口至五里营段,段长9.45公里,底宽60米,完成土方427.2万立方米。次年春季,济宁、菏泽两专区动员12.4万民工,南起五里营,北至国那里,长78.34公里段继续进行施工,工程标准在赵王河入口以下底宽为30米,以上段为20米、10米。这期工程完成土方2367.9万立方米。
梁济运河是在大搞水利的年代开挖的。施工方法是人工挖河筑堤,所用工具为铁锨、铁镐,运输工具是胶轮车和地排车,在挖土上坡时,往往一辆地排车需用9人,其中一人驾辕,6人挂绳拉车,2人在车后推,劳动强度之大可想而知。当时各级带工干部以身作则,身先士卒,与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靠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完成了梁济运河的开挖。对当时勇于战胜一切困难,有着大无畏英雄气概的水利大军,有这样的歌谣来形容:雪花飘飘北风寒,水利大军只等闲;挖河决心热如火,英雄面前无冬天。
河道开挖后,又进行了一些续建和配套工程,主要有1962年泉河至长沟段扩大,1963年柳长河以下增大排渗流量的河道开挖,1967年按六级航道整理开挖,期间还对梁济运河的支流进行了治理,使河道更加配套和完善。
经过二十余年的运行,梁济运河淤积严重,防洪除涝标准大为降低。1988年经水利部批准,按十年一遇防洪、三年一遇除涝流量50%的标准,进行河槽扩挖和筑堤,其中司垓闸至湖口57公里按东平湖滞洪退水1000秒立方米的防洪标准退堤,内堤距扩到300米。整个工程分两期施工,1989年11月至1990年1月,调集7个县市区13.8万人,完成了从宋金河口到郓城新河口,长45.7公里的挖河筑堤工程。第二期工程从1990年11月至1991年8月,调集11个县的机械进行施工,完成了从湖口到郓城新河长42公里的挖河筑堤、七条支流入口段削坡等工程,两期工程共完成土方2254万立方米。
1996年8月至2000年12月,航运部门完成了京杭运河济宁至台儿庄段续建工程,共开挖航道130公里,由原来的六级航道标准提高到三级航道标准,从此千吨货轮可直达济宁。
2009年6月,南水北调东线南四湖至东平湖段输水与航运结合工程开工,从湖口至邓楼泵站下,长度58.252公里的梁济运河,按三级航道标准施工,输水流量为100秒立方米,河底宽66~45米,并于2013年5月完成。
精彩嬗变的大运河
梁济运河未开挖前,老运河贯穿南北,连接北五湖和南四湖。河东小汶河、南北泉河都汇入蜀山湖,天宝寺沟穿过天宝寺洼地段向南汇入马场湖。老运河西部有宋金河和柳长河由西南向东北流入东平湖,赵王河由马村向东南流入南阳湖,原有河道、湖泊排水和防洪能力都很低,水系紊乱,洪涝旱碱灾害十分严重。通过治理、梁济运河干流防洪能力由过去的400秒立方米提高到1260秒立方米,除涝能力由原来的110秒立方米加大到309立方米。不仅使流域内105万亩耕地的灌溉条件得到改善,同时也使沿岸耕地排水能力得到提高。年均可减少水灾面积23万亩。梁济运河的开挖及后续治理,使南旺湖、马踏湖、蜀山湖、马场湖不再蓄水,总面积200平方公里的湖洼全部变为良田。新运河开挖前,梁山县沿东平湖周围5公里以内的土地都是盐碱地,“一片阴柳茅草荒,春天白茫茫,下种不拿苗,耕种不打粮”。梁济运河及湖东排渗河开挖后,沿湖的土地大部分变为良田。盐碱地的消失极大地改变了生产条件,使农业生产得到很大发展。
运河扩挖后,东平湖退泄底水的能力由原来的50秒立方米提高到150秒立方米,南排泄滞蓄水15亿立方米的时间,可由317天缩短到116天,可使东平湖51万亩耕地提前耕种,有利于解决因分洪泄洪而带来的生产生活困难。
由于梁济运河的开挖,不仅为济宁开发利用南四湖提供了引黄补湖输水100秒立方米的河漕,还可以从梁山县陈垓、国那里两个引黄闸经梁济运河年引水3~5亿立方米,供济宁市工农业生产用水。如1990年至1995年间,仅向济宁发电厂、运河电厂、印染厂等企业供水就达14.7亿立方米。2002年达到3.6亿立方米,确保了在干旱年份企业的正常运转。
梁济运河下游为南四湖滨湖排灌区,凡干支流上有水源条件的都建了机电排灌站,控制排灌面积有300万亩,许多地方实现了站井双配套,旱涝保丰收,建成了大面积稻麦联作的吨粮田。由于梁济运河流域内河网密布,大量降雨汇入河流,同时补充了地下水,因而对调控地下水位下降也发挥了重大作用。
扩大治理后的运河有力地促进了航运事业的发展,该河已成为北煤南运,南货北来的水路要道。随着长沟、邓楼、八里湾(泰安)三个船闸的建成,梁济运河主航道将向北延伸99公里,这对济宁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梁济运河两岸堤防在1992年就制定了绿化规划,并经市政府批准实施,共分用材林区、风景林区、综合林区、经济林区四大部分。现堤防林木覆盖率达到100%,已经形成纵贯南北的一条“绿色通道”。
2012年底,济宁市“三河六岸”地区总体战略规划正式敲定,先期实施了梁济运河入湖口向上11公里的河槽扩挖,河底宽由66米扩至150米,可使水面宽度常年保持在200米左右。梁济运河作为都市运河带,在河宽、堤防、绿化、美化、水质、水量、动植物及水生物丰富多样性上已齐备,业已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休闲娱乐的场所,堪称融景观、生态、环境、生物、美学等条件一体的现代化水利工程。
济州河通于元代,全盛期在明清,这条河的沟通为济宁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济宁段运河在解决运河水源、引蓄分排、方便航运、施工工艺、管理运用等诸多技术难题中,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它是解决人与人、水与水、水与地理环境关联的系统性工程,是人类和自然联合的自然系统人工化工程。
53年前,济宁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靠艰苦奋战开挖了规模巨大的梁济运河,再现了元代济州河,它不仅成为南北水路交通要道,而且具有防洪、排涝、改碱、灌溉、供水、生态、绿化、美化城市等综合效能,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输水干线。从此,古运河开始了为人民谋福祉的新里程。喜看今日,一个“水清、岸绿、文昌、城秀”的都市运河带已展现在人们面前。借问济宁在何处?济州河上古渡头。